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思考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7456010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思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思考作者:阎立 来源:网络 添加日期:11年08月31日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每个国家、地区、企业和个人的共同使命。当前,苏州正处于建设“三区三城”的关键时期,将低碳城市列入发展目标对于经济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我们所建设的“低碳城市”,应当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经济较快发展与碳减排稳步推进的互动双赢,是低碳经济、低碳建设、低碳生活的耦合结果。一 苏州的碳足迹回顾碳排放是指二氧化碳等30多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估算分为能源、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农业林业及其他土地利用、废弃物等方面。碳足迹就是碳的耗用状况,它反映了能源意

2、识和行为对自然界的影响。历史上苏州经济长期以农业、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碳排放总量一直较低,属于较低生产力水平的低碳。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2000年起实现了重工业化。按照钱纳里的经济阶段理论,目前苏州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碳排放经过30多年迅速增长转入波动显著、逼近“拐点”的新阶段。1.碳排放增长处于剧烈波动时期据初步测算3,苏州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由2005年的7609万吨,上升到2009年的10917万吨,年均增长9.4%。其中2007年增长率超过平均值,其余三年的增长率均低于平均增速。这4年间,年增长率

3、的高低落差达到16.4个百分点,波动非常明显,并呈现了增幅回落的趋势。首先,以环境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4理论分析,在经济发展初期,环境恶化程度加剧;当发展至某个临界点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程度会有所减缓,环境质量得到改善。2009年苏州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3696元,表明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水平,碳排放增长出现剧烈波动,预示着“拐点”即将到来。其次,以全社会用电量判断,增速也已由高峰回落,由“十五”期间的平均24.4%持续调低至2009年的3.7%。苏州用电量与碳排放之间具有同步增减的关系,用电量减速可以说明碳排放增长放缓的趋势。最后,“十一五”以来,万元GDP综合

4、能耗4年间累计降低超过18%,这也促使碳排放强度降低。这期间碳排放增长率的起落,反映了制度约束、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与能源效率等方面的有利变化,说明碳减排的时机已经到来。2.碳排放总量与产业结构变化互动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苏州是典型的“二三一”产业结构,2005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266.631.2,到2009年优化为1.858.839.4,不同产业对碳排放各自产生了不同作用。首先,第一产业是碳排放少、碳吸收作用强的产业。苏州的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为230千公顷,生态固碳作用显著;畜牧业少、碳排放量不大;大量湿地、林地成为碳吸收的自然宝库。随着农业比例缩小,碳吸收能力也将减弱。

5、其次,第二产业是碳排放的主要产业。其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90.9%,相应的碳排放量为6875万吨,占全部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的63%。从变动趋势看,苏州高附加值、低能耗的制造行业(如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比例不断扩大,而传统的冶金、水泥、化工等高碳产业的新建企业数较少,有利于控制碳强度。最后,发展第三产业是碳减排的重要途径。2005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1.2%提高到39.4%,上升8.2个百分点;对应的用电占比由7%到8.7%,仅上升1.7个百分点。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的碳排放量很少。要实现碳减排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发展第三产业是关键。3.城市化快速发展加剧了

6、碳排放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不仅集聚生产过程的碳排放,也叠加了消费过程的碳排放。首先,城市规模扩大带动了碳排放量增长。20052009年,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95平方公里扩展为324.3平方公里,市(县)、城镇建成区也显著变大。碳排放既来自空间扩张,也因人口增多导致碳密度增高。其次,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碳排放增长。苏州城市化率为66.3%,农村的消费水平逐步接近城市,农村家庭住房面积更大,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脑、电视机等家用电器普及程度与城市相近,碳排放已由过去集中于城市演变为城乡同步增长。再次,处于消费升级阶段的碳排放增势明显。消费的“一房一车”、“多房数车”倾向导致排放急剧上升。私家车由200

7、5年的27.6万辆增至2009年的75.4万辆,按年平均耗油800升/车计算,净增近百万吨碳排放。最后,废弃物的碳排放上升。市区城市生活垃圾2005年为74.1万吨,2009年已达285.2万吨,年均增长超过40%,远远高于经济增速,无害化处理占用大量土地,一部分还需焚烧处理,其碳排放量迅速增加。4.自觉控制碳排放的行动提速近年来,苏州经济结构加快转型,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生态建设有序推进,控制碳排放增量的行为与方式趋于主动。首先,在生产过程中,开展能源审计、节能技改和循环经济试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主要工业产品的单位产量能耗均呈现降低之势:水泥每吨产量综合能耗由2006年的167千克标准煤降至

8、2009年的51千克标准煤,降幅达69.5%;纯碱由284千克标准煤降至190千克标准煤,降幅达33.1%;吨钢能耗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次,在交通运输方面,加强车辆综合保养和路面检查,推进绿色快速公交取得成效,国排放标准的公交车占比由不足20%增至57.6%。再次,扩大建筑节能覆盖范围,新建民用建筑已全部执行节能设计标准,2009年新建节能建筑超过2700万平方米,累计节能135万吨标准煤。地源、空气源、污水源热泵与太阳能技术逐步得到应用。最后,生态建设方面,绿化和森林面积显著扩大,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990年的16%上升到2009年的42.5%,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2%,生物固碳作

