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巩固练习 .pdf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137427059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6.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巩固练习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巩固练习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巩固练习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巩固练习 .pdf(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 巩固练习 一、 蜘蛛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人类祖先很早就知道蛛丝强韧耐用,可以用它织成渔网。今 天,波利尼西亚、汤加等太平洋岛国的居民,仍在使用这种原始工具捕鱼。获得一张这样的网比人工编织 要方便多了,只需把特制的模型木架放入蜘蛛聚集出没的树林里,用不了一个月,密密的蛛丝就会把它包 裹的严严实实,将蛛丝从模型上轻轻褪下,就是一张实用的天然渔网。 神奇的蛛丝也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 科学家发现,蜘蛛腹部有六个丝腺,分泌着各不相同的蛋白质溶液或粘液。这些溶液或粘液,在蜘 蛛腹下喷丝头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六种丝。这当中最有韧性的一种是牵引丝,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猎网上 另一种

2、一圈一圈的螺旋状蛛丝,具有很强的粘滞性,也极富弹性,将其拉长3 倍后,仍然可以弹回原状。 蛛丝的承受力和强度也是惊人的。专家实验证实,亚马逊密林里的游走蜘蛛吐的丝是同类中最强劲的,每 一根细细的蛛丝可以经得住90 克的拉力。 假如能制造出一根铅笔粗的这样的蛛丝,它就能够勾住在航空母 舰上降落的战斗机,其强度是同样粗细的合金钢缆的6 倍,重量却轻得多。 蜘蛛有吞食同类的习性,所以人工养殖蜘蛛几乎是不可能的。科学家便想到用转基因的方法获取“蛛 丝”,造福人类。遗憾的是,几经努力,科学家也没能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得到与蛛丝特性相同的纤维。经 过研究,他们发现,蜘蛛在它的喷丝头里不知怎么地就把粘液变成了扯

3、不断的细丝不湿也不脆,而且 相当坚韧和富有弹性。也就是说,模拟蜘蛛怎样吐丝是最难办的事。 蛛丝的奥妙还有很多,科学家们将继续对神奇的蛛丝进行探索。 1. 文章第段从生活实例说起,有哪些好处? 2. 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解决早期防弹衣存在的问题的。 【材料】 防弹衣是在作战环境中用来保护生命安全的。早期防弹衣只是在结实的衣服内搭接两块钢板, 其重量一 般有十几公斤,又重又硬,穿上以后活动不便,影响作战。而且这种防弹衣只能防护手榴弹碎片 和普通手枪的射击,防护性能较弱。科学家根据蛛丝的特性研制出人工合成的纤维织物,成功制造出了性 能较好的防弹衣。 二、 我国的石

4、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 年,可能是有记载 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 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 修建于公元605 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 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 米,两端宽9.6 米,中部略窄,宽9 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 施工技术

5、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全桥 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 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 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 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 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 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 一起,做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

6、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 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 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3. 下面对赵州桥说明内容及顺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修建时间、结构特征、建造规模和设计者。 B. 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结构特征、修建时间和建筑规模。 C. 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间、建造规模和结构特征。 2 D. 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修建时间、地理位置、结构特征和设计者。 4. 下面对选文所使用说明方

7、法的作用,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选文以赵州桥为例,说明了我国古代石拱桥在设计和建造上取得的光辉成就。 B. 选文通过科学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悠久历史和雄伟规模。 C. 选文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评价,赞美赵州桥设计和施工的巧妙绝伦。 D. 选文中的“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赵州桥四周景色优美。 5.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选文为说了说明“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援引水经注上的记载,令人信服。 B. 选文第三段的结构是先分说、后总说,这种结构使文章条分缕析,井然有序。 C. 选文高度肯定了赵州桥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同时也赞美了劳动人民

8、的聪明才智。 D. 选文中“当时”“可算”等表限定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三、 植物的抗旱本领 来 源 : 学 & 科 &网Z&X &X&K 有人在亚里桑那的沙漠里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把一棵37 公斤重的仙人球放在室内,一直不浇水。 经过六年,它依然活着,而且还有26 公斤重。植物的这种抗旱本领,真是令人称奇!植物经过漫长的进化 和繁衍,不仅有着适应干旱环境的非凡能力,而且具有种种神奇的抗旱本领。 来源 : 学& 科& 网 Z&X&X&K 减少水分蒸腾是植物抗旱的有效方式。为了节省水分,有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有的生有茸毛, 有的体表披上一层角质或蜡质,有的叶子还会蜷曲、

