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备课讲稿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413518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备课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备课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备课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备课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备课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备课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备课讲稿(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国民收入帐户,“发动机的机械示意图。虽然它没有解释发动机如何进行工作,但是标示了汽车关键部件的名称,并且显示了这些部件如何相互联系。因而,如同想要安装发动机,必须首先读懂发动机机械示意图一样,要想理解宏观经济运行,首先需要了解国民收入帐户知识。” 在20世纪即将结束时,美国商业部回顾其历史成就,美国商业部长威廉戴利把国民收入帐户的发明和运用称为“世纪性杰作”。他认为:“当我们要寻找商务部的先驱们创造的对美国影响最伟大的成就的时候,国民经济帐户今天称之国内生产总值或GDP的发明则当之无愧”。,国民收入帐户:产生背景,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对经济运行整体情况的信

2、息需求比任何时侯都更为迫切,国民经济帐户和GDP度量体系应运而生; 二战期间政府控制经济需要上升,推动了有关统计体系进一步发展; 后来由于政府,专家,企业界和公众的合作和不断努力,国民收入帐户统计不断改进和丰富。,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期间美国农场主销毁“过剩”牛奶,1929-1933排队 领取食品的美国饥民,GDP总额及增长率,中国历年GDP-中国历年人均GDP(19782008),国内生 人均国内 年份 产总值 生产总值 (亿元) (元/人) 1978 3645.2 381 1979 4062.6 419 1980 4545.6 463 1981 4891.6 492 1982

3、5323.4 528 1983 5962.7 583 1984 7208.1 695 1985 9016.0 858 1986 10275.2 963 1987 12058.6 1112 1988 15042.8 1366 1989 16992.3 1519 1990 18667.8 1644 1991 21781.5 1893 1992 26923.5 2311 1993 35333.9 2998 1994 48197.9 4044 1995 60793.7 5046,国内生 人均国内 年份 产总值 生产总值 (亿元) (元/人) 1996 71176.6 5846 1997 78973.0

4、 6420 1998 84402.3 6796 1999 89677.1 7159 2000 99214.6 7858 2001 109655.2 8622 2002 120332.7 9398 2003 135822.8 10542 2004 159878.3 12336 2005 183084.8 14040 2006 209407.0 15931 2007 246619.0 18268 2008 300670.0 32668,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趋势尤为明显,200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2698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4%,是1978年的11

5、.9倍,按现价计算是1952年的190.1倍。按年平均汇率计算,2008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广东2008年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省长黄华华在2009年春节军政座谈会上透露: 2008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35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人均GDP达37588元,增长8.7%,广东2008年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 ; 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8470亿元和3310亿元,增长9.3和18.8; 进出口总额达6833亿美元,增长7.8。,08年各省GDP和人均GDP,(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2)最终

6、产品价值或增加值。企业产品价值与该企业从别的企业购进的原材料、能源等价值之间的差额称为价值增值。我们说一个企业某年的产出,是指价值增值。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称为最终产品;用于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称为中间产品。注意:GDP的测算中决不能重复计算价值 (3)是生产而非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讨论:,(4)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5) GDP是一国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 GDP是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讨论:,表1-1 价值与增值举例,总产出等于总收入,2、

7、总产出、总收入与总支出,新增价值是由该生产环节中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所共同创造的。 企业使用要素必须支付代价;要素的报酬等于它们在生产中所作出的贡献。 因此,增值即被转化为要素提供者的收入。,表1-2 要素所有者收入与纺纱企业产出,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就是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 说明:当年生产但未销售掉的产品价值,被看作是企业在存货方面的投资,称为存货投资。这种投资是企业非意愿的。,总产出等于总支出,我们无法直接用GDP的概念来测算GDP。,GDP的计量方法,原因:(1)无法找到明确的标准区别最终产品;(2)产品的种类繁多。 我们只能使用别的方法来核算GDP: (1

8、)生产法(增值);(2)支出法(销售收入);(3)收入法。,GDP可以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中的价值增值来求得。 原因:最终产品价值等于整个生产过程中价值增加之和。 注意:我们是从生产的角度来测算整个社会总产出或总收入。,(1)生产法,GDP可以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求得。 原因:总产出等于总支出。 注意:我们是从支出(消费)的角度来测算整个社会总产出或总收入。,(2)支出法,GDP可以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总收入来求得。 原因:总产出等于总收入。 注意:我们是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测算整个社会总产出或总收入。,(3)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9、有 3 种: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 说明: (1)三种方法的结果应该一致;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支出法和收入法为常用。,二、 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1、支出法,支出法,也叫做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者最终产品法。 支出法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量GDP。 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价值总和。,支出项目(共有 4 项),(1)居民个人的消费支出(C) (2)投资(I) 区别:资本物品与中间物品 中间物品在生产别的产品时全部被消耗掉了;资本物品在生产别的产品时只

