宁夏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pdf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37465316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90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宁夏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宁夏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宁夏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宁夏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宁夏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pdf(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夏银川一中 2019-2020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 析)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 ,诸侯要“尊天子” ,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材料主要体现了 A. 全社会应相亲相爱,抵御外族 B. 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 C. 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D. 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首先说天子诸侯之间基于分封制的权利义务,后说反映宗族观念的宗法原则, 故体现了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B 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提及抵御外族的问题,排除 A;材料不单单在强调政权如

2、何统治的问题,也强调了宗族内部应如何相处的问题,排除 C;D 项只看到了诸侯应履行的义务,过于片面,排除。 2.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已蔚然成风。 史记秦本纪载, 秦孝公元年(前 361 年)向天下士人广发求贤令,开出了“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 且尊官,与之分土”的丰厚条件。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 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B. 法家思想已取得了独尊地位 C. 私学出现动摇了王室的统治基础 D. 士阶层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等信息结合所学 可知,战国时期士阶层借助社会变革之

3、际,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阶层出现了流 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宗法分封 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和明朝初期仍然有分封制;B 选项错误,材料 并未体现法家思想的内容;C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王室统治基础的动摇。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3.孔子讲“仁者爱人” ,孟子宣扬“重义轻利、舍生为义” ,荀子强调“论德而定次,量能而 授官。 ”这表明先秦儒学旨在 A. 主张强化仁义道德B. 要求规范社会秩序 C. 呼吁缓和诸侯纷争D. 意图强化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孟子宣扬“舍生为义

4、” ,荀子强调“量能而授官” ,表明他 们都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秩序,故选 B;材料无法体现“强化仁义道德” ,排除 A;CD 与 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4.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 世纪 末 20 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 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答案】D 【解析】 A 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B 项历史记载秉承还原历史真相为原则所以存在纯粹客观性,C 项与事实不符,D 项最贴近题意。故选 D。 【

5、考点定位】选修六:史学素养 5.汉武帝下诏:“郡国长吏,在其治区,乃竟无孝子廉吏,可应国家选举,可证其职责之未 尽,遂下令议不举者罪。 ”此后,郡国每年荐举孝廉一名。这表明汉武帝 A. 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 B. 积极宣扬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 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D. 创新设计了分科考试的选官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举荐孝廉”等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察举制以德行和才能为标 准为国家选用官员,德被置于首位,表明汉武帝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推恩令及削弱地方诸侯的内容;B 选项错误,汉武帝推行儒法结合 的治国理念

6、,抛弃了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D 选项错误,分科考试是科举制 的特征,汉武帝时期并未实行。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6.下图为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据此可知 A. 曲辕犁逐渐传到河西走廊B. 政治动荡导致丝绸之路完全阻塞 C. 西北地区以农耕经济为主D.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民族交流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嘉峪关墓砖壁画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北地区的经济以农耕为主 要内容,C 选项正确,曲辕犁是南方水田作业的农具,A 选项错误。根据沙漠之舟和驿站使 者的图片说明当时丝绸之路还发挥作用,B 选项错误。从图上的信息不能得出,生产力发展、 进步驿民族交流产生的影响

7、,D 选项错误。 7.有论者指出,学界评价科举制,多从其“得人”出发,把着眼点放在科举制对优秀人才的 选拔上面。这反映出科举制的推行 A. 增强了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B. 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基础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D. 导致封建官僚队伍急剧膨胀 【答案】B 【解析】 【详解】对科举制的评价侧重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由此说明科举制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 才基础,故选 B 项;材料主要强调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没有体现各社会 阶层的流动性和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 AC 项;官僚队伍的膨胀和科举制选拔人才 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D 项。 8.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

8、体,在溶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 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 这反映出,理学 A. 植根于佛道的思想 B. 是儒学发展的倒退 C. 是民族精神的源头 D. 具有包容创新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等信息来看,说明理学在形成过程 中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具有包容创新精神。故答案为 D 项。理学是对儒学的继 承和发展,不是植根于佛道思想,排除 A 项;理学是儒学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进步,不是倒退, 排除 B 项;C 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 9.宋初,范质等三位宰相同日辞职,

9、宋太祖随后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遇到一 个问题:诏书没有宰相副署,不具备法律效力。太祖本要自己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 尔,非帝王事也。 ”最后,由领有“同平章事” (即宰相官衔)衔的赵光义副署,才签发了这 道诏书。这说明当时 A. 皇权急剧膨胀缺乏有效制约 B. 政治运行程序僵化繁琐 C. 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D. 宰相制度已经形同虚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诏书没有宰相副署,不具备法律效力”可知,宰相对皇权具有制约的作用, 故 C 正确;根据“由领有同平章事 (即宰相官衔)衔的赵光义副署,才签发了这道诏书” 可知,皇权受到了制约,A 错误;材料反映宰相对皇权

