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含考试重点).pdf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7408013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87.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含考试重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含考试重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含考试重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含考试重点).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含考试重点).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含考试重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含考试重点).pdf(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重要)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本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没变,主要指形状改变和三态变化。 物理变化前后,物质的种类不变、组成不变、化学性质也不变。 2、化学变化(重要)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 变化。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重要)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可燃性、还原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等。 2、物理性质(重要) :物质不需要发生

2、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光泽、导电 性等。 常用“能、会、易、可以”描述化学性质。 3、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表现出性质。 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蜡烛:密度比水小,燃烧时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最低,加热用外焰加热。 课题三 走进化学实验室 1、常见事故的处理(重要) : 酒精灯不慎碰倒起火:要用沙子或湿抹布盖灭,不能用水泼灭。 大量的酸(或碱)液洒到桌子上:要加适量的 NaHCO3(或 CH3COOH)溶液中和,然 后用水冲洗,并用抹布擦净。 2、固体药品的取用 (1)药品取用原则:

3、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三不原则:不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味道;不能用手触摸药品。 节约原则:按实验规定用量取药,不要浪费。若没说明,应取最少量(液体取 1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 剩药处理原则: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不能随意丢掉,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 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重要) : 块状固体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一横:先将试管或容器横放。 二放:把药品放在试管口或容器口。 三慢竖:把试管或容器慢慢竖起来,使药品滑到底部。 粉末状固体的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一斜:先将试管平放或倾斜。 二送: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 三直立:直立试管让药品落到试管底部。

4、- 2 - 3、液体药品的取用: 瓶盖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液污染; 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 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药液溅出浪费。 (1)较多量时-倾倒法(重要) (2)较少量时-滴加法。操作要领:竖直悬空,挤压“叮咚” 。 胶头滴管的使用(重要) :吸液后不要平放或倒置,保持胶帽在上,防止液体倒流,沾 污试剂或腐蚀胶帽。用后就立即冲洗,以备再用。 (3)一定量时-量筒(重要) 操作要领:一选、二倒、三放、四平。 四平: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俯视:实际所取液体体积小于所需值。 仰视:实际所取液体体积大于所需值。 4、托盘天平的使用: 调零,调节天平平衡螺母,使

5、天平平衡; 干燥药品应放在纸上称量,潮湿或有腐蚀性药品应放在小烧杯里称量; 称量时,要注意:左物右码,先大后小,后调游码; 记录计算:药品质量=砝码示数+游码示数。 5、酒精灯:灯壶、灯帽、灯芯。外焰温度最高,加热应用外焰。 验证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的实验: 实验操作步骤:取一根火柴梗放置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 1 秒后取出。 实验现象:火柴梗靠近外焰部分最先变黑,而焰心部分没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而焰心温度最低。 三禁止: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 酒精灯;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 。 给固体加热(重要

6、) :加热前先预热,使试管受热均匀,防止试管破裂; 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给液体加热(重要) :预热、用外焰加热; 试管与桌面成 45 度角向上倾斜; 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地方,防止液体溅出伤人; 试管外壁不能有水,防止水流下使试管破裂; 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3。 试管破裂原因: 没有预热; 试管外部有水; 试管底部接触灯芯; 加热后立即用冷水冲洗; 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未向下倾斜。 6、 (1)连接仪器装置: 连接:左定右动,用水润湿,缓慢转动。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 先把要插入橡胶塞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

7、(起润滑作用) 。 注:不可用力过猛,以防使玻璃管折断而刺破手掌。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重要) :把导气管一端浸在水中,用手紧握容器的外壁, 看到导气管口处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松开手后,导气管末端形成一段水柱,且较 长时间内水柱不变化,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气密性不好。 (3)洗涤玻璃仪器:注半管水,振荡,反复多次。污渍可用试管刷刷洗。 洗涤干净的标志: 试管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 也不成股流下 (即不成滴, 不成股) 。 - 3 -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一 空气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原理(重要) : 522 254OPOP 点燃 ,容器内压强降低。 实验现象:红磷

8、燃烧,冒出大量白烟,烧杯中的 水倒流进集气瓶,液面上升约 1/5。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 1/5,氮气约占 4/5; 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不溶于水。 实验注意点:装置必须密封好,不能漏气; 红磷必须过量,完全消耗掉集气瓶内的氧气; 不能用木炭、硫粉等代替红磷。 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 选用的可燃物条件:该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且只与氧气反应;该物质燃烧后生成物为固 态或液态。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1、空气的成分: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氧气:活泼,用途(重要) :供给呼吸,支

