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成年礼俗

上传人:xy****7 文档编号:137465071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成年礼俗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成人、成年礼俗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成人、成年礼俗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成人、成年礼俗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成人、成年礼俗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人、成年礼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成年礼俗(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講 成人、成年禮俗,授課教師:臺大中文系 葉國良教授,【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第 3 單元,研究項目: 冠禮的儀節 笄禮的儀節 冠禮的內涵 笄禮的內涵 冠笄之禮與成丁禮 成年禮的異同 取字的理由 取字的習俗 字說興起的原因 關於作十六歲,2,選讀資料: 儀禮士冠禮 禮記冠義 葉國良冠笄之禮的演變及其與字說興衰的關係兼論文體興衰的原因,3,資料17禮記冠義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后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后禮義立。故冠而后服備,

2、服備而后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聖王重冠。,4,古者冠禮筮日筮賔,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故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為禮也。玄冠、玄端奠摯於君,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5,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與?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后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聖王重禮。故曰:冠者,禮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6,資料18儀禮士冠禮的儀節: 筮日戒賓筮

3、賓宿賓宿贊者為期 (以上前期) 冠日陳設迎賓贊加緇布冠服加皮弁冠服加爵弁冠服賓醴冠者冠者見母賓字冠者冠者見兄弟冠者見姑姐冠者見君冠者見鄉大夫鄉先生醴賓送賓歸俎 (以上當日),7,資料19名物解釋: 緇布冠(身著玄端、緇帶、爵韠) 皮弁服(頭戴皮弁,身著素積、緇帶、赤韠) 爵弁服(頭戴爵弁,身著纁裳、純衣、緇帶、靺鞈) 玄冠玄端(頭戴玄冠,身著玄端、緇帶、爵韠) 朝服(玄冠,玄端,素裳,緇帶,素韠)鄭玄云:玄端即朝服易其裳耳。,8,此六件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於公共領域之,緇(黑色) 玄(黑色)純(黑色) 爵(赤黑色) 素(白色) 纁(淺絳色)靺(赤黃色) 韠韍鞈市 玄冠委兒章甫毋追

4、委兒玄端端委委端,10,左傳桓公二年正義引易緯乾鑿度鄭玄注:古者田漁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後知蔽後,後王易之以衣帛,而獨存其蔽前者,重古道而不忘本也。 穀梁傳僖公三年:陽榖之會,(齊)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 左傳昭公十年:劉定公謂趙文子曰:吾與子弁冕端委以治民,臨諸侯。,11,資料20 禮記內則: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聽從。執麻枲,治絲繭,織紝組紃,學女事,以共衣服。觀於祭祀,納酒漿籩豆菹醢,禮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聘則為妻,奔則為妾。凡女拜,尚右手。,12,資料21 黃帝內經素問: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男子二八腎氣盛,天癸

5、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13,子夏之於人也,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歟,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歟,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張之意,豈不曰與其可者,而不可者自遠乎?使不可者而果遠也,則其為拒也甚矣,而子張何惡於拒也?曰:惡其有意於拒也,夫苟有意於拒,則天下相率而去之,吾誰與居?,14,資料22蘇軾蘇東坡全集文與可字說: 鄉人皆好之,何如?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足以為君子乎?曰:未也。孔子為問者言也,以為賢於所問者而已。君子之居鄉也,善者以勸,不善者以恥,夫何惡之

6、有?君子不惡人,亦不惡於人。,15,然則孔子之於孺悲也,非拒歟?曰:孔子以不屑教誨者也,非拒也。夫苟無意於拒,則可者與之,雖孔子、子張皆然。吾友文君,名同,字與可。或曰:為子夏者歟?曰:非也。取其與,不取其拒,為子張者也。與可之為人也,守道而忘勢,行義而忘利,脩德而忘名,與為不義,雖祿之千乘不顧也。雖然,未嘗有惡於人,人亦莫之惡也。故曰:與可為子張者也。,16,參考論文: 葉國良儀禮士冠禮研究(一)經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綜合考察 李隆獻儀禮士冠禮研究(二)先秦成年禮與後世成年禮的比較研究 彭美玲臺俗做十六歲之淵源及其成因試探 以上三人合撰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大安出版社),17,自我測試問題

