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相变资料讲解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413586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相变资料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第十二章相变资料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第十二章相变资料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第十二章相变资料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第十二章相变资料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相变资料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相变资料讲解(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相 变 相变概述 相变分类 液-固相变热力学 液-固相变动力学 液-液相变,相变概述一、相(phase)相-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且均匀的部分。 相具有的特点 (1)相与相之间有分界面,可用机械方法将它们分开。(2)系统中存在的相可以是稳定、亚稳或不稳定的。(3)系统在某一热力学条件下,只有当能量具有最小值的相才是最稳定的。(4)系统的热力学条件改变时,自由能会发生变化,相的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二、相变(phase transformation)1.相变随自由能变化而发生的相的结构的变化称为相变。相变是指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物相于某一特定条件下发生突变。相变或突变体现为

2、:(1)从一种结构变为另一种结构。(2)化学成分的不连续变化。(3)某些物理性质的突变。应用:相变可以控制材料的结构和性质。相变开裂:石英质陶瓷相变增韧:氧化锆陶瓷,2.相变过程,相变过程:物质从一个相转变到另一个相的过程。 a)狭义的相变过程相变前后化学组成不发生变化的过程,相变过程是个物理过程而不涉及化学反应,如液体蒸发、-石英与-磷石英间的转变。 b )广义的相变过程包括过程前后相的组成发生变化的情况,相变过程可能有反应发生,一、按物质状态划分:液相(liquid)固相(solid) 气相(gas)有两种划分形式:1、同组成的两相之间的结构转变,既相变是物理过程,不涉及化学反应。2、相变

3、前后发生化学变化或物质状态不同。二、从热力学角度划分:根据相变前后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可将相变分为一级相变、二级相变和高级相变,1.一级相变:在临界温度、压力时,两相化学位相等,但化学位的一阶偏导数不相等的相变。 两相能够共存的条件是化学位相等。1=2 相变时:体积V,熵S,热焓H发生突变。,相变类型 (Types of Phase Transformations) 1 从热力学角度 一级相变: 化学势的一阶偏微商不相等 相变前后两相的体积和熵发生突变 G = 0 S 0 V 0,一级相变的举例: 晶体的熔化、升华、液体的凝固、汽化、气体的凝聚以及晶体中大多数晶型转变都属于一级相变,这是最普遍的

4、相变类型。,2.二级相变:在临界温度、临界压力时,两相化学势相等,其化学位的一阶偏导数相等,而二阶偏导数不相等的相变。 即:1=2, 因为: 恒压热容 材料压缩系数 材料体膨胀系数,所以二级相变时,系统的化学势、体积、熵无突变, 但 所以热容、压缩系数热、膨胀系数均不连续变化,即发生实变。,结论:无相变潜热,无体积的不连续性,只有Cp、的不连续。 有居里点或点 (二级相变的特征点) 普遍类型:一般合金有序无序转变、铁磁性顺磁性转变、超 导态转变等。,二级相变:特点: 相变时两相化学势相等,其一级偏微熵也 相等,而二级偏微熵不等。,特例 混合型相变: 特点: 同时具有一级相变 和二级相变的特征

5、例如:压电陶瓷BaTiO3 有居里点,理论上是二级相变,但是也有较小的相变潜热。,二级相变实例,3. 高级相变: 在临界温度,临界压力时,一阶,二阶偏导数相等,而三阶偏导数不相等的相变成为三级相变。 实例:量子统计爱因斯坦玻色凝结现象为三级相变。 依次类推,自由焓的n-1阶偏导连续,n阶偏导不连续时称为高级相变。二级以上的相变称为高级相变,一般高级相变很少,大多数相变为低级相变。,三、 按相变发生的机理分类 1、成核-生长机理(nucleation-growth transition) 2、斯宾那多分解(spinodal decomposition) 3、马氏体相变(martensite ph

6、ase transformation) 4、有序-无序转变(disorder-order transition),成核-生长机理是最重要最普遍的机理,许多相变是通过成核与生长过程进行的。这两个过程都需活化能。如,单晶硅的形成、溶液中析晶、结晶釉等。 2.斯宾那多分解 又称为不稳定分解,拐点分解或旋节分解,是由于组成起伏引起的热力学上的不稳定性而产生的。如玻璃的分相、微晶玻璃。,1.成核-生长机理,Spinodal 分解,图1 浓度剖面示意图,表1 两种相变机理的主要差别,3、马氏体相变: 马氏体相变最早在中、高碳钢冷淬火后被发现,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形成奥氏体)后经迅速冷却(淬火)即会使钢变硬