10、是被部分地消耗了。 资本物品由于消耗所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包括物质磨损(有形磨损)和精神磨损(无形磨损)。,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净增加。 总投资中被用于补偿旧资本消耗的部分(被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称为重置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的剩余部分是净投资。 总投资 = 净投资 + 重置投资,支出项目,(3)政府购买支出(G)。它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政府购买支出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是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主要有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不计入GDP。 (4)净出口

11、(NX,X-M)。它是进口(M)与出口(X)的差额。,支出项目,支出法统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居民购买住宅不计入消费支出,而列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下的住房投资中。 在计算GDP时,所有产品和劳务都按销售价格即购买者支付的价格计算的,其中自然包括了政府征收的营业税、货物税等间接税。 公寓可以出租也可以自用,自用时在理论上也是有房租可收。 存货投资是指已经生产出来还未销售的产品的存量的增量。 经济学中的投资是实际投资。如购买厂房设备等;但购买土地、房屋、股票、债券只不过是产权转移,并未使社会资产有任何的增加。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即折旧) 政府的转移支付(如退休金、养老金等)和公债利息支付不计入G

12、DP。,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2、收入法,收入法也叫做要素支付法,或者要素收入法。 这种方法是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它是把几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各种收入(工资,地租,利息,利润)相加在一起。,(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 (2)非公司企业主的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小店铺主等的收入; (3)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费、股东红利和未分配利润等; (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5)资本折旧。它不是要素收入,但包含在总投资中,也应计入GDP; (6)误差调整。与支出法计算结果的差异。,收入项目,用收入法计算GDP的公式,GDP = 工资 + 利

13、息 + 利润 + 租金 + 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 + 折旧 + 统计误差,收入法,我国依据收入法统计GDP分四项: (1)劳动者报酬:包括货币工资、实物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等三部分。 (2)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费(因为从事生产活动使用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金、附加费和规费)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3)固定资产折旧:为了弥补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损耗而提取的价值。 (4)营业盈余:经济活动增加值在扣除了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之后的余额,主要指企业的营业利润。,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3、部门法,部门法也叫做生产法。 按照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

14、国内生产总值。该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 在用该方法时,各物质生产部门要把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仅计算本部门的增值。 商业、服务等部门也按照增值法计算。卫生、教育、行政等部门则按照该部门的工资收入来计算,以工资代替他们所提供的劳务的价值。 各国部门分类的方法不同。,生产法计算的中国GDP,国民收入核算中的 5 个基本总量(广义的国民收入) : (1)国内(民)生产总值(GDP/GNP) (2)国内(民)生产净值(NDP/NNP) (3)国民收入(NI,狭义的国民收入) (4)个人收入(PI) (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三、 几个国民收入的概念,(1)国内生产总值(GDP)。最

15、终产品价值中未扣除资本耗费。 (2)国内生产净值(NDP),是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净增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NDP)= GDP 折旧 国民生产净值(NNP)= GNP 折旧,(3)国民收入(NI),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狭义的)国民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等收入的总和。 国民收入是从国内生产净值(NDP)中扣除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构成产品价格,但未成为要素收入),加上政府的补助金(成为要素收入)。 国民收入(NI)= 国内生产净值(NDP) 间接税 企业转移支付 + 政府的补助金,(4)个人收入(PI,Personal Income),是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

16、收入。 PI = 国民收入(NI) 公司未分配利润 企业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 + 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 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人们(家庭)可以随意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交纳所得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收入(PI) 个人所得税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消费 + 储蓄,GDP与GNP(1),GDP从地域角度划分的,考虑的是一国经济领土内经济产出总量;GNP从身份角度,统计利用一国国民(常住单位)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 GNP统计范围为该国“永久居民”即: 住在该国的具有该国国籍的公民 住在该国具有永久居住权的外国移民 居住在海外的该国国籍公民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 GDP统计范围为: 住在该国的具有该国国籍的公民 住在该国具有永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