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458298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过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和高中历史模块必修一即政治模块,对古代政治的发展有一定了解,也培养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政治和经济模块分开,内容时间跨度大,概念较多,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不容易透彻,基础知识方面还有些陌生,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对一些重点史实的了解,重点让学生讨论,集思广益,充分发表意见。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

2、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2、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2

3、)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

4、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6)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方法一】通过设问导入

5、:课前要准备布置复习、预习作业,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和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回顾在初中学习过明清的“海禁”和“闭关政策”;复习本单元前三课古代经济发展状况;预习本课内容。学生查找初中教材,或查找相关资料,初步了古代土地政策的演变、古代的经济政策。授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布置的作业设问,如: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过哪些形式?中国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什么?等。【方法二】通过教材情境导入:从“田”字的写法导入土地制度的演变。教师可以设问:田字在古代的写法有几种?田字是表音还是表意?田字的形状说明什么?等。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知识呼应教师。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便于由浅入深解释历史概念。【方法三】通过设置新情境

6、导入:2004年农民阿牛在承包的10亩土地上种植玉米,总产量约3000公斤。它认为种玉米无利可图,2005年他把土地卖给小强建房子。教师可以设问:阿牛收获的玉米将如何分配?试评价阿牛的卖地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所有的几种形式(国家的还是集体的,或是个人的),区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从而导入新课。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1)

7、含义:井田制形成于商代;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井田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夏、商、周时期,国君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君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井田”(又称公田)里集体劳作。井田制的实质就是王田制,即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君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2)瓦解: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

8、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标志:鲁国实行“初税亩”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1)形成: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2)分类:按土地占有形态分类,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

9、,作为征收赋税、增加国家收入或壮大军队、维护统治的依据。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其特点是个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由此,土地兼并成为封建社会不可避免也无法根除的现象。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3)措施: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二、“重农抑商”1、原因: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

10、题。2、目的: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3、演变:(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措施: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国家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作用:保护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同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促进西汉国力的强盛。(3)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内容:明太祖和雍

11、正帝沿袭“重本轻末”治国理财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政党经营。影响: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4、评价:积极作用:重农,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也发挥过巨大作用,比如商鞅变法时期秦发展最为强大,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都与此项政策有关。消极作用: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12、;从政府行为与经济自身规律来看,抑商政策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作用各有侧重。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为主。三、“海禁”和“闭关锁国”:1、明代的“海禁”:(1)原因:倭患日本武士流为浪人,他们与走私商人勾结,在中国沿海进行走私、抢劫。倭寇与东南沿海当地土豪、奸商、海盗勾结,构成倭患,危及到明朝统治。因此,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2)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3)实质:闭关锁国。2、清初厉行“海禁”:(1)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

13、的抗清斗争。(2)内容: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3、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2)内容: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并不是禁绝海外贸易。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时只开广州一处通商,并设立政府特许的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3)后果: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

14、世界潮流。“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教师可以设置问题:17-18世纪中国显露出哪些危机?中 国西 方政治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开始资产阶级革命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居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8世纪中后期开始工业革命对外关系“海禁”、“闭关锁国”;闭目塞听,盲目自大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思想文化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解放教学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单元古代经济制度的特点,以及17-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明清(鸦片战争前),随着中国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在自然经济的母体内,产生出一种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

15、主义的萌芽。这种萌芽显露出向近代工业文明演进的曙光,体现了中国近代前夜的发展。但是,由于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的压制阻碍,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只能迂回曲折地缓慢发展,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洪流。最终,中国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中衰落。问题解答【学思之窗】1结合史实思考,这些重农抑商的具体措施,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答案要点:保护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2请你谈谈对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看法。答案要点: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为保障农业生产劳动力,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首倡“重农抑商”,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保证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限制富商大贾,有利于稳定封建经济,维护国家统一。【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要点:(1)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期,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了农业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