7、,增强。这种淬火组织具有一定特征,称其为马氏体。最早把钢中的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相变称为马氏体相变。后来发现纯金属和合金也具有马氏体相变。,马氏体相变的特点: 马氏体相变在动力学和热力学上都有自己的特征,但最主要的特征是在结晶学上,这种转变发生时,新旧成分不变,原子只做有规则的重排而不进行扩散。 1) 母相和马氏体之间不改变结晶学方位的关系,新相总是沿着一定的晶体学面形成,新相与母相之间有严格的取向关系,靠切变维持共格关系。,2)相变时不发生扩散,是一种无扩散转变。马氏体相变为一级相变。3)马氏体转变速度很快,有时速度高达声速。4)马氏体相变过程也包括成核和长大。由于相变时长大的速率一般很大,

8、因此整个动力学决定于成核过程,成核功也就成为相变所必需的驱动力。也就是说,冷却时需过冷至一定温度使具有足够的成核驱动力时,才开始相变。,马氏体相变,4、有序无序相变: 旧相和新相结构只是对称性的改变,相变过程以有序参量表征的相变。 有序无序的转变是固体相变中的另一种机理,属扩散性相变。,一、相变过程的不平衡状态及亚稳区 从热力学平衡的观点看,将物体冷却(或者加热)到相转变温度,则会发生相转变而形成新相,从图12-4的单元系统T-P相图中可以看到,OX线为气-液相平衡线(界线);OY线为液-固相平衡线;OZ线为气固相平衡线。当处于A状态的气相在恒压P冷却到B点时,达到气-液平衡温度,开始出现液相

9、,直到全部气相转变为液相为止,然后离开B点进入BD段液相区。,第二节 液-固相变过成热力学,但是实际上,要冷却到比相变温度更低的某一温度例如C,(气-液)和E(液-固)点时才能发生相变,即凝结出液相或析出固相。这种在理论上应发生相变 而实际上不能发生相转变的区域称为亚稳区。 在亚稳区内,旧相能以亚稳态存在,而新相还不能生成。,图12-4 单元系统相变过程图,由此得出: 亚稳区具有不平衡状态的特征,是物相在理论上不能稳定存在,而实际上却能稳定存在的区域; 在亚稳区内,物系不能自发产生新相,要产生新相,必然要越过亚稳区,这就是过冷却的原因; 在亚稳区内虽然不能自发产生新相,但是当有外来杂质存在时,

10、或在外界能量影响下,也有可能在亚稳区内形成新相,此时使亚稳区缩小。,液-固相变,一、析晶相变过程的热力学 1、相变过程的不平衡状态及亚稳区,说明:阴影区为亚稳区 原因:当发生相变时,是以微小液滴或晶粒出现,由于颗粒很小,因此其饱和蒸汽压和溶解度平面态蒸汽压和溶解度,在相平衡温度下,这些微粒还未达到饱和而重新蒸发和溶解。,结论 a 亚稳区具有不平衡状态。 b在亚稳区要产生新相必须 过冷。 c当加入杂质,可在亚稳区 形成新相,此时亚稳区 缩小。,二、相变过程推动力 相变过程的推动力是相变过程前后自由焓的差值 GT.P0 过程自发进行 过程自发达到平衡,1相变过程的温度条件 由热力学可知在等温等压下

11、有 G=H-TS (1) 在平衡条件下G=0则有H-T0S=0 (2) S=H/T0 (3) 若在任意一温度T的不平衡条件下,则有 G=HTS0 若H与 S不随温度而变化,将(3)式代入上式得: (4),相变过程要自发进行,必须有G 0,则 0,讨论: A、若相变过程放热(如凝聚过程、结晶过程等) H0,T=T0-T0,即T。T,这表明在该过程中系统必须“过冷却”,或者说系统实际温度比理论相变温度还要低,才能使相变过程自发进行。 B、若相变过程吸热(如蒸发、熔融等) H0,要满足G0这一条件则必须T0,即T0 T,这表明系统要发生相变过程必须“过热”。 结论:相变驱动力可以表示为过冷度(过热度

