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答案[19页]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137348458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版)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答案[19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正版)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答案[19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正版)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答案[19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正版)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答案[19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正版)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答案[19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版)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答案[19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版)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答案[19页](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 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4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一 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

2、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 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 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 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

3、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

4、线图。 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在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

5、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

6、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 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1概括第段大意。(25字以内)(2分)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2分)A通常 大

7、多 都 B大多 通常 都C都 通常 大多 D通常 都 大多3第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4简析第段的作用。(3分)5联系上下文,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的观点概括提炼,不能重复别人的观点。B文献综述不是简单重复原文观点,而是对原文的发现和发展。C文献综述要突破原文观点的限制,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D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6作者认为优秀的文献综述具有哪些价值?(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冬阳童年骆驼队林海音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

8、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

9、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

10、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夏天它们到哪儿去?”“谁?”“骆驼呀!”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

11、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7第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2分)8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3分)9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A第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12、。B第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C第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D第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E第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F第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10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段画线句。(3分)11 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4分)12“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4分)(三)默写

13、。(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问君何能尔? 。 (陶渊明饮酒)(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3) ,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4)不义而富且贵, 。(七则)(5) ,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6) ,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7)一夫当关, 。 (李白蜀道难)(8)月子弯弯照几州, 。 (杨万里竹枝歌)(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那:同“哪”。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

14、林”“ ”和“客船”。(1分)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卜式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