9、持燃烧。 氮气:不活泼,用途:制硝酸、氮肥,用作保护气,医疗上可以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 下做手术等。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 性质极不活泼,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 用途:保护气、不同色彩的电光源、激光超导技术、医疗冷冻麻醉等。 2、纯净物(重要)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水、氧气、氯化钠、铜等。 有固定组成,有固定性质。可用化学符号表示。 3、混合物(重要) :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盐水、碘酒等。 不能用化学式表示其组成。 4、空气污染(重要) : 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 酸雨-使土壤酸化,破坏建筑物等; 臭氧空洞-使紫外线危害人类和动植物。 二氧化硫-含硫燃

10、料的燃烧; 氮氧化物-汽车、飞机等尾气。 防治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消除污染源。 课题二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氧气的检验:空气中,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氧气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剧烈燃烧。 氧气的性质实验(重要) : (1)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的火焰;氧气中,发出蓝紫 - 4 - 色火焰;都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木炭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空气中燃烧持续红热;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3)铁丝空气或氧气中反应:空气中,红热现象,不能燃烧;氧气中,剧烈燃烧,火 星四射

11、,放出大量的热,并有黑色固体产生(四氧化三铁) 。 化学性质: (1)助燃性,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2)跟很多物质发生缓慢氧化反应。 二、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包括氧气和化合物中的氧。 剧烈氧化:燃烧、爆炸 缓慢氧化:动植物呼吸、食物腐烂、酿酒酿醋、钢铁生锈等。 三、化合反应(重要)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中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CB 注: (1)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是氧 化反应,不是化合反应。水二氧化碳氧气石蜡 点燃 (2)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课题三 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法:利用空气各成分沸点不同,

12、采用低温蒸发来制取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物 理变化) 。 二、实验室制法: 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原理: 22424 2OOMOMKOKM nnn 23 22 2 OKClKClO OMn 发生装置: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的水珠倒流使试管炸裂。 收集装置(重要)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 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药品;定: 固定试管;点:点燃酒精灯;收:收集氧气;离:撤离导管;熄:熄灭酒精灯。 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证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验满方法:向上排空气法:用用燃着的木条伸到瓶口,若木条复

13、燃,则集满; 排水法:瓶口有气泡冒出时,则集满。 注意事项(重要) : (1)铁夹在距试管口 1/3 处; (2)导管不宜过长,否则不利于排净试管内空气,导致不纯,且不利于气体的导出; (3)排水法:当导管口连续均匀地冒出气泡时再开始收集,否则收集的氧气中混有空 气。向上排空气法:导管要伸入集气瓶底部,避免底部空气不易被排出,氧气不纯。 (4)先撤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避免水回流。 (5)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若无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可用少量高猛酸钾代替。 2、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重要) 原理: 2222 22 2 OOHOH OMn 实验装置: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漏斗下端逸出,

14、分液漏斗则不需 要插到液面以下。 实验步骤:检查气密性;向锥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锰固体;塞好带有漏斗(或长 颈漏斗)和导管的双孔塞;向分液漏斗(或长颈漏斗)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用排水法 - 5 - (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三、催化剂(重要) :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 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注: (1)改变包括加快、减慢; (2)反应前后,催化剂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3)催化剂不能增多或减少生成物的量。 特点: “一变二不变” ,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

15、质不变。 四、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CBA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一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等。 2、品红在水中的扩散(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3、微观粒子的性质: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 同种物质的微观粒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微观粒子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原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现象(重要) : 物理变化:分子未变,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16、化学变化: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但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发生改变。 纯净物:同种分子或原子构成。 混合物: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构成。 课题二 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的构成(重要) :原子核+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核: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区分原子种类的依据是原子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第一层最多容纳 2 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 8 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 8 个(如果第一层为最外层时,则不超过 2 个) 。 (2)核外电子总是尽量排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里,即排满第一层才排第二层,排满第 二层才排第三层。 二、粒子结构示意图 由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电子层及各层电子数等组成。 阴离子:负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 - 6 - 阳离子:正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最外层电子达到 8 电子的相对稳 定结构(第一层为最外层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