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学讲义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405477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0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学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学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学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学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学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学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学讲义(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考点1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考 点 聚 焦,归纳比较,1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2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4内容:学习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筹建新式陆海军;创办民用工业。 5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考点2维新变法(1898年),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背景:甲

2、午战争失败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4主要措施: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5影响: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归纳比较,考点3辛亥革命(1911年),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1)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它是中国第一个资

3、产阶级革命团体。 (2)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它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归纳比较,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归纳比较,考点4新文化运动(1915年),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背景:北洋军阀政府在文化领域极力推行尊孔复古政策。 2兴起标志:新青年杂志的创办。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5口号:“民主、科学”。 6主要内容 (1)前期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

4、倡科学,反对愚昧。,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归纳比较,考点4新文化运动(1915年),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 (2)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7意义: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归纳比较,考点5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张謇与近代民族工业:张謇是1894年科举考试的状元,他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创办大生纱厂。他兴办实业的历程,成为中

5、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2轮船、铁路、电报 (1)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经营沿海和内河的新式航运业。这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之一。 (2)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铁路竣工。唐胥铁路是当时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 (3)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1881年,天津至上海之间的电线架设完工。电报沟通了中国各重要城市间的联系。,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归纳比较,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3申报与商务印书馆 (1)申报: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2)商务印书馆:1897年在上海创办。它是中国近

6、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4照相和电影 (1)照相: 19世纪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不久,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了照相馆,拍照留影逐步融入社会生活。 (2)电影: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归纳比较,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5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变化 (1)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 (3)中山装成

7、为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归纳比较,考点6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化,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詹天佑: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严复:编译天演论,宣传变法。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3教育 (1)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2)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制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归纳比较,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归纳比较,第

8、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扶一把1. “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这两句竹枝词反映出中国近代传媒 () A注重时事新闻报道B注重商业广告登载 C注重社会问题评述 D注重社会新俗宣传,针 对 演 练,解析近代以来,报纸成为人们了解社会信息的大众传媒工具,其主要功能是报道新闻、宣传变革、进行舆论监督等。本题选用“竹枝词”创设情境,考查报纸在近代生活中的作用。解题要注意“多登告白好发财”这一句,“告白”即“广告”,故正确选项为B。,B,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归纳比较,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A,送一程1. 2013南京近代史上,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下

9、图所示报纸创办的时间是 () A1872年 B1897年 C1905年 D1915年,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归纳比较,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2. 2013河北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允许创办报纸,并且说:报纸“宣国是而达民情,必须官为提倡”,“各报体例,自胪陈(陈述)利弊,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光绪皇帝此举 () A开启了工业化序幕 B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归纳比较,第7课时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10、,从洋务派“自强”“求富”,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始,经维新派发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孙中山领导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掀起批判封建思想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呈现出明显的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的历史特征,即从最初学习西方武器技术到追求政治体制和思想解放。这是一个持续的、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的过程。,重 难 解 读,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归纳比较,第7课时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2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失败? (1)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达到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推翻帝国主

11、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因而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没有实现。 (2)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归纳比较,第7课时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3)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大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由此可见,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

12、应用示例,归纳比较,第7课时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维新办法与辛亥革命的相同点 背景相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加深。 目的相同:挽救民族危机。 影响相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结果相同: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失败原因相同:帝国主义势力的破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归 纳 比 较,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归纳比较,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2013温州梁启超曾说:“欲知中国近史者,不得不曰李鸿章。”一百多年来,国人对李鸿章毁誉不一。有的赞其为“开启近代化的改革者”,有的则贬之为“卖国贼”。 李鸿章大事简表(部分),应 用 示 例,考点聚

13、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归纳比较,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根据上表回答问题: (1)史论需要证据支撑,侧重不同的史实,有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表中支撑李鸿章为“开启近代化的改革者”的证据有_(填序号);贬其为“卖国贼”的依据有_(填序号)。 (2)作为改革者,他的变革行为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推动作用?被贬为“卖国贼”,其外交行为的结果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 (3)综上所述,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归纳比较,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第(1)问题目要求按照两种观点,找出支持论点的主要史实依据;第(2)问要求概括其作用或影响;第(3)问要求作出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这类型试题启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论从史出”、一分为二、客观公正的原则;切忌言之无物、“贴标签”式阶级偏向。,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归纳比较,答案 (1) (2)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一批对西方事务认识较为深刻的人才,对日后改革大有帮助。签订不平等条约,大大加重了中华民族的灾难。 (3)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一分为二。,第7课时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考点聚焦,针对演练,重难解读,应用示例,归纳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