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学案一体化 鲁教版选修.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458045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学案一体化 鲁教版选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学案一体化 鲁教版选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学案一体化 鲁教版选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学案一体化 鲁教版选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学案一体化 鲁教版选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学案一体化 鲁教版选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学案一体化 鲁教版选修.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 课题:生态问题及其表现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第二单元中比较重要的一节内容,在高考和相关的单元测试、大型考试中都会有这部分内容的考察,因此对于本部分内容应该注意对重点和难点部分的把握和筛选。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及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2了解我国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分布。 3认识我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4学会分析某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形成过程及对区域和其他地方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途径收集地理信息,来说明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表

2、现。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身边发现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3能够选择一个生态环境问题,应用所学的方法、知识开展调查与分析,并正确地表述自己的调查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学生的全球环境意识和中国环境危机意识。 2通过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强化地理科学空间性、区域性特点的认识,树立地理科学是解决全球问题必备知识的观念,培养学生形成地理素养是人文素养重要体现的观念。拓展地理学科的空间,改变学生以往只认“地”不识“理”的狭隘的地理认识论。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形成

3、过程难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形成过程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把握会注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形成过程,因此对于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和分析应该放在学生的自我阅读和自我体会上来,由于内容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成功。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

4、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4546页内容,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 说明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人均占有森林面积、森林人均蓄积量与世界的差距。(2) 我国的森林分布有何特点?三大林区在哪儿?(3) 我国森林资源锐减的的原因有哪些?(4) 说明我国草场资源的分布及其在世界的地位。(5) 造成我国草场退化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2000年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为l655,相当于世界平均水

5、平的60;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3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面积的15;我国人均蓄积量为905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2)森林资源的分布:分布不均匀,西南、东南、东北多,而西北、华北少。我国三大林区: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是我国第一大林区;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喜马拉雅山东南部林区是我国的第二大林区;我国东南的江西、湖南、浙江、福建等地林区是我国的第三大林区,以人工林为主。(3)我国森林资源锐减的的原因:采伐速度过快、毁林开荒、基本建设、采矿等。(4)我国草原面积广大,约占国土面积的409,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5)草场的退化原因: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重用轻养

6、等【阅读】阅读课本材料“我国的森林资源”, 从历史上的森林资源、现存的原始林数量和分布、人工林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来进一步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的缺陷,我国森林总面积在减少,而且原始森林在锐减森林总体质量在下降。【思考】森林锐减、草场退化会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森林面积锐减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物减少甚至灭绝,还造成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草场退化可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降低草场的生产力,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甚至造成荒漠化。 【板书】二、水土流失 【资料展示】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以黄土高原、长江中

7、上游地区表现的最为突出。据l999年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全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1,其中水蚀面积l65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l72;风蚀面积l9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99。 【图片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图片【思考】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水土流失带来哪些影响?【学生回答】1.水土流失原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2.水土流失的后果:降低土地肥力,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使下游泥沙增多,河床抬高,引发洪涝灾害等。 【探究活动】图36表示

8、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面积。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l 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 2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原因是什么? 3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原因是什么?【点拨】1.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l 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内蒙古、陕西、甘肃、四川、重庆。2.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量少。3.山西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再加上这里植被稀疏,因而水土流失面积较大。【承转】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建城市增多,致使水土流失呈现出新的特征,即水土流失由广大农村逐步向城市蔓延。

9、【思考活动】试举例说明城市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城市水土流失对城市生活环境的破坏表现在哪些方面?【点拨】在城镇化建设中,大规模开发建设活动会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和水系,产生大面积裸露的地表或坡面,造成土体移动,泥沙流失,河道、水库及城市排水管网淤塞等。城市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具体表现为:一是造成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由于没有水土保持防护措施,遇到大风天气,泥尘四处飞扬,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二是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影响城市气候变化。城市开发建设和人类活动,使城市原有地貌被不透水的硬化地面取代,增加了地表径流和地面的热辐射;城市中的工厂、机动车辆、家电等不仅造成大气污染,而且释放出