7、: 一、成年禮與成人禮、成丁禮的差別何在? 二、冠禮與笄禮為何在生理成熟度的要求有所差異? 三、冠禮為何衰微?,18,附錄一: 冠笄之禮的演變與字說興衰的關係 兼論文體興衰的原因 葉 國 良,19,壹、前 言 研究古禮的學者,有一個共同的看法,即認為:先秦的冠笄之禮愈到後世愈形衰微。如果就整套冠笄之禮而言,這個命題並無不妥;但就冠笄之禮的個別儀節而言,則愈到後世愈形衰微的說法有待修正或補充說明,這些個別儀節的演變過程是應該並且可以個別討論的。,20,每套禮儀,都由許多儀節構成,而這些儀節,卻不見得來源相同、功能相似,它們因為複雜的人文活動而結合成一套禮儀;因此當社會變遷時,該套禮儀中的各項儀節

8、的存亡久暫便各有不同,有的倏起倏滅,譬若寒蟬,有的歷久長青,宛似大椿。如將該套禮儀置於時間的長河中觀察,它便有如變形蟲般不斷地成長、變化乃至死亡。有的時候,這個變形蟲也會分裂出另一個變形蟲,表面上看似不同的個體,實質上彼此卻具有濃厚的血緣關係。因此,研究任何一套禮儀,應當將它視為變動中活動,而不應視為凝固不變的儀式。,21,22,先秦冠笄之禮的演變也跳不出這個規律,它誠然在後代式微乃至面貌全非,然而它的各個儀節的存亡久暫卻不完全相同,並非同時成立、萎縮或死亡。在這篇論文中,筆者將指出:先秦的冠笄之禮的重要儀節中,三加冠服最先式微;而取字一項,由於習俗來源、社會功能都與三加冠服不同,卻擁有堅強的

9、生命力,傳承不絕,在宋代以後,則又以字說的創作取代儀式的舉行,維持著它的社會功能,甚至在當代社會,取字之習雖已歇息,但也尚未完全絕跡。,字說即討論取字之寓意的文章,是今人不太注意的一種文體,當代文學研究者尤罕見討論。然而,五代以前尚無此體,此後則在宋元明清人的文集中大量出現,民國以降卻又幾近絕跡,它的出現與冠笄之禮的式微在時間上是相銜接的,它的衰亡則與取字之習的大致終結差不多是同時的,關係可謂至為密切,乃是冠笄之禮這個變形蟲分裂出來的另一個變形蟲。 註:筆者曾利用國科會大專學生暑期研究計畫經費,先後指導臺大中文系學生陳暐仁、陳重光、呂敦華、曹美秀、陳文慧等,自全唐文及宋、元人別集總集中蒐集字說

10、及與字說具有血緣關係的文章,結果唐文僅得一篇,宋朝得四百三十九篇,元朝得四百三十六篇,共八百七十六篇,數量頗鉅。至於明、清兩朝,資料尤多,雖未作地毯式的蒐集,但此類文章廣見明、清人文集中,其普遍性可以無庸置疑。其後筆者又指導曹美秀、陳文慧分宋、元兩部分整理名說、字說所引述之經典,俾考知當時之價值觀。又其後再提供相關資料指導曹美秀起草宋元名說字說研究(未發表),探討宋、元名說字說的名目、體裁形式與其中反映的思想。本文的論旨與討論的取徑與曹文不同,而部分資料同據前述蒐集的成果,併此聲明,俾免誤會。,23,24,這個分裂出來的變形蟲,前代的文體學家注意到了它源自冠笄之禮(詳參本文第參節),但未能充分

11、說明它為何出現;古禮學家則因向來只注重儀節的涵義的研究,並未注意到此一分裂出來的血親;就研究冠笄之禮的演變史而言,這誠然是一個缺憾。本文將試圖結合古禮研究與文體研究二者,對此項因緣作一詳細的討論。,25,由於字說屬於應用性較強的文體,它興衰的情況與原因,與若干文體異趣,和某些文學理論家對文體遞變的主張也不無衝突,因此本文也將兼論文體興衰的原因,以供文學研究者參考。 下文將先簡述冠笄之禮的內容與不同儀節演變的概況,以說明字說的淵源與興起的原因;然後點明與字說具有血緣關係的文章,以說明此一文體的影響;最後藉由字說興衰與冠笄之禮演變的關係,檢討文學理論中對文體興衰原因的若干看法。,26,貳、冠笄之禮