12、)的函数,因此相平衡理论温度与系统实际温度之差即为该相变过程的推动力。,2、相变过程推动力 GT,P 0 (1) 温度条件,讨论: a. 若过程放热, H0,即T 0,则 T T0,必须过热。 结论:相变推动力可表示为过冷度(T)。,2相变过程的压力和浓度条件 从热力学知道,在恒温可逆不作有用功时: G =VdP 对理想气体而言 当过饱和蒸汽压力为P的气相凝聚成液相或固相(其平衡蒸汽压力为P0)时,有 G=RTln P0 P (5),要使相变能自发进行,必须G P。,也即要使凝聚相变自发进行,系统的饱和蒸汽压应大于平衡蒸汽压P0。这种过饱和蒸汽压差为凝聚相变过程的推动力。 对溶液而言,可以用浓

13、度C代替压力P,(5)式写成 G=RTlncoc (6) 若是电解质溶液还要考虑电离度,即一个摩尔能离解出个离子 (7),相变过程的推动力应为: 过冷度、过饱和浓度、过饱和蒸汽压。,三、 晶核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均匀单相并处于稳定条件下的熔体或溶液,一旦进入过冷却或过饱和状态,系统就具有结晶的趋向。 Gr=GV(-)+GS(+) (8) Gr=VG+ALS (9) 式中:V-新相的体积; G 单位体积中旧相与新相之间得 自由能之差;A-新相总表面积;-新相界面能。,1.若假设生成的新相晶坯呈球形,则上式可写作:,式中:r-球形晶坯半径; n-单位体积中半径r的晶坯数。 现将 代入上式得,此式反映

14、了G与晶坯半径r和过冷度T的函数关系。 图8-12中, G1为负值,它表示由液态转变为晶态时,自由能是降低的。 G2为正值表示新相形成的界面能。,Gr为两相之和,这时存在两种情况: (1)当热起伏T较小时,形成的颗粒太小,新生相的颗粒度愈小,其饱和蒸汽压和溶解度都大,会蒸发或溶解而消失于母相,而不能稳定存在。 我们将这种尺寸较小而不能稳定长大成新相的区域称为核胚。 (2) 热起伏T较大,界面对体积的比例就减少,当热起伏达到一定大小时,系统自由焓变化由正值变为负值,这种可以稳定成长的新相称为晶核。,临界晶核:能够稳定存在的且能成长为新相的核胚。 晶核形成的热力学条件必须是系统的自由焓Gr0,即体

15、积自由焓较界面自由焓占优。 成核过程分为均态核化和非均态核化。 均态核化(homogeneous nucleation)晶核从均匀的单相熔体中产生的几率处处是相同的。 非均态核化(heterogeneous nucleation)借助于表面、界面、微粒裂纹、器壁以及各种催化位置等而形成晶核的过程。,如图8-12所示。 1、临界半径rk与相变活化能Gr* 当颗粒半径比rk小的核胚是不稳定的,因它的尺寸减小时,自由焓降低,称为亚临界核胚。只有颗粒半径大于rk的超临界晶核才是稳定的,因为晶核成长时,自由焓减少。 显然,相对于曲线峰值的晶胚半径rk是划分这两个不同过程的界限, rk称为临界半径。 从图中还看出,在低于熔点的温度下rk 才能存在,而且温度愈低( T 大), rk值愈小。 rk值可以通过求曲线的极值来确定。,从上式可以看出: 1.rk是新相可以长大而不消失的最小晶胚半径,rk愈 小,表明新相愈易形成。 T 愈大,则rk愈小。相 变愈易进行。 2.在相变过程中,-新相界面能和T0-相变平衡温度, rk-临界半径均为正值,析晶相变系放热过程,则 H0, T0,也即T0T,这说明系统要发生相变 必须过冷,而且过冷度愈大,则rk愈小。 3.当T一定时, 降低和H相变热增加均可使rk变 小,有利于新相形成。 4.相应于临界半径时,系统中单位体积的自由能变化 可用下式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