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练习 自由落体运动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二少****畔 文档编号:137369453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 练习 自由落体运动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物理 练习 自由落体运动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物理 练习 自由落体运动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 练习 自由落体运动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 练习 自由落体运动 新人教版必修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测量研究自由落体运动通常有两种方法: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和用频闪摄影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原理和过程与前面对小车运动的研究相同,在对纸带或照片进行数据处理,计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时,可以有下面两种方法:(1)图象法求重力加速度以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对实验得到如图2-4-1所示的纸带进行研究。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推论:在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有v1=(x1+x2)/2T, v2=(x2+x3)/2T求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后,由加速度的定义:a=v/t计算出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或选好计时起点作v-t图象,

2、图象的斜率即为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2)逐差法求重力加速度图2-4-1中x1、x2、x3、xn是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x表示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之差,即x1= x2-x1, x2= x3-x2, T是两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且T=0.02n(n为两相邻计数点间的间隔数)。设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经过计数点0时的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由位移公式得: x1= v0T+aT2/2,x2= v1T+aT2/2,又因为v1=v0+aT,所以x= x2-x1= aT2。因为时间T是个恒量,物体的加速度a也是个恒量,因此,x必然是个恒量。这表明,只要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时

3、间里的位移之差就一定相等。 根据x4-x1= (x4-x3)+ (x3-x2)+ (x2-x1)=3aT2,可得: a1=(x4-x1)/3T2,同理可得:a2=(x5-x2)/3T2 ;a3=(x6-x3)/3T2。加速度的平均值为:a=(a1+a2+a3)/3=(x4-x1)/3T2+(x5-x2)/3T2+(x6-x3)/3T2/3=( x4+x5+x6)- ( x1+x2+x3) /9T2这种计算加速度的方法叫做“逐差法”。如果不用此法,而用相邻的各x值之差计算加速度再求平均值可得:a=(x2-x1)/T2+(x3-x2)/T2+(x4-x3)/T2+(x5-x4)/T2+(x6-x5

4、)/T2/5=(x6-x1)/5T2比较可知,逐差法将x1到x6各实验数据都利用了,而后一种方法只用上了x1和x6两个实验数据,所以失去了多个数据正负偶然误差互相抵消的作用,算出的a值误差较大,因此实验中要采用逐差法。1一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初速度V0=0 B 物体只受重力作用C 物体在第2s内下落的距离为20m(g=10m/s2)D 当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时,物体由静止下落的运动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2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初速度与末速度和的一半B 某段位移的中点位置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初速度与末速度和的一半C 在任何相

5、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同 D 在任何相等时间内位移变化相同3自由下落的物体,它下落一半高度所用的时间为t,则全程所用的时间是( )A t /2 B2t C t /2 Dt4、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的3倍,在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C.甲乙同时着地 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答案:14:ABD AC D C典型例题(注意解题的规范性)例1如图所示,物体P从光滑的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与此同时小球Q在C点的正上方h处自由落下,P途经斜面底端B点后以不变的速率继续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在C点恰好与自由下落的小球Q相遇,已知AB=BC=l

6、,h=4.5l,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阻力,求:(1)两球经多长时间相遇?(用g和l表示)(2)斜面的倾角等于多大?(提示: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时加速度为)解析:()对Q: 1分 1分(2)对P:设滑到低端速度为 1分 1分 1分 1分 1分 1分 1分【例2】某同学用题图所示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 Hz。在所选纸带上取某点为0号计数点,然后每3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所以测量数据及其标记符号如题图所示。该同学用两种方法处理数据(T为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方法A:由,取平均值=8.667 m/s2;方法B:由,取平均值=8.673 m/s2。从数据处理方法看,在S1、S2、S3、S4、S5、S6中,对实验结果起作用的,方法A中有_ ;方法B中有_。因此,选择方法_(A或B)更合理,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 (系统或偶然)误差。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有_(试举出两条)。【解】 S1, S6 或 37.5, 193.5 ; S1, S2, S3, S4, S5, S6 或 37.5, 69.0 , 100.5, 131.5 , 163.0, 193.5; B ; 偶然; 阻力(空气阻力,振针的阻力,限位孔的阻力,复写纸的阻力等),长度测量等。 5实 用 文 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