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412700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新余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新余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省新余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省新余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省新余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新余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新余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新余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高二语文参考答案暨评分标准1.【答案】D 【解析】“马价绢”是在绢马互市中支付给对方的绢,而不是新的绢种。2.【答案】C 【解析】“马价茶的出现表明中国历史上茶马互市的产生”错误,原文有“茶马贸易真正形成制度则在宋真宗咸平元年”“不久后还产生了与唐代马价绢相对应的马价茶一词”,说明“马价茶”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茶马互市。3.【答案】B 【解析】强加因果。“南宋朝廷大臣的诟病、痛恨,由此使得马政弊坏,茶马互市也每况愈下”错误,原文是“战马不充,质劣数少,没有强大的骑兵军团,是宋军在宋辽、宋夏、宋金、宋蒙之战中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之

2、一。宋臣多有激愤痛切之论”。可见朝廷大臣痛恨不能通过茶马互市得到骏马不是导致“马政弊坏,茶马互市也每况愈下”的原因。4【答案】B【解析】B项,与原文不符。原文是“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5 【答案】“谜”在于鲍勃迪伦拥有多重身份,虽被不断研究、剖析、定义,但从来没有被人弄明白过;“谜”还在于他拥有“最多变的灵魂”,他永远在追求艺术的真谛,对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从而不断地改变自己。(2分)“迷人”首先在于他的创作成就斐然,引领了当时的音乐潮流,许多人听了他的作品便为之倾倒迷醉;更在于他忠于自我的人格魅力:他无论是辍学出走,还是从“抗议歌手”成为

3、“民谣的叛徒”,又或者是回归行吟歌手的传统,都体现了他对自己灵魂的忠诚。(2分)【解析】“谜”表现在两方面,身份和思想。开头两端向我们展示了迪伦多变的身份,增加了神秘感。他的思想也变幻莫测,从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到成为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代言人,再到后来与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再到后来寻求文学与音乐之间的通道,展示他独特的诗歌天赋,都让人难以捉摸。“迷”表现在创作成就和人格魅力上。音乐作品引领潮流影响深远,人格上始终忠于自我独具魅力。6【答案】鲍勃迪伦喜好阅读,拥有深厚的文学传统。阅读训练了他的思维,也使他能沉静下来关注自身的灵魂深处,使他在创作的遣词用句时颇受启发,他被称为是“当代美

4、国最好的用词专家”。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好似呼应文学传播的源头,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鲍勃迪伦的创作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在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5分) 【解析】做好此题,首先要确定答题的信息区间在文本的第812段和相关链接中。他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和突出成就是他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重要因素。第8段提到他以疯狂的阅读来充实自己的大脑,奠定深厚的文学传统。第12段讲的是他用巡回演出的方式来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而这正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在相关链接中,通过迪伦的颁奖辞可

5、以看出他对诗歌做出的巨大贡献。7:BE(答出一项给2分)A“几位都因临时有事不能赴约”不恰当;C 不是周小五主动打电话请父母来,而是父亲打电话来时顺便请;D “周小五的父母也很要面子,为此说了假话”表述不当。8:?为自己很久没有看望父母,没尽到孝心而愧疚。 ?为父母关爱自己,不求过多回报还努力维护自己而感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周小五经常请别人或被别人请吃饭,与他没请父母吃过一顿饭对比。 ?周小五打电话请上司,朋友吃高档饭,与请父母吃低档餐对比。 ?周小五请的上司,朋友推托不来,与父母坐出租车赶来对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0D11C “刺史”职位始设于汉武帝时期,此题可从原句朝

6、代时期判断“西晋”错。12D.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司马朗并不真正认为董卓可以取得盖世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属无中生有。所以选D。13(1)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早上灭亡的时刻罢了。(“喻”,比喻;“岂唯”,难道只是;“朝”,早上。三个词各1分,句意2分。)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莫”,没有谁;“将”,带领;“焉”,代词,代指黎阳。三个词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

7、,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司马朗说:“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 后来关东的军队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他打算迁居到温地。司马朗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早上灭亡的时刻罢了

8、。况且您是郡国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他们向内迁徙,有的还进行抢劫。 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司马朗于是就说:“您凭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灾难的机会,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这确实

9、是您的虚心纳下,殚精竭虑的结果。(这样下去)将会出现兴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势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勋和业绩因此显著,然而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 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

10、里。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有姻亲,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几个月后,关东各州郡起兵,聚众几十万人,都集结在荥阳、河内一带。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百姓被杀死的近一半。过了很久,关东兵散去,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一带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地。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不因为是

11、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 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当时四十七岁。14【答案】CE(5分)(答对一个2分,答对两个5分)【解析】C项,原句中并没有体现“伫立之久”。E项,“情感表达更加委婉含蓄”理解有误,应为更加深厚直接。15有两个意象:意象之一“黄昏”(1分),这是万物归家的时候,而诗人却在羁旅之中,故起愁思(1分);意象之二“城头号角”(1分),声声入耳,渲染了悲凉萧瑟的气氛,勾起了作者无尽的羁旅愁思。(1分) 结构上:“黄昏”二字与上阕的“暮雨”相呼应,点出作词的时间、环境,秋风、秋雨混合着角声,使人倍感萧瑟悲凉。以景结情,号角声在广阔的秋空中久久回荡,客居羁旅之愁、仕途失意之苦、年华易逝之

12、忧萦绕心头,久久不散。【要点“照应”(或“呼应”)和要点“以景结情”,答对任意一点即得2分】16.(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3)佳木秀而繁阴17. D(错误,其余正确。管窥蠡测是指人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不合语境。登高自卑错误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合语境。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使用对象有误。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尸位素餐:比喻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符合语境。临危授命:意为在危

13、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18答案:B(A、句式杂糅,应改为“被各界称所颂”或“深受各界称颂”。C.“提出号召”搭配不当,“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前加“这”D.不合逻辑,应改为“这句格言是他奋斗的一生的真实写照”。)19答案:B简析:解答此题,可以根据句子前后之间的关系,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第处根据“才能获得幸福”中的“才”可以推知,此处应选填“只有”。据此排除A、D 两项。第处,说的是常人不讲求道德的危害,二者是假设关系,据此排除 C项。20(1)永远承受着别人的重踏(2)总是挺直了坚实的腰板(3)如果塔和桥能携手共勉,互补短长呢(每点2分)21.自然条件优越;色香味俱佳;采摘时机讲究;制作精细;功效较多。(每点1分。应当使用主谓短语表述。)22.【材料分析】参照高考评分标准评分。1.材料类型:针对多个人物,选其一。2.有对比性:因为问的是“谁更有可能”3.只能写议论文:“请表明态度,陈述理由”4.选第一个孩子。正面立意:自信助人成功 鼓励不可少 反面立意:捧杀不可取 选第二个孩子。正面立意:挫折使人更出色 成功需要含辛茹苦、永不满足、坚持不懈地创造 反面立意:打击容易挫伤积极性(注意:要注意题目要求中的“更”字,应当明确态度“哪一个更容易成为出色画家”,不宜模棱两可,认为都不容易或都有可能。)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