12、的演變與字說的產生 先秦士人以上之貴族,舉行冠笄之禮的儀節和寓意,已脫離強調身心能夠忍耐痛苦的成丁禮(puberty rite)的階段,而以責任與權力的賦予為其主要內容。1其詳細儀節,見於儀禮士冠禮,而禮記曲禮、禮記內則、大戴禮公冠等亦為重要參考文獻,為學者所熟知,此處不擬列舉縷述,僅論其大端。,1 詳參葉國良:儀禮士冠禮研究(一)經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綜合考察(臺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83-0301-H-002-104,84-0301-H-002-016,1995年)第一章第一節研究緣起、第六章結論。,27,儀禮士冠禮儀節的程序可以簡單表列如下: 筮日戒賓筮賓宿賓宿贊者為期(以上前期)

13、 冠日陳設迎賓贊加緇布冠服加皮弁冠服加爵弁冠服賓醴冠者冠者見母賓字冠者冠者見兄弟冠者見姑姐冠者見君冠者見鄉大夫鄉先生醴賓送賓歸俎(以上當日),28,從儀節的內容來分析,冠禮大致可以區分為四個部分: 一、賓助冠者三加冠服 二、賓酌醴飲冠者 三、賓為冠者取字 四、冠者以成人之禮見尊長兄弟,29,由於賓醴冠者緊接在三加之後,可知其禮意是賓以成人的社交禮儀待冠者,象徵其已成人,其寓意比較微小;因此賓醴冠者可視為賓助冠者三加的附帶儀節。又由於以成人之禮見尊長兄弟,在此後皆是如此;因此也不是只在舉行冠禮時才行的主要儀節。所以冠禮最重要的儀節有二:一是三加冠服(易服),一是取字。,30,禮記內則說:女子許嫁

14、,笄而字。古籍未載女子笄禮的詳細儀節,但可知笄禮最重要的儀節也有二:一是笄髮(易服)以示已可婚配,一是取字。這和男子冠禮的側重點是一樣的。,31,根據楊寬的研究,周代三加冠服的儀式賦予貴族青年的,分別是統治者、軍人、與祭者的身分。1此一寓意,反映了周代的社會形態乃是封建城邦的模式,其儀式的時代性是很強的。因而當時代更行推演,社會轉化為征伐戰國、秦漢大一統帝國時,諸侯、卿、大夫、士的貴族架構瓦解,士人遂亦失去了世官世祿的身分,其社會角色與地位便和封建城邦的時代大為不同,此時再行三加之禮,已無意義,勢必改變儀節,而僅為成年之象徵。此後,冠笄之禮更逐步衰微,其儀節七零八落,面目全非,在若干地區甚至消

15、失無蹤。2,1 詳參楊寬:冠禮新探,收入杜正勝主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 2 以上詳參李隆獻:儀禮士冠禮研究(二)先秦成年禮與後世成年禮的比較研究(臺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83-0301-H-002-103,84-2411-H-002-043,1998年)。,32,然而取字與三加冠服,其來源與寓意原本即已不同,所以其傳承的久暫也不相同。按:周人於三月之名之外,成人後又取字以供他人稱呼,唯尊長可呼晚輩之名,平輩或晚輩則須以字稱人,若稱名則視為不禮貌或大不敬,此一禮俗持續至近年才稍有改變,時間明顯較三加為長。,33,據筆者前文冠笄之禮中取字的意義及其與先秦

16、禮制的對應關係的研究,乃因諱名取字的禮俗起源於遠古時代的巫術思惟,避忌的是人與人之間如何保持安全距離的問題,周代以後則普遍被人們了解為禮儀之必然,因此這一禮俗不會因為社會結構的變遷而有大幅度的改變;因此,取字禮俗的生命力無疑遠較三加冠服為強韌,正如同女子笄髮以示已可婚配的禮俗遠較三加冠服為強韌一樣,因為它們與政權的形態或社會的變遷關係不大,沒有共生關係。,根據以上的分析,可知冠笄之禮中各項儀節的演變速率必然是不均等的,主要儀節亦然。當加冠服所代表的意義已極微弱時,儘管取字的寓意及社會功能猶存,事實上已經很難舉行內容豐富的儀式了,這便是我國中古時期除了帝王家極少有舉行冠禮的記載的原因1。,34,1 詳細情況,參考上揭李隆獻書之第二章歷代成年禮的特色與沿革第二節漢魏六朝冠禮演變期、第三節隋唐宋明冠禮寖衰期。,中唐時柳宗元的一段話便生動的反映了此一事實,其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 古者重冠禮,數百年來,人不復行。近有孫昌胤者,獨發憤行之。既成禮,明日造朝,至外庭,薦笏言於卿士曰:某子冠畢。應之者咸憮然。京兆尹鄭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