10、废热气,使得城市气温明显增高。三是淤积道路,堵塞管道,污染城市。开发建设活动产生大量的松散堆积物,极易形成水土流失,淤积城市蓄排水利工程,降低城市水利工程效益和城市防洪能力,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安全。另外城市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城市市容景观,同时也影响投资环境,阻碍和制约经济的发展。三、土地荒漠化【投影】图37 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讲述】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8,已大大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涉及l8个省(区)的471个县(市、旗)。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的荒漠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危害最为严重。【

11、讨论】土地荒漠化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荒漠化的危害,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的荒漠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危害最为严重,同时荒漠化还会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他地区。【思考】荒漠化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回答】荒漠化的形成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有关。其中,自然因素是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降水少,大风天数多、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更容易形成土地荒漠化,但人类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则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导因素。【承转】那么,土地荒漠化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呢?【思考活动】下列资料描述的是土地荒漠化过程,试根

12、据荒漠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对其进行正确的排序。 在较缓的坡地上,树已经被砍掉,并开辟成农田。于是土壤便暴露在风和水的侵蚀下。 在干燥气候下,坡地土地还未开辟成农地,此时可维持树木和草的生长,这些植物的根具有保护土壤的作用。 在缓坡上持续种植,当土壤肥力逐渐消耗到无法种植的时候,就改成放牧牲畜。同时,在另一片较陡的坡地上砍树,开垦种植。 土壤流失严重,陡坡地岩石裸露,缓坡地沙土蔽天,农牧业完全消失。 风和水再次作用在陡地上,于是牲畜便移往陡坡地放牧。而缓坡地则因过度放牧,几乎长不出草了。【参考答案】【过渡】土地荒漠化不仅对本地区造成危害,而且还可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他地区。【阅读】阅读材料“沙

13、尘暴袭击北京城”。【提出问题】什么是沙尘暴?沙尘暴的发生和形成需要的条件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是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的灾害性天气。沙尘暴的发生和形成需要有三个必备的条件,即强风、沙源和不稳定的天气。【探究活动】根据沙尘暴产生的条件,分析北京为什么会遭到沙尘暴的袭击?【点拨】北京位于华北地区,离冬季风的源地比较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北京的西部和北部地区是我国的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些地区地表有大量的松散沉积物,冬春季节,在强劲的西北风吹拂下,这些松散沉积物就形成了沙尘暴的物质来源,而北京位于西北风的下风向。因而,冬春季节北京

14、会遭到沙尘暴的袭击。【阅读】阅读课本第50页材料“影响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沙尘暴的传输路径”, 了解影响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沙尘暴的传输路径,认识到我国沙尘暴的源地与荒漠化土地有很大的相关性。【板书】四、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料展示】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我国目前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000-5 000种,占总数的l5-20。野生植物如苏铁、珙桐、金花茶、桫椤等已濒临灭绝。上世纪在我国已灭绝的野生动物有普氏野马、高鼻羚羊,接近和濒临灭绝的有蒙古野驴、野骆驼和普氏原羚等。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

15、,我国有l56个物种。【图片展示】一些珍稀动植物图片,如藏羚羊、珙桐等。【讨论】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大面积森林砍伐、火烧和农垦、工农业的发展等各种活动造成的;第二个原因是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也使原生物种受到严重威胁。【阅读】阅读课本材料“外来物种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理解外来物种入侵会产生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思考活动】根据下图左边所列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实例,阅读相关资料,从下图右边找出相应的原因,用直线连起来。青藏高原可可西里高寒草原地区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一藏羚羊,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量减少23非洲维多利亚湖200多种地方鱼种灭绝,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脊椎动物灭绝1999年4月14日,国际鸟类协会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许多鸟类丰富的国家面临数十种至上百种鸟类濒临灭绝的问题森林砍伐,植被破坏,环境污染。人类对珍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