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八校2017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pdf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137402386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八校2017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西省八校2017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省八校2017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八校2017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pdf(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八校 2017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第卷阅读题(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 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 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 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作为资源, 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

2、源。人要生存和 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 超出限度就 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 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 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 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 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 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 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 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 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 分为三个层级:宜

3、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 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 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 只是基础, 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 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 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 人与环 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 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 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 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 一是功利的原 则

4、,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 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 人类的审美。 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 术,二是需要理念。 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 积极意义。 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 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 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 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 而且高于“真”的保护。 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 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 按审美的保护原

5、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 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 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 代使命) 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 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 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 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

6、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 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功能是居住。 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 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 作为环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 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 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7、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 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 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成 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 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1.C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 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

8、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原文第一段倒数第 四行是这样表述的“一般来说, 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 倒数第三行“从自然界 掠夺资源, 不管手段如何,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选项表达与这两句都不 相符。 【八校点拨】 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 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 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 找准区位, 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题中C选项曲解文意。 2.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题干“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 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

9、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 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A项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第三行“家的首要 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 原文表述的是“首要功能”, 同时“三 个层级”并非“三个方面”。 【八校点拨】 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 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 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 找准区位, 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项曲解文意。 3.D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的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D项,表述有

10、误,原文第三段第五行“这里的 美的构成是丰富的, 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 式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 真的保护, 而且高于真的保护”, 并未强调“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 美的因素”。 【八校点拨】 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 题目一般以“下列 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 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 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11、题。 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 金涛 从柏林回到北京, 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 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 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 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 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想 了解西方文化, 就要读原著, 不一定是看小说, 还可以看一些政论、 哲学书籍等, 然后去思考。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 事, 进而表述这个故事, 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要厚积

12、薄。”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 “在更广阔的坐 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可能都会不一样。 ”在小说金陵十三钗 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 “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 还在救赎自己。 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 种保护变得宝贵。”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 ,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 爷的。“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 他是我们 家的骄傲。那么年轻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 岁读 完博士, 4

13、0 岁自杀。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 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 不能睡觉, 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 一下就跌下来了。 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 睡不着觉。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 产生很黑暗的东西, 感觉就完了, 开始厌世 , ” 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 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 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 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 “特别厚的两本。 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 特别

14、好。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 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因此她写小说, 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 疯狂地想象, 特 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 对我来讲非常开心。如果讲得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 舍。” 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 她似乎无暇顾及。 “我 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 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已经被太 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 在不依不饶。” 严歌苓天生对故事

15、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民间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严歌 苓发现了很多她想象不到的东西:“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 来,也想象不出来。 ”但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现在人们大概 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 怎样开端, 需要一定技巧, 不能说读者素质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对 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 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 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 信息传达给读者。 要给读者提供最好的表达方式、最好的故事, 否则文学将走向 死亡。有很多好的民间故事,作家不能把这些全撇开,还要去当乔伊斯、博尔赫 斯,认为小说就应该高高在上

16、。虽然那也是一种追求,但我希望文学不死,希望 文学越来越多地获得它生命的土壤,就是大众。”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做到写作上的厚积薄发,严歌苓广泛阅读各种相关的书籍,储备了大量 的知识和素材,积极地探究写作的技巧。 B严歌苓十分敏感,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她认为作家应用最好的表达 方式把故事讲好。对于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她从不苛责。 C严歌苓自由地来往于国内外,从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哪怕 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或者发生在小村庄的故事。 D严歌苓热衷于写作,常为写作睡不着觉,甚至为此患上了狂躁症、忧郁症。 写作带给她巨大的压力,使她一度产生厌世思想。 5严歌苓是如何“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的?(4 分) 6严歌苓认为文学不能高高在上,请分析她这么说的原因. (5 分) 4A 5严歌苓喜欢追问历史,且不依不饶,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的共同点,她喜 欢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 用疯狂的想象去丰富题材, 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写 作的“蜡烛”。(每点2 分) 6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