9、用有所增强。二苏州碳排放面临的问题 碳排放不仅存在着总量增长压力,还面临排放结构、排放相对指标不理想等突出问题。 1.制造业碳脱钩的难度很大 能否实现碳脱钩5,主要取决于制造业的碳排放。第一,制造业排放绝对量大。苏州是全国第二大制造业城市,工业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居于高位。2009年工业用电量738亿千瓦时,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而钢材、水泥等产业还在生产过程中额外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属于高碳消耗产业,据测算,苏州仅水泥一项年碳排放就达到466万吨。第二,工业企业数量众多。2009年苏州工业企业11.25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1796家,仅占1.6%,而中小型企业面广量大,能源使用效率参差不齐,减碳

10、意识不强,节能投入不足,减排难度较大。第三,排放大户碳减排潜力有限。电子信息、钢铁冶金等行业能耗总量最大,但苏州这些企业的生产技术较为先进,并在前期的节能减排工作中通过余热回用、循环处理等技术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已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进一步减排的难度很大。2.失衡的能源结构加剧了在地碳排放温室气体主要产生于化石燃料的燃烧。苏州处于能源产业的下游,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能源结构不合理,并加剧了在地碳排放。第一,化石燃料碳排放高于最终能源消费的碳排放。苏州本地使用的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高达1.48亿吨,高出能源最终消费的碳排放25%,主因是火力发电的碳排放偏高。“十五”、“十一五”

11、期间出于能源保障需求,苏州建设了一批火力发电设施,目前发电年用原煤4500多万吨。与国家电网包含水电、核电等多种来源的电力相比,火力发电的碳排放明显偏高。第二,煤是化石燃料主要来源。苏州化石能源中煤炭(将原煤、洗精煤、焦炭和煤制品等折算成标准煤)占70%以上,不属于清洁能源。一方面,煤的长途运输增加碳排放,还容易造成损耗浪费。另一方面,煤的燃烧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硫导致酸雨污染,还有大量废渣需要处理。第三,电能转换中间损耗大。以2009年为例,苏州各电厂生产过程耗用电量38.5亿千瓦时,线路损失电量42.3亿千瓦时,分别相当于当年全社会用电量的4.4%和4.8%。第四,清洁能源比重很小。太

12、阳能、地热资源、生物质能源等开发利用刚刚起步,风能、核能或者潮汐能等因资源条件所限,基本处于空白。许多清洁能源项目尚处于示范试点中,应用价值还不明显。3.产业分工导致碳排放转移区域分工、资源禀赋和能源状况决定了碳排放存在大量转移。苏州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不高,是发达国家碳排放转移的对象之一,而在国内却处于相对有利地位,部分碳排放向外转移。第一,国际碳排放向苏州转移。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41.7%。由此可见,苏州制造业巨大的碳排放量虽然产生于本地,却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由国际需求转移的结果。第二,苏州碳排放向外地转移。2009年苏州自华东电网调入电量5

13、58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3.4%,外地电厂的大量碳排放是由苏州的需求产生的。苏州加工工业比重较大,处于产业链中后位置,很多碳排放相对更高的原材料初级加工留在了产地。第三,过境交通产生隐性的碳排放。位于中国交通最繁忙的长三角区域的地理中心,其他城市给苏州带来大量过境排放。4.碳排放的相对指标依然偏高苏州碳排放强度(万元GDP碳排放量)、碳排放密度(每万平方公里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水平(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碳排放量)相对于先进水平还是偏高。第一,碳排放强度较高。2009年苏州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碳排放为1.6吨/万元,过去4年年均下降3.8%,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与此对应的单位生产总值综

14、合能耗水平,苏州为0.857吨标准煤,相当于上海的1.16倍、深圳的1.62倍,反映了苏州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仍然处于快速成长期,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特征明显。第二,碳排放密度较高。苏州每平方公里的能源消费碳排放为1.7万吨,大致相当于新加坡的2.5倍。第三,人均碳排放水平较高。苏州按常住人口平均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为11.8吨,大致相当于香港的1.7倍6。碳排放相对指标偏高,涉及区域分工、产业基础、环境容量、生产效率等诸多因素,成为碳减排的重点和难点。三苏州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与战略应对气候变化是城市发展的责任和义务,碳减排应综合运用体制机制、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能源开发、产业转型等手段,确立正确理念,

15、制定合理目标,选择适需战略予以应对。1.目标按照国家承诺的目标,苏州2020年必须实现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碳强度40%45%,相当于年均下降3.3%3.9%。根据“十二五”规划要求,苏州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比“十一五”期末(即2010年)下降17%左右。要统筹城市与农村、经济与建设、生产与生活,兼顾碳排放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从存量和增量两方面着手,确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碳减排任务。为此,要加快实现三大转变:一要将严峻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国际和我国的低碳政策将对各级政府和企业形成倒逼机制,如果我们准确预判形势,思考在先、规划在先、示范在先,可以引导帮助企业提前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和我国

16、财政、金融、环保政策的调整变化,尽快实现转型升级,增强综合竞争力。二要由节能减排拓展为低碳发展。要总结以往节能减排的经验,使企业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将低碳理念从能源使用拓展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生产制造拓展到消费生活的全领域,从政府、企业拓展到市民参与的全社会。三要将低碳理念转化为城市实践。我国的减排目标已经明确,苏州要率先制定低碳规划,尽早形成一整套低碳城市发展制度,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与惩罚措施,将低碳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去。2.战略低碳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重大问题,必须从苏州实际出发,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进行谋划。一是政企互动。低碳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不尽一致,微观的减排并不必然带来宏观的低碳。因而,政府要首先承担起低碳城市发展的重任,从区域规划、能源结构、生产过程、生活消费的低碳化入手,综合运用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