10、进行了有效制约,无法体现政治运行 程序僵化繁琐,B 错误;材料反映宰相对皇权进行了有效制约,故 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诏书没有宰相副署,不具备法律效力” ,紧扣关键信息并 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官僚制度不断完善的史实分析解答。 10.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江北诸州“就水 广种粳稻” 。真宗时期,又“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 ,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 到三地播种。这些措施 A.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加快了粮食品种的研发 C. 体现了重视农业生产 D. 促进了南北商品的流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

11、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 “从福建调拨旱 稻占城稻种子”体现出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重心的转 移,故 A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没有涉及到粮食品种的研发,故 B 项排 除;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的状况,故 D 项排除。 【点睛】 “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 “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 稻种子”是解题的关键。 11.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包青天” “况青天”之称。 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况钟话本 况太守断死孩儿 。这表明明代 A. 历史典籍

12、编纂日趋世俗化 B. 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C.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D. 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宋代包拯、明代况钟在“民间素有包青天” 况青天之称”可以看 出民众对清官能吏的期盼,而明代有关包拯和况钟的话本则回应了民众的这种精神需求,显 示出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的作用,故答案为 D 项。 “三言”中的作品是小说,不是历 史典籍,排除 A 项;根据所学知识,话本小说只是诸多文学形式之一,不是明代主流文学形 式,排除 B 项;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2.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

13、的清丈。这一变化说明政府 A. 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B. 对农业经济的依赖减弱 C. 国家治理能力逐渐衰退D. 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从无论是清查和统计户口还是清丈土地,都是为赋税征收提供 依据,这种做法的变化说明赋税征收的标准从以户口为准到以土地为准,故选 D 项;材料反 应的是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没有涉及到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 A 项;农业经济是中国古代 经济的基础,对其依赖并没有减弱,排除 B 项;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变化 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C 项。 13.明代中期太仓州所属嘉定县外冈镇, “土瘠则秋收必薄,故躬耕之家,无论

14、丰稔,必资纺 织以供衣食 每夜静,机抒之声,达于户外”如此,城中居民亦然。这反映出 A. 江南商业发展小农经济的衰退B. 城乡商业发展农村市镇的兴起 C. 商业发展家庭区域性分工明显D. 家庭手工业品顺应市场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故躬耕之家,无论丰稔,必资 纺织以供衣食每夜静,机抒之声, 达于户外”可知,当时家庭手工业发达,其主要是“供衣食” ,说明当时的家庭手工业顺应 市场需要,选项 D 正确;材料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发达,并不能得出小农经济衰退的结论,排 除 A;材料主旨是家庭手工业而非商业,选项 B 与题无关,排除;材料未反映出区域分工的 特征,排除 C。 14.康

15、熙帝在养心殿内悬挂自书的铭言:“天下之治乱休咎,皆系于人主之一身一心。政令 之设,不可用一己偏执之见。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 ”康 熙帝此举意在 A. 强调君权至上 B. 谨防决策失误 C. 肯定谏议制度 D. 巩固文官政治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可见康熙帝此举意在谨防决策 失误,故选 B;由材料“不可用一己偏执之见”的主旨不是强调君权至上,故排除 A;肯定 谏议制度是康熙帝铭言的内容而非意图,排除 C;D 与材料无关,排除。 15.如图是公元前七世纪末至公元前六世纪初雅典社会关系简图。据此分析,雅典社会发展 前七世

16、纪末前六世纪初 A. 需要解决财产与权利关系B. 应重点关注外国人与奴隶权益 C. 必须消除贵族与平民界限D. 应进一步细化社会阶层的划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当时的雅典社会中,平民上层有财产却无权利,下层平民因为财 产问题有可能沦为奴隶,所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该是财产与权利,故选 A 项;外国人与奴 隶不是当时雅典的公民,所以不属于重点关注的问题,排除 B 项;当时要解决的应该是财产 与权利问题,而不是取消贵族与平民的界限和细化社会阶层划分,排除 CD 项。 16.公元前 4 世纪,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当弟子们安排他逃走时,他拒绝了, 他认为在审判符合法律程序的情况下逃走,这是对法律的践踏,如果人人都学他,那么社会 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这表明 A. 雅典法律制度不完善 B. 雅典并未真正践行民主制度 C. 司法审判缺乏公正性 D. 苏格拉底视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认为在审判符合法律程序的情况下逃走,这是对法律的践踏,如果人人 都学他,那么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可知,苏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