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答案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37461522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148.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答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 赵且伐 燕。苏代 为燕谓惠王 曰: “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 , 而鹬啄其肉, 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 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 , 以 弊大众 ,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 “ 善。 ” 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 伐:攻打。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 惠王:赵国国君。 曝( p ):晒 太阳。 喙:鸟的嘴巴。 渔者得而并禽之:打鱼的人同时捉住它们

2、。 相支:长久相 持。 以弊大众:而蒙蔽大家(的眼睛)。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赵且伐燕 _ 以弊大众 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 (4)这个故事后来演绎出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 【答案】 (1)将要;蒙蔽 (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的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苏代的角度看: 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讽喻或类比的方式)引入,使惠王易 于接受。 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析】 【分析】( 1

3、)“ 且” 是副词,将要;“ 敝” 指使 劳苦(贫困) (2)注意相舍指放过对手;并指全都;故翻译为: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 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 3)我们可以不同的人物角度方面来回答。如从苏代的角度,抓住“ 方法巧妙、态度诚 恳” 等方面来回答;从惠王的角度看,抓住“ 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方面来回答。 (4)从 “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中可知,这个成语应为:鹬蚌相争,渔 翁得利。 故答案为:( 1) 将要; 使 劳苦(贫困) (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苏代的角度看: 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

4、王易 于接受。 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从惠王的角度看: 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 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 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 留”“删”“调”“换”“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5、,将翻译过来的 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 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积累成语。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 来分析成语和谈启示即可。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 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 尺,浸淫 日广。每履之,足苦踬 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 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 顾而笑曰:“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 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

6、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 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 即乎其故, 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 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浸淫:渐渐扩展。 踬:跌绊。 习之中人:习惯在 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一日 /吾日三省吾身 B. 贵乎慎始 /不义而富且贵 C. 顾而笑曰 /顾野有麦场D. 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 (2)请用三条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而 弗 得 辄 起 绕 室 以 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

7、的理 解。 【答案】 (1)C (2)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而 弗 得/ 辄 起 绕 室 以 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或:要重视学 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解析】 【分析】( 1)A 项,前一句句意为:一天。日:天。后一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 反省自己。日:每天。B 项,前一句句意为: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 的习惯养成。贵:可贵。后一句句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贵:富贵。C 项, 前一句句意为:回过头笑着对我说。顾:回头看。后一句句意为: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 麦场。顾:回头看。D 项,前一句句意为:以至把长久

8、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故:原来的,旧的。后一句句意为: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故:原因,缘故。 故选 C。 (2) “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的意思是:(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 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俯而读仰而思” 的意思是:低下头就读 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这是我读书的两种姿势,所以在“ 读” 后停顿。 “ 思有弗得辄 起绕室以旋 ” 的意思是: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所以在“ 得” 后停顿。故句子划为: 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而 弗 得/ 辄 起 绕 室 以 旋。 (3)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

9、。这篇文章通过主旨的切身经历和感 受,告诉我们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学习的初始阶段一定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用文章中的 话就是 “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 故答案为: C; 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而 弗 得/ 辄 起 绕 室 以 旋。 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或:要重视学习 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现代汉语的语法

10、 教学断句。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注意结合重 点语句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 【附参考译文】 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 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 过,我总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 样安稳。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 你连一间屋子都不 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 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

11、,低头看,地面却是 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 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 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 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 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 “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

12、则封汝,必无 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 。可 长有者,其为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 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 【注释】 禨:(j ):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数封我矣多次,屡次B. 必无受利地一定 C. 知以人之所恶恶劣D. 孙叔敖之知通“ 智 ” 智慧 (2)用 “/ ”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翻译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3、。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 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 。 【答案】 (1)C (2)孙叔敖死 /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 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 【分析】( 1)C 项“ 恶” 意思是 “ 厌恶 ” 。 (2)这句话意思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 儿子谢

14、绝了。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不是;致:到达;第一个“ 知” :通 “ 智” ,智慧;第二个“ 知” , 明白。 (4)诫子书的中心内容是“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即文章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乙文 的中心句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据此分析提炼或概括作答即 可。 故答案为: C; 孙叔敖死 /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 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点评】 本题考查

15、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 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 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 破句 ” 的现象;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 用法的词语;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

16、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 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 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 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 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乙】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 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 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 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 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 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