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二历史《宋明理学》效能作业.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462646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高二历史《宋明理学》效能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河北省高二历史《宋明理学》效能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河北省高二历史《宋明理学》效能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河北省高二历史《宋明理学》效能作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河北省高二历史《宋明理学》效能作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高二历史《宋明理学》效能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二历史《宋明理学》效能作业.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三宋明理学 阅读课本第13页,思考:1、儒学的困境是什么?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佛教兴起,道教传播直接冲击儒家思想正统地位。2、概述唐朝、宋朝的儒学复兴运动。唐中后期: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主张:韩愈:A.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B.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意义:韩李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北宋时期:为理学产生奠定基础原因: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韩李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主张:推崇尊王攘夷,认为唐朝政治的弊端是不尊重儒

2、家的纲常伦理。主张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影响: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社会氛围逐渐形成.理学应运而生。阅读课本第14页,思考:1、 概括北宋五子的主张。周敦颐、邵雍:主张: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为理生万物提供依据。邵 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意义:二人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寻找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统一的本原,为理学建立开辟道路。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在理论上,严格区分了天,

3、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二程: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认为仁者能化韧于无形,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阅读课本第15页,思考:1、朱熹理学的主张和成就是什么?理气论:以二程学说为主,部分吸收张载思想理是根本,理先于气。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离不开气。万物皆有理,终归于一,就是太极(客观唯心论)。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区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光明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是追求

4、精神自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认为帝王都是无道之君,导致政治黑暗。认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其关键是“正君心”。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2、分析朱熹理学的影响。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阅读课本第16页,思考:1、 简述陆九渊的思想主张。思想: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主张用自己体验而不是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

5、宙”。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2、简述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思想: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学以至圣的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1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远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2、下列不属于北宋五子的是A、李翱 B、周敦颐 C、张载 D、程颢3、下列哪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A

6、.韩愈 B.周敦颐 C.张载 D.朱熹4、王守仁“致良知”的学说。应该属于下列哪一范畴 A.认识论 B.行动理论 C.社会政治思想 D.传统伦理纲常5.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2011年题组 1(2011山东基能23)山西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一处木质框架结构古建筑,紧贴崖壁,半悬空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北魏时期佛教已传入我国 该建筑架构简单,稳定性差 木柱和横梁之间的连接方式主要为钉连接 插进岩石内的横木飞梁和木柱起主要支撑作用 A B C D 【解析】B 根据所学知识符合史实,利

7、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错误,排除C。 2(2011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A 扣住题干中心词“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即可知反映的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局面,A项符合题意;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题意无关;而D项绘画风格的写实更无法体现。故选A项。 3

8、.(2011上海单科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解析】A 王守仁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 C项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属于格物致知,归程朱理学,排除。B、D两项表述错误。故选A项。 2010年题组 1(2010广东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

9、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解析】C 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反映了“心学” 的理论观点。 2(2010浙江文综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解析】B 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

10、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3(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A 此题必须克服对陌生材料的恐惧心理。首先注意题干和选项材料中的“形”、“本”、“心”、“物(或万物)”、“天地”、“道”这些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

11、关系(孰先孰后);运用从哲学常识,看出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再以自己熟悉的“心外无物”为突破口(这是典型的唯心论哲学(本体论)观点,其它为唯物论哲学观点),解答此题。题中陌生材料出处:“形者,有生之本。故养生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养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生。”(北宋王安石临川集礼乐论)/“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北宋邵雍观物内篇)/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进卷诗)/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天地常运而人道不息”。(南宋陈亮与徐彦才大谏) 4(2010上海单科9)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

12、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解析】C 宋代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所以选A。 2009年题组 1(2009江苏历史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D 此题考查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判断为王阳明 。 2(2009广东理基6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 A“仁” B “心外无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