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pdf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137405499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5.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pdf(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 2018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下学期一模试题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 诗意的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 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 寻求心灵轻盈 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 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因为目标的人居理想。强调诗性、追求 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 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 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

2、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 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 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 郊”,提出了建立“乐土”、 “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 人人平等、幸福, 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 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 桃 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 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 的生活图景, 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 东晋陶渊明的 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他的田

3、园诗, 是其人 格精神的外化, 他写景物重在写意, 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 融合,呈露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 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 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欧阳修提 到:“古画画意不画形, 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 不若见诗如见画。 ” 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 正写画中态。 ”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

4、”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 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 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可 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很明显,可居、可游的画境,是笃爱山水的人 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的 千里 江山图,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表达出理 想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 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中表达的居住胜 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摘自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

5、项是() A.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 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是与中国 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异曲同工的。 B.诗经硕鼠中表现的“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 正是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理想生活蓝图 C.陶渊明追求的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田园诗,经典地表达 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D.山水画若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画家需要在画中展现山水的可行,梅 花的可望,房屋的可居,村落的可游。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海德格尔的名言写起, 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较早地追求着以诗性 和精神家园为目标

6、的人居理想这一观点。 B.文章第二段以 诗经硕鼠 为例,指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智慧深刻影响着中 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C.文章第三段从山水田园诗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古代中国人 对“诗意栖居”的理想的追求。 D.文章第四段是从山水画可居可游的画境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的角度来充分表 达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诗经硕鼠 桃花源记千里江山图等成功的诗画作品,就不 容易证明中国人几千年来拥有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B.明代李贽的评价“诗不在画外, 正写画中态”, 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 的观点提

7、供了佐证,同时也直接证明了山水画能够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 界。 C.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所描绘的可居可游之境, 与古代众多村居图的居住胜 境一样,都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D.“诗意栖居”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人居理想,人们会借助山水田园诗、 山水画来 表达对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的理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材料一 目前,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人类遗传病超过7000 种,此类疾病患者多达3.5 亿 人。有些人携带突变的基因并不表现出病征,但他们的后代则可能要承受严重病 痛的折磨, 甚至失去生命。 科学

8、家们一直在寻找能解决这些疾病的终极武器,希 望将致病的突变基因“拨乱反正”,终于,他们从细菌身上找到了一些“基因编 辑”工具,让这个根治人类遗传病的美好愿景有望变为现实。 众所周知,脱氧核糖核酸(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为螺旋互绕的双链结构。在 DNA 链条上,一个具有某种功能的片段就是基因。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像人们编辑 文字那样修改 DNA链编码。CRISPR/Cas9 是目前最主要的基因编辑工具。从它诞 生以来,就因强大的功能, 对生物科技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编辑植物和动物的基 因组成为可能。 CRISPR 其实是存在于细菌和古菌体内,用来保护自己免受病毒攻击的一种防御 系统,它是 DNA分

9、子中一系列重复的序列,并且这些序列之间存在“spacers ” (间隔)。细菌会将病毒的 DNA 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 使这种病毒 DNA最终成 为 CRISPR 序列中的“ spacers ”。总是位于 CRISPR 附近的基因,被称为Cas 基因,它们会产生与CRISPR 共同进化的酶。在激活状态下,这些Cas酶能够充 当切割 DNA 的“分子剪刀”。人们熟知的Cas9就是一种有强大切割作用的酶, 它在向导 RNA 的指引下能够对各种入侵的外来DNA 分子进行切割。 CRISPR 可以 在同种病毒再次发起攻击时, 记住这种病毒并发送向导RNA 和 Cas酶来定位和破 坏病毒,从而给予细菌

10、保护或免疫力。 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有“基因魔剪”的美称。 它在切割 DNA 后,可 以把携带特定基因的新DNA 序列嵌入新的“ spacers ”。自 2012 年 8 月“擎 旗”以来, 它经常登上生物科技领域的“今日头条”。从修改植物基因, 到改变 蝴蝶翅膀的图案, 从编辑蚊子抗疟基因, 到精确剪切艾滋病病毒它高效、稳 定、廉价的修改和设计能力受到世界各地实验室的热捧,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界炙 手可热的“大将军”。 虽然专利纠纷、 伦理禁区、 脱靶效应像地铁入口处的三叉 旋转杆,时不时敲打一下CRISPR/Cas9 技术的膝盖骨,提醒着别急功近利。但 毋庸置疑,以此为重要

