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第六讲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7375848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史第六讲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文化史第六讲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文化史第六讲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文化史第六讲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文化史第六讲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史第六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史第六讲(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期,明清文化:衰败中的延续与古典文化大总结,基本特征,中西文化交汇,中国文化走向近现代化。这一阶段,已先期完成现代转型的工业西方以炮舰加商品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中国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势位”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调适、融合过程异常艰难也异常痛苦,但这一过程也赋予了中国文化新的发展际遇,中国文化在制度、物质、行为、精神诸层面进入现代转型期。,【文化专制】明清时君主专制统治超过以前历代王朝,文化专制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比起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

2、面:,具体表现,1、大兴文字狱 明清时期首先搞文字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搞文字狱与他的经历有关。明代君主还使用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以文人为重点,监视对象,对文人进行迫害和镇压。文人门往往因一字之祸,各个谨小慎微,写诗作文不敢针砭现实。书写胸臆。因此明代的优秀作品多出于元末明初,而且往往是民间创作。,清代文字狱更为过之,康熙正是最大的制造文字狱的罪魁祸首,三个大案都是轰动全国的文字狱大案。,具体表现,第一,庄廷鑨明史稿案,具体表现,第二,戴明世南山集案,具体表现,具体表现,第三,吕留良文选案,上面三个案子或多或少是有反清的活动引起的。另外,不少文字狱,完全是牵强附会,挑剔文字过错,甚至为了

3、一句话,一个字也惹出大祸。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错写成“狴”字,雍正帝马上把他革职,后来,有人在徐骏的诗集里发现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之句,便认定这是“反清”,于是把性命也送掉了。,具体表现,2、表现在第二个方面,就是崇正宗灭异端。明朝崇尚的正宗是程朱理学。,在崇正宗的同时,统治者还大刀阔斧的灭异端,在灭异端方面,乾隆时期大大超过了康熙、雍正,乾隆帝灭异端的办法是比较高明的,就是集中全国的藏书,来编辑一部规模空前的丛书四库全书,在繁荣的表象后面,潜藏的是国破家亡的危机,也就是说,所谓的“康乾盛世”是牺牲了中国近二百年的进步换来的,何功之有?1840年鸦片战争一爆发,千

4、疮百孔的清政府便立刻露出了原形,所以说,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清政府绝对难辞其咎。,具体表现,【乾嘉学派】考据学和乾嘉学派,亦称汉学,朴学。此学派主要是通过字、音、义等校勘辑佚来解释经学,以探究儒家经典的意义,并由此形成的史料整理的专门学问,所以又称为“汉学”。又因为这种学问贵朴实、重证据的特点,故又有“朴学”之称。它源于清初,形成于乾嘉,衰落于道光,所以又称乾嘉学派。清代考据学派的出现和盛行有许多方面对社会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对原有:首先,明清时期但文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其次,考据学的出现,也是明末清初理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三,统治者笼络文人,大力提倡的结果。,具体表现,清朝有宋学、汉学之争

5、。宋学即理学,尊程朱,空谈性理;汉学即儒学(释汉代经文),尊孔孟,学经世致用。汉学派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反对理学家主观地解释经义,从字、音、意上考据阐发,从而兴起考据学。并以经世致用(特别是抗清)为目的。但稍后由于文字狱的兴起,考据学逐渐走上了寻章摘句、烦琐考证的路子,“邂席不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粮谋”。后来把这个时期以胡渭为首的考据学派称乾嘉学派。,具体表现,在胡渭以后,乾嘉学派分为两派:以苏州六和人惠栋为首的吴派(保守派),主张言家法(六家,史学体例),尚古训(尊古人解释),尊信和固守汉代儒者的说经,比较保守;以戴震为首的皖派(求实派),认为汉学虽有师承,“有时亦傅(附)会”,主体“实事求

6、是,不偏主一家”,有自己的见解和标准,并不专崇汉儒,比较有创造性。到近代,乾嘉派日趋保守,只考证字、音,连义也丢弃了。,具体表现,考据学派在整理古籍方面有许多有价值的专著。尚古文疏证、惠栋的古文尚书考,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念孙的广雅疏证等是训诂,校勘方面的代表作。在其影响下出现了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用考据方法,整理古史,对今天仍有主要影响和使用价值。,具体表现,【早期启蒙思潮】我们知道,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在中国微露萌芽。明末清初一批文人从不同侧面与当时的正宗文化程朱理学展开论战,有的批判锋芒直指君主。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有以下几位:,李贽。李贽说他自己

