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doc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37354355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1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俗世奇人》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0 页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 以情景诵读,情节表演,佳句品味,人物分析的形式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人物的大智慧,引导学生体会我国文化遗产的宝贵。 【教学重难点】 波澜起伏的情节语言品味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 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 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二、相关链接

2、 1、作者简介 第 2 页 共 10 页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 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 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了浓厚兴趣,1974 年调 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 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 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 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 路、啊 ! 。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 ,中篇小说啊 ! 、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 说奖。部分作品

3、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 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 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 的滋味。 2、关于俗世奇人(冯骥才)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 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 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 民间。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莲 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闻所 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 第 3 页 共 10 页 赏玩

4、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 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俗世奇人序) 3、关于泥人张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 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 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 格。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长林。 张长林( 1826-1906),字明山,后以字行。自幼随父亲从事泥 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抟土于手,不动声色 ,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泥 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

5、、舞 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 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 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 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外国人早就以重金购买,“置 诸博物馆中,供观赏。”在历届展览会上它都被认为是出类拔萃的作 品。日本芦屋市的一座中国近代艺术馆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 陈列专室,展出彩塑作品58 件。近年来“泥人张”彩塑积极地推动 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友好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桥梁。 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 第 4 页 共 10 页 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

6、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 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三、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 ) 擅长( ) 绰号 ( ) 刷浆( ) 难堪( ) 一瞅 ( ) 发怔( ) 褒贬( ) 怵( ) 抠( ) 戳( ) 瓢( )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 (多指诗文、话语等 )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四、整体把握课文 两篇短文都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 事多多,但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

7、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 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作者描写人物的本领十分高明。 第 5 页 共 10 页 写“刷子李”,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 境,为人物预设一个极不同寻常的背景,然后再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 ,极力写他手艺之高“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 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是在与自己挑战 ?还是以特立独行显示自己的超凡出众?但无论如何这吊起了读者的 胃口。接着,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 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 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 师傅佩服

8、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脚上有一白点:师傅如 那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 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 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写“泥人张”,则是单刀直入。三言两语介绍泥人张后,便切入 正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力的较量。面对海张五的挑衅, 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 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 ,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 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 的“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

9、百个“海 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妙招制胜。 第 6 页 共 10 页 五、探究课文 1、分组讨论:课文里有这么两句话“手艺人靠的是手,手 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 ,讨论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观点在今天的社 会环境中能行得通吗?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主张“自食其力”求生存的人生态度, 钦佩、赞赏之情溢与言表。手艺人不搞歪门邪道,靠劳动吃饭行得正 ,站得直,怕谁?怵谁?但是,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这个观点 未必都行得通。我们听过“适者生存,不进则退”,“识时务者为俊 杰”之类的话,姑且不论它们产生的背景,就生存而言还

10、是要讲究点 科学性、技巧性,当然要在不丧失尊严的前提下。如今的社会,不可 以没有信息,不可以不关注时代的潮流,不可以不和他人沟通、合作 ,更不可以没有法律意识。所以说,未来社会需求多元的、复合型的 、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希望同学们明确目标,努力奋斗,让自己成为 时代的新人! 2、“刷子李”的行事是否有作秀之嫌?曹小三最关心刷子李身 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是否本末倒置? 如果刷子李手艺平平,专在保证“身上没有白点”上下功夫,那 就不但无用而且可笑。刷子李此举的目的其实是在以极端的形式向世 人昭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其中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 第 7 页 共 10 页 也不妨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较

11、劲。这一切如果有了雄厚的实力做后 盾,就绝不能说是作态作秀,即便是作秀,他做的也确实“优秀”。 或者说,这是一种“包装”,是一种广告效应,完全无可非议。 而曹小三的心态也属正常。既然刷子李为自己立下了如此之高的 标准,别人就必然会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他。 六、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 吃饭,求谁 ?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 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 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

12、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 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 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七、写作特色: 1.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 2.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 神,极富表现力是人物语言,还有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 第 8 页 共 10 页 。 首先是浓郁的“天津”风味:“要哪没哪”“就赛升天一般美 ”“架式挺牛”“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都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 其次,语言极具造型能力:“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 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一句对称工整,有对比, 有比喻、夸张,将

13、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 八、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 ( 刷子李、泥人张 )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 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 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 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九、作业 十、课后反思 这节课上,我最大胆的尝试就是:能不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 设立学习目标?当我读到这篇小说时,我被里面的人物奇特性、语言 的奇妙性和情节传奇性所吸引,归结到一个字就是“奇”,后来由文 章的题目中受到启发:那它们“俗”不?仔细体味一下它们确实又是 “俗”的,人物是凡俗的,语言是俚俗的,

14、内容是有关民俗的。所以 我就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以“俗”与“奇”作为问题导学的主线, 设立了三个主要的学习目标: 第 9 页 共 10 页 1.人物的凡俗性与奇特性; 2.语言的俚俗性与奇妙性; 3.小说的民俗性与传奇性。 然后,紧紧围绕这三大目标编写导学案。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 来看,效果还好。由于这个问题是教师个人的独特的体验,学生就不 可能仅仅充当知识的搬运工,找找答案,抄一抄,写一写,他们必须 借用手中的资料,对信息进行全面的筛选、思考、整合,使学生对问 题充满探究的兴趣,但又是跳一跳,够得着的,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并 乐在其中。 我觉得这种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加尝试。 这是一节展

15、示课,我的总体思路是:对上一次申报课存在问题的 整改的一次大练兵。在分层展示的形式上,不再是一味地写,而是听 、说、读、写、演,具体问题,灵活设计;在展示的公平上,不再是 一展示就是六大小组的庞大阵容,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质疑、补充 ,在课堂的高效上,相比以前我的课堂,总算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评价的形式上也做了一些调整,不再是繁琐的分数,用太阳、月亮 、星星、花儿和叶子来表示,既直观又有新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 对问题本身的思考,而不再纠结于具体的分数。 以上的尝试和整改,虽然得到了同仁的一些好评,但这节课的不 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 10 页 共 10 页 一、导课不够自然,有生涩之

16、感。本打算让班长来“破冰”的, 不想汪德胜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班长把头埋得低低的,无奈之下, 只得让他来说了,说得可想而知,怎么导入到本课俗世奇人呢? 只能说他进步比较大,是一“俗世奇人”,但总觉得有些牵强别扭。 现在想来,主要是没有做好预案。只想到班长会说得好的,没有想到 ,如果其他人非要站起来说,又说得不好,怎么办? 二、还有一个老毛病,可以说是我的课堂的一大顽疾:时间不够 。不能将每个环节完整地展现,总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得不将某一环 节作为作业来处理。难道就不能将时间分配得恰到好处? 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惜因为我要到英语组当评委,错过了 向同仁们请教和学习的机会,很遗憾!但我相信:机会还是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