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pdf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137405706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8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pdf(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20112012 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试题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 题。 写在幽雅阅读丛书出版之际 朱良志 在今天西方文化滚滚涌入的时候,越发感觉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东方这片土地上,世 代生息的人民,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文明。西方哲学重外在知识的索求,中国哲学重内在心 灵的体验。西方有绵长的基督教传统,中国却宗教观念相对淡漠。就艺术而言,中国艺术具 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观念,当十六、十七世纪中国艺术大量传入西方的时候,西方人惊呼这 是艺术中

2、的一个“异数”,一如他们将中国文化称为异教的世界。中国艺术以表达灵动的生 命为主旨,中国人气化哲学是与西方迥异的哲学系统,艺术创造的是一个气化宇宙。在形神 哲学的导引下,中国艺术很早就追求超越形似的意趣,传王维作袁安卧雪图,画雪意茫 茫中,有芭蕉盎然地摇曳着它的绿色。脆弱的芭蕉,怎能在严寒的冬日出现?但中国艺术家 没有感到它的荒诞,却体味到其中的“妙观逸想”。画马专家赵子昂,他说他画马不在马的 外形,而在马的神韵,就像东晋僧人哲学家支道林所说的“贫道重其神骏”。 中国艺术是一种安顿心灵的艺术。众鸟欣有托, 吾亦爱吾庐。艺术家抚弄艺术,不是像今 天在乎其“市场价值”,而是以它来搭建心灵之“庐”。

3、听听明代末年的戏剧家祁彪佳的说 法,他说他家的寓园,是为“韵人纵目,云客宅心”,园林是为了寄寓心灵的。中国艺术不 是技术,它是以独特的意象世界耕种性灵的土地。画中的一山一水,传达的是心灵的优游; 园林中的一桥一亭,那是心灵的符号。就像平沙落雁这首琴曲,正是取其会通心灵之意, 沙白风清,云荡天远,雁影参差而上下,水流潺潺而清浅,借平沙之落雁,出逸士之心胸。 那是一片心灵的鼓吹,中国艺术家需要这心灵的清澈澄明,需要这心灵的旷远超绝。 从总体上看, 中国艺术是悠扬而缠绵的,是个凄恻的芳菲世界。我觉得, 这一点和法国艺 术有某种气质上的共通。不是说中国艺术多有悲伤的情调,而是说中国艺术有深沉的把玩。

4、中国艺术追求“大快活”的世界,快乐,并非是现在的“搞乐”,扣响心灵的清音,甚至伴 - 2 - 着潸然清泪,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伸展,何尝不是一种畅然的高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 平生不得志。这真是个“要妙宜修”的绝美天地。 幽雅阅读丛书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在喧嚣中追求宁静,在往古中追求鲜活,透 过艺术的外在形式,去追寻其中所深涵的妙心。我们的民族原本不是这样粗糙,精致玲珑原 来是中国艺术的本色,那是一种创作方式,也是一种心境。正像著名学者吴志攀先生在这套 丛书的序言中所说的,好的艺术“乃人类精神的安慰剂”,它使人“心情如平静湖面上无声 滑翔的白鹭”,中国艺术就是这样的艺术。多年的中国艺术研究的经

5、历,使我深感,中国艺 术大都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艺术的语言,说他们人生的处境。艺术是他们心灵的一片 吉壤,他们多半是在“落花时节”来这里倾诉。 1下列关于“中国艺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画马专家赵子昂说他画马不在马的外形,而在马的神韵,这体现了中国艺术追求超越形 似的意趣的特点。 B中国艺术是以表达灵动的生命为主旨的,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观念,曾被西方人看做 是艺术中的一个“异数”。 C中国艺术悠扬而缠绵,多有悲伤的情调和深沉的把玩。这一点与法国艺术在气质上完全 相通。 D中国艺术不是技术,而是一种安顿心灵的艺术,它是以独特的意象世界耕种性灵的土地。 2下列理解