11、核心技术的生命科学,已经迎来了爆炸式发展的大时代。 2015 年,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召开时,还在考虑是否限制将之用于修改人 类胚胎; 2017年初,这个问题就变成了需要限制用于增强人类功能的胚胎基因 修改与设计。 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已在食品、医药、农业等多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相关 产品也逐步投入使用。 由于基因编辑技术存在多种类型,譬如基因删除、 基因插 入、突变等,如何做到检测准确、高效且多样是一个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各 行各业应给出符合自身行业要求的、精准的、具有操作性的检测标准, 以便监管 的高效展开。 “基因魔剪”已小试牛刀,但还远没有达到雄霸天下的程度,刚刚起步5 年的 C

12、RISPR/Cas9 技术,还有巨大的应用空间。阻断遗传病、消灭肿瘤、延长寿命乃 至物种升级,才是人们的希望之巅。 因此,在变成“双刃剑”之前, “基因魔剪” 还可以大胆地攻城略地。 (取材于房琳琳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电影蜘蛛侠中,主人公彼得帕克被一只神奇的蜘蛛叮咬后,他的DNA 发生 变异,成为了一个运动和感知能力超乎常人的存在。在那句“能力越大, 责任越 大”的感召下, 帕克化身为拯救世界的蜘蛛侠。当然,这样的“变种人”只是科 幻电影中的想象; 但当 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日益成熟, 对我们的生活产 生影响的时候,人类将迎来怎样的挑战,是每个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018年

13、 11 月 9 日, 国内首份中国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认知与态度研究报告 正式公布。这项调查揭示了中国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认知与态度,为基因编辑 技术在中国如何理性、健康地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大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以上图表取材于中国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认知与态度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被调查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持积极态度,但较少与家人或朋友谈论基 因编辑技术等新兴科技议题, 也较少接触相关的信息, 因而,关于基因编辑技术 知识素养的水平普遍较低, 绝大部分被调查公众认为自己需要补充和了解基因编 辑技术的信息,且有较高意愿使用基因编辑技术预防和治疗重大疾病。 2018年 11 月 26 日,世界

14、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引爆了一轮对 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争议。 实际上,早在基因编辑技术诞生不久,此项技术在改 造人类基因上的应用就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史学家C教授提醒人们别低估了基因调控机制的复 杂性。即使是严重疾病背后的基因也可能拥有预计不到的功能。无论我们能多么 精确地编辑基因, 有些东西也不是我们能一编了之的,更别提这项技术本身的安 全性了。目前,基因编辑技术亟需在脱靶效应、基因导入系统等方面作出突破。 对于人类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R教授指出:“体细胞改造 是对家庭和个人的责任, 而性细胞改造是对社会的改造。

15、”他强调, 个人无权决 定应该对性细胞中的哪个基因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我们并不清楚一个基因突变 到底会引发哪些疾病, 又会带来什么好处。 而且,疾病或缺陷的定义也是在改变 的,今天大家觉得不好叫疾病,但再过两百年可能又觉得是好事情。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W教授则认为一项有颠覆意义的新技术引发争论是非常正 常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专家、公众一起参与,会综合考量基因编辑技术的一些 所谓危险因素。 W教授还认为人们对于所谓的缺陷基因的定义是非常模糊和不确 定的,未来很有可能会随着认识的深入而改变看法,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讲, 是否可以编辑生殖细胞的基因是无解的”。 尽管科学家们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讨论莫衷一

16、是,但是不可否认, 基因编辑技术是 一项非常先进的技术。 这项技术推动了遗传学的发展、 促进了干细胞的进一步研 究,基因编辑技术开发的产品也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 (取材于陈晓雪等人的文章) 4. 根据图一和图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过 80% 的受访者对基因编辑技术持乐观支持态度。 B.超过六成的受访者支持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C.受访者不太支持仅为增强某种功能而使用基因编辑技术。 D.在中国进行基因编辑研究比较符合公众的意愿和需求。 5. 对材料二中三位科学家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看法,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C 教授认为,在编辑导致严重疾病的基因时应该关注基因调控机制的复杂性。 B.R 教授认为,性细胞改造是对社会的改造,因此不应该对性细胞做基因改造。 C.W教授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存在的危险因素将会消失。 D.三位教授都认为,认识的局限性会给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带来不确定的结果。 6.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析我国基因编辑技术应如何做到理性、健康发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