9、闭合。这样, 就会减少水分蒸腾。生长在我国北方草原 小野莴苣,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叶片不是以平面向着太阳,而是像刀刃似的向上,叶子与地面垂直。由 于这类植物的叶片的背面,腹面几乎受到等量的光照,所以两面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更为有趣的是,树姿 奇特的光棍树终年不长叶子,只有光溜溜的树杈。这是因为该树的故乡在炎热的非洲干旱地区,那里常年 无雨,异常缺水,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它们叶子逐渐变小,甚至消失,而树枝变成绿色,以代替叶子进 行光合作用。 。有些植物的叶子不但退化成针状或棘刺状,以减少蒸腾,而且营养器 官变得肥厚多汁,以便自身贮藏水分。猴面包树生长在非洲东部的热带草原里,成龄大树一般高约25 米

10、, 而直径却达5 米,有的甚至超过10 米。远远望去,犹如巨大的酒瓶。在干旱的时候,树上不长叶子;到了 雨季,才开始长叶、开花、结果。同时大量吸收水分,贮藏在肥胖的树干里,以备旱季之用。生长在墨西 哥沙漠的仙人掌像一座座巨大的烛台,通常有1015 米高,粗得一个人都难以合围,体内水分竟达95% 以 上。在它巨大的身躯里,能贮藏一吨以上的水。当旅行者缺水时,打开它的躯干,就可以饮到清澈的淡水。 因此,它享有“沙漠里的甘泉”之美名。 强大多样的根系是植物抗旱的保证。干旱的草原降水量极少,水分蒸发极快,雨水往往只能湿润土 壤的表面,下层的土壤却很干燥。这些地方生长的根茅、隐子草和沙蒿,都长着入土不深

11、、分枝极多、平 铺在土表层的根系。沙拐枣的垂直根系较浅,水平根系则长达十几米,只要地面有一点点水分,它就能充 分吸收。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有的植物地面部分大大缩小,地下部分却大大增加,主根扎得很深。一株不 到半米高的白刺,主根长13 米多,侧根长6 米以上,根幅14 米,相当于冠幅的30 多倍! 忍耐干旱的植物的抗旱生理物征。有了这样的生理特征,才使得有些植物在严酷的干旱面前,表现 出异常顽强的生命力。 6. 选文第段写“一项有趣的实验”,其用意是什么? 7. 根据文段内容,为第段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8. 选文运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 9. 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的正

12、误。( 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为减少水分的散失,光棍树的叶子逐渐退化,用绿色的树枝进行光合作用。( ) ( 2)生长在墨西哥沙漠的仙人掌身躯巨大、贮水丰富,被称为“沙漠里的甘泉”。( ) ( 3)沙拐枣能充分吸收地面水分,是因为它的垂直根系和水平根系都很发达。( ) 四、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 凳。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它的 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 )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 文化产生了相

13、当大的影响。 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 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 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 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 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 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

14、得玲 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 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 成了合餐制。 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 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 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 表现。椅子出现之后, “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 上,这种礼节上的巨

15、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 权至上的意识。 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 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 在我国古代, “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 可见, “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 人的奴化心理。 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 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

16、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 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 着社会的发展。 (有删改) 10. 通观全文,作者认为椅子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答。 11. 第段主要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12.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原文分析作答。 13. 作者认为“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请你就此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说明。 五、 植物聊天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传递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近日,有科学家研究发现, 原来人们眼中那些被动的、只能站在一个地方等待被砍掉或吃掉的植物,也像人类一样,都会构建自己的 4 联络系统。特别是草本植物,例如草莓、芦苇或是羊角芹都能自发地构建这种系统。 在这个联络系统中,每一株植物都会释放和接收特殊信使物质所携带的信息,并与其他植株共享信 息。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和人类的网络聊天十分相似,因此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植物聊天”。但是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