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____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2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7455519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6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____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2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____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2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____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2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____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2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____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2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____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____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2(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 请 书项目名称: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 -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 主持人: 季晓芬 主持单位:浙 江 理 工 大 学 通讯地址:杭州下沙高教园区 浙江理工大学 邮政编码: 310018 联系电话: 0571-86843486 传 真: 0571-86843481 电子邮箱: 合作单位:汉帛(中国)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志伟 达利(中国)有限公司负责人:费建明 负责人: 负责人: 负责人: 浙 江 省 教 育 厅二八年九月制一、简表项目简况项目名称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项目类别A、总体研究B、专

2、业大类C、教学管理D、自选项目是否招标项目否起止年月2009.01-2010.12.项目主持人姓名季晓芬性别女出生年月1971.08.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副教授/副院长 最终学位/授予国家管理学博士/中国所在学校学校名称浙江理工大学邮政编码310018电话0571-86843486通讯地址下沙高教园区西区主要教学工作简历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所在单位1993至今服装生产管理本科生64,48浙江理工大学2000年至今 服装品质管理本科生、研究生48,32浙江理工大学2001年至今成衣工艺学本科生64,48浙江理工大学1993年至今服装平面构成服装/立体构成本科生64浙江理工大学主要教学改革和

3、科学研究工作简历时间项目名称获奖情况1998-2008成衣生产理论与实践系列课程建设 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2007成衣工艺学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精品课程2007-2009成衣工艺学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项目主持单位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参加单位数522113主要成员不含主持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王丽君女1971.01副教授 浙江理工大学 校内实践平台李艳梅女1972.10讲师浙江理工大学校外实践平台张颖女1977.01讲师浙江理工大学校外实践平台蔡丽玲女1981.08助教浙江理工大学校外实践平台项目合作单位主要成员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参加单位数22单位

4、:汉帛(中国)有限公司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高志伟男1958.03经济师汉帛(中国)有限公司实习基地建设单位: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费建明男1952.02经济师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实习基地建设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项目意义:根据波特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党的十六大报告亦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

5、的主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曾表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高等学校应该也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持。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创新实质上是新知识的获取和创造(Kogut & Zander, 1992; Nonaka, 1994)。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从本质上来说,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人的知识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辞海),知识是人的认知实践的产物,它根植于认知个体和认知情境中,因此,新知识的获取和创造总是与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概念最早是经济学家熊彼特在把科学技术引

6、入生产体系时提出的。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也就是说“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之后,虽然创新的含义不断扩展和深化,但创新的基石依然是实践。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等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它并非间接作用于创新实践活动,而是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创新实

7、践活动的进行,是创新实践活动赖以启动和运转的操作系统(彭宗样,徐卫,徐国权,2003)。根据认识论的规律,学习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高等教育也应遵循这个规律,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同时,需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样才能吸收、巩固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被真正理解、掌握,创新也必然发生在这样“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因此,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实践。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实践平台。服装学科是一个应用型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贴近产业的要求分外突出,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而更需要学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浙江是一个服装大省,服装

8、也是杭州市的都市产业,我校的服装教育在全国名列前茅。所以,以我校的服装专业为例,来探索本项目主题,有实际意义和可行性,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有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现状: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1、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自信,不善于充分利用和积极创造条件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是个体在创新活动中所具有的自觉的意识、强烈的愿望和积极的情绪。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为是否总能自觉、有意识地支配自己进行实践活动,表现出高度的创新自觉性(周家伦,)。我国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创新启蒙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再加之长期从事应试教育的教师不注重启发和引导,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和自信,没有冒险精神,创

9、新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创新知识基础薄弱,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我国高校大多数专业设置雷同,采用全国统编教材,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学科之间学习知识重复严重,课程设置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设置不够,学生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较为缓慢,没办法又不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在封闭的校园,学生学习的都是死知识,在死知识中浸泡的学生看不到知识的价值,更没有创新的主动,仅仅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不习惯去主动探索,丰富自己,便形成了知识陈旧落后的局面(曹颖颐,)。3、思维缺乏创新。落后的教学理念以及缺乏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得我国大

10、学生习惯于跟随性学习,形成了依赖的心理,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行而不思,创新无望;行而三思,脱颖出新。”只有不断思考,反复推敲,并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实现超越。这正是现阶段的大学生们所缺乏的,多数大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且存在过于严谨、崇尚权威的倾向(宋加涛,)。4、创新成果贫乏,创新技能不强由于学校办学的压力,设施不足,减少了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常常是闭门造车,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技能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实现。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教育”,

11、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创新教育的重点,既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促进经济科技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又是针对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不重视创造性培养的必然对策。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实践,而我国高校目前实践教学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基本上属于已知领域的知识验证和重复,缺乏实验技术、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和独立从事实验工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而很难形成创新实验研究能力。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室的硬件投入和人员配备相对滞后,好多实验人多设备少,不是学生在做试验而是在听试验。实习环节基本上属于参观性质的活动,学生实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实习基地的建设相对薄弱,实习单位的功利性很强,很

12、难对生产过程和工作实践有深入的了解。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一方面学生层次确实有差异,另一方面教师的精力投入和人员配备存在许多弊端,设计环节的实际收效不大,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一种积木式的技术拼凑和模仿,很少有创新(张武升,)。、目前大部分产学研合作仅仅局限于教师,只有极少数学生有参与产学研机会。、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以及产学研的研发中心,各自发展,互不协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在创新教育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美国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外,注意大学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美国在200多所大学中建有1000多个各种类型的大学与工业界的合作研究中心,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和工业界,这些研究中心为大学与工业界的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了合作研究与创新的舞台。由美国经验我们可以看到校企合作、教研相长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了重要作用。基于对我国高校现状的分析和他国成果经验的研究,本项目将在“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多维实践平台的建设。“多维实践平台”是有机整合校内实践环节(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践环节(生产实习)和校企产学研三个实践环节,形成由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