6、,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关于王维的袁安卧雪图,画雪意茫茫中,有芭蕉盎然摇曳着它的绿色,对此西方人 可能会觉得荒诞,而中国艺术家却能体味到其中的“妙观逸想”。 B中国艺术追求“大快活”的世界,是要扣响心灵的清音,虽然伴着潸然清泪,却可以使 灵魂得到伸展,达到“要妙宜修”的绝美天地。 C在喧嚣中追求宁静,在往古中追求鲜活,透过艺术的外在形式,去追寻其中所深涵的妙 心,这是幽雅阅读丛书所追求的境界。 D中国艺术大都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艺术的语言,述说艺术家们的人生的处境,他 们也多半在“落花时节”到“心灵的吉壤” 中倾诉。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7、A画中的一山一水,园林中的一桥一亭,那都是心灵的符号。中国艺术家只要拥有清澈澄 明、旷远超绝的心灵,就能创造出安顿心灵的作品。 - 3 - B现在的一些艺术创作一味地追求“搞乐”,可能会使中国艺术丧失精致玲珑的本色,使 我们的民族变得粗糙。 C今天的艺术家抚弄艺术,都不是用它来搭建心灵之“庐”,而是只在乎它的“市场价 值”。 D中国艺术“乃人类精神的安慰剂”,它可以使人“心情如平静湖面上无声滑翔的白鹭”, 说明中国艺术是为了让欣赏者“安顿心灵”而创作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 题。 万木图序 (明)杨士奇 万木图者,翰林

8、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先生有孝行,于为善施义汲汲焉。然不喜以施名,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 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当得,而即乎其心之安, 庶几可也。 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 所在皆然。 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 指某山号于众曰: “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 予谷若干。”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既悉饭之,乃如所言。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 卒亦不视其功,而所活不可胜计矣。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 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

9、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 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释老之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 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既 皆失于兵。而其子孙,佩服训戒,至于今不违。然欲其后世皆佩服不违,此图所以继作也。 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大后当何如哉!而 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 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 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

10、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 用告诸其来者。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略有删节) - 4 - 4 对 下 列 句 子 中 加 点 词 语 的 解 释 ,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3分 ) () A不籍 识其姓名籍:登记、记录 B木郁然崇茂,悉中 于材中:中意、满意 C没 欲为棺而不得材者没:通“殁” ,死去 D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 之际虞:忧患、祸患 5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 表现杨达卿先生“为善施义”言行 的一组是(3 分) () 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既悉饭之,乃如所言 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所活不可胜计矣 戒其子孙曰: “其毋苟自为利

11、! ”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 A B C D 6 下 列 对 原 文 有 关 内 容 的 分 析 和 概 括 ,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3分 ) () A元朝末年,战乱和灾荒让老百姓生活极其悲惨痛苦,以致发生了父子夫妇相食的惨剧, 杨达卿先生的善举救活了不计其数的饥民。 B杨达卿先生采用种树救灾的办法赈济饥民,可谓是考虑周全,既无偿供给了饥民粮食, 又不至于让他们产生接受施舍的羞愧耻辱之感。 C元末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为表彰杨达卿先生的善举,绘制了一幅万木图,但可惜后 来在战争中遗失了;后来杨荣为了彰显其祖父的善举,又重新绘制了这幅画。 D对于在赈灾中饥民种植的林木,杨达卿先生并未据为已

12、有,而是告诫子孙后代要用来作 公益事业,用来救助贫穷的人。至作者写作时,他的子孙一直没有违背他的教导。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曰。(4 分) (2)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 题。 辋川闲居 - 5 - 王维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寂莫於陵子,桔槔方灌园。 注 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水中,叶如蒲苇。於陵子:齐国高士陈仲子的号。据高士 传载:陈仲子认为其做官的史长不义,就带着妻子

13、到了楚国,住在於陵,自号於陵子。楚 王听说他很贤德,派人聘请他做宰相,他就又逃到别处替人浇灌园子。桔槔: 井上汲水的一 种工具。 8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5 分) 答: 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二、四联作简要分析。(6 分 ) 答: ( 三) 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西当太白有鸟道,。地崩山摧壮士死,。 ( 蜀 道难) ,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 登 高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 锦瑟) ,将军白发征夫泪。 ( 渔家傲)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过秦论) ,怒涛卷

14、霜雪,。 ( 望海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 分)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 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 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 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 - 6 - 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

15、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 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 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 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 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 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 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

16、我 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 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 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 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 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 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 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 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 大” ,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