7、“自幼倔强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李贽的思想和行为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大逆不道。他的许多观点与同时代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观点非常相近。,具体表现,理论概要,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是当时的启蒙思想家。,具体表现,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可以同西方的文艺复兴想提并论。但与西方的文艺复兴不同的是,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们尽管反对封建专制,但他们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改革方案,只是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上,以议政的方式来改良封建专制制度,而当时西方的人文主义者,如孟德斯鸠、卢梭,他们在批判封建神学和封建专制的同时,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和民

8、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蓝图。受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熏陶,许多流传后世的文学名著都出于此时。,具体表现,【古典文华的大总结】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典文化大总结的时代。,、在图书典籍方面:明清两代皇帝调动巨大的人力、物力,对中国上下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典籍进行了整理、汇编。,具体表现,理论概要,具体表现,2、在古典科学技术方面的大总结:,具体表现,具体表现,3、在古典文学艺术方面的大总结:,【西学东渐及其夭折】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的过程。由于这个过程是艰难缓慢的,渐渐渗透的,故称“西学东渐”。,西学东渐开阔了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眼界,他们从西方科技中获取营养。如利马窦在中国绘制的坤舆万

9、国全图(世界地图),使中国人大开眼界。但是,由于长期的大中华高高在上的观念以及程朱理学的束缚,使得西方科学的传播步履艰难,到了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教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乎中断,中国走进了“闭关锁国”的死胡同。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闭关锁国”的中国才被洋人的洋枪洋炮轰开了大门。,理论概要,【启蒙思潮】早期启蒙思潮。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更加活跃,出现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在观念意识层面,明清之际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唐甄等一批先进人士非君崇“公”,高倡“民本”,开近代启蒙主义之先河。,理论概要,【朴学兴起】清朝前中期,基本沿袭宋明以降的文化路径,只是考据朴学的实证精神得到空前

10、发展,对两汉以来经学的神圣性起着“解构”作用。,理论概要,【西学东渐】此间,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土,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这是继佛教东传之后中国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的又一次大交汇。满洲人入住中原建立清王朝,其初期并未中断西学东渐,但雍正以后则大体使中西文化交流停顿下来。直到鸦片战争后,才开始又一轮西学东渐的历程。,理论概要,【内外冲荡】内力、外力共同作用推动文化的现代转型。清代晚期以降的现代转型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西方影响与中国文化的固有因素彼此激荡、相互作用和产物。曾经颇有影响的“冲击反映”模式,充分肯认了西方现代文化的输入对于中国现代转型的作用,以及中国固有传统对现代转型的阻力。但仅仅

11、认识到这一侧面时不够的,还应该看到,在民族危亡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面前,中国文化自元典时代就深蕴其中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等,推助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至于自宋明以来隐而未彰的原发性近代文化因子,更被纳入到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动因系统之中。如果对此估计不足,必将导致对中国近一百余年来现代化进程的片面理解。,理论概要,【前沿阵地】两广、江浙成为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由于现代西方文化从东南沿海登陆,所以两广、江浙成为一个多世纪以来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闽粤等地以及宋明以来

12、就已成为文化中心的江浙等地,在这一阶段不仅是经济的重心而且是新文化的重心,其文化能量不断地向内地辐射、推进。此种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文化传播路向,与两宋以前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南的文化传播路向恰成相反之势。而两湖地区则成为古与今、中与西相互交会的要冲地带,所以际会风云,人问荟萃。这些都构成中国近现代富于特色的文化景观。,理论概要,【挑战应战】文化变革剧烈空前。20世纪以来的文化变革,无论在深度、广度还是在剧烈程度上,都比中国文化史上的前两次转折(春秋战国之际和唐宋之际)有过之而无不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旧决裂,可以看作是对明清之际以来启蒙思潮的一个完结,对中国文化和传统有所厘清。此后,中国经历了对欧美模式和苏俄模式的学习、选择与扬弃。尤其是70年代末以来,在世界信息化、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氛围中,中国正在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上经历着变革,从而把清中叶以来百余年间起伏跌宕的文化转型推向高潮。这种转型的激变性和复杂性,为古今中外所罕见,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二是从国家统制式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三是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化。当下日益深化的现代转型对传统文化的激荡、挑战和提供的发展机遇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文化史正在揭开蔚为壮观的新场景。,理论概要,理论概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