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T 164-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说课讲解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7342370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6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HJ-T 164-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说课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HJ-T 164-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说课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HJ-T 164-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说课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HJ-T 164-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说课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HJ-T 164-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说课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HJ-T 164-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说课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J-T 164-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说课讲解(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J/T 1642004,地下水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stt-ynzk 2013年8月,目 录,一前 言 二总 则 三地下水监测点网设计 四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现场监测 五样品管理 六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七实验室分析及质量控制,一、前 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订监测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要求,积极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掌握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护地下水水质,防治地下水污染,以保障人体健康,特制订本技术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地下水环境监测点网的布设与采样、样品管理、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实验室分析、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上报、地下水环境监测质

2、量保证等项工作的要求。,二、总 则,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地下水的环境监测,包括向国家直接报送监测数据的国控监测井,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市(地)级、县级控制监测井的背景值监测和污染控制监测。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水和卤水。,三、地下水监测点网设计,监测点网布设原则 在总体和宏观上应能控制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须能反映所在区域地下水系的环境质量状况和地下水质量空间变化; 监测重点为供水目的的含水层; 监控地下水重点污染区及可能产生污染的地区,监视污染源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及动态变化,以反映所在区域地下水的污染特征; 能反映地下水补给源和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 监控地下水水位下降的

3、漏斗区、地面沉降以及本区域的特殊水文地质问题;,考虑工业建设项目、矿山开发、水利工程、石油开发及农业活动等对地下水的影响; 监测点网布设密度的原则为主要供水区密,一般地区稀;城区密,农村稀;地下水污染严重地区密,非污染区稀。尽可能以最少的监测点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环境信息; 考虑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实际采样的可行性、方便性,尽可能从经常使用的民井、生产井以及泉水中选择布设监测点; 监测点网不要轻易变动,尽量保持单井地下水监测工作的连续性。,监测点网布设要求 在布设监测点网前,应收集当地有关水文、地质资料,包括: 地质图、剖面图、现有水井的有关参数(井位、钻井日期、井深、成井方法、含水层位置、抽水

4、试验数据、钻探单位、使用价值、水质资料等)。 作为当地地下水补给水源的江、河、湖、海的地理分布及其水文特征(水位、水深、流速、流量),水利工程设施,地表水的利用情况及其水质状况;, 含水层分布,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方向,地下水质类型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对泉水出露位置,了解泉的成因类型、补给来源、流量、水温、水质和利用情况; 区域规划与发展、城镇与工业区分布、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情况,化肥农药施用情况,水污染源及污水排放特征。, 国控地下水监测点网密度一般不少于每100km2 0.1眼井,每个县至少应有12眼井,平原(含盆地)地区一般为每100km2 0.2眼井,重要水源地或污染严重地区

5、适当加密,沙漠区、山丘区、岩溶山区等可根据需要,选择典型代表区布设监测点。省控、市控地下水监测点网密度可根据要求自定。,在下列地区应布设监测点(监测井) 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地区; 饮水型地方病(如高氟病)高发地区; 对区域地下水构成影响较大的地区,如污水灌溉区、垃圾堆积处理场地区、地下水回灌区及大型矿山排水地区等。, 监测点(监测井)设置方法 背景值监测井的布设 为了解地下水体未受人为影响条件下的水质状况,需在研究区域的非污染地段设置地下水背景值监测井(对照井)。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状况和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在污染区外围地下水水流上方垂直水流方向,设置一个或数个背景值监测井。背景值监测

6、井应尽量远离城市居民区、工业区、农药化肥施放区、农灌区及交通要道。, 污染控制监测井的布设 污染源的分布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扩散形式是布设污染控制监测井的首要考虑因素。各地可根据当地地下水流向、污染源分布状况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扩散形式,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布设污染控制监测井,监测重点是供水水源地保护区。, 渗坑、渗井和固体废物堆放区的污染物在含水层渗透性较大的地区以条带状污染扩散,监测井应沿地下水流向布设,以平行及垂直的监测线进行控制。 渗坑、渗井和固体废物堆放区的污染物在含水层渗透性小的地区以点状污染扩散,可在污染源附近按十字形布设监测线进行控制。 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物沿河渠排放或渗漏以

7、带状污染扩散时,应根据河渠的状态、地下水流向和所处的地质条件,采用网格布点法设垂直于河渠的监测线。 污灌区和缺乏卫生设施的居民区生活污水易对周围环境造成大面积垂直的块状污染,应以平行和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方式布设监测点。 地下水位下降的漏斗区,主要形成开采漏斗附近的侧向污染扩散,应在漏斗中心布设监控测点,必要时可穿过漏斗中心按十字形或放射状向外围布设监测线。 透水性好的强扩散区或年限已久的老污染源,污染范围可能较大,监测线可适当延长,反之,可只在污染源附近布点。, 区域内的代表性泉、自流井、地下长河出口应布设监测点。 为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体之间的补(给)排(泄)关系,可根据地下水流向在已设置地表

8、水监测断面的地表水体设置垂直于岸边线的地下水监测线。 选定的监测点(井)应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确认。一经确认不准任意变动。确需变动时,需征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重新进行审查确认。, 监测井的建设与管理 应选用取水层与监测目的层相一致、且是常年使用的民井、生产井为监测井。监测井一般不专门钻凿,只有在无合适民井、生产井可利用的重污染区才设置专门的监测井。, 监测井应符合以下要求 监测井井管应由坚固、耐腐蚀、对地下水水质无污染的材料制成。 监测井的深度应根据监测目的、所处含水层类型及其埋深和厚度来确定,尽可能超过已知最大地下水埋深以下2m。 监测井顶角斜度每百米井深不得超过2。 监测井

9、井管内径不宜小于0.1m。 滤水段透水性能良好,向井内注入灌水段1m井管容积的水量,水位复原时间不超过10min,滤水材料应对地下水水质无污染。,监测井目的层与其它含水层之间止水良好,承压水监测井应分层止水,潜水监测井不得穿透潜水含水层下的隔水层的底板。 新凿监测井的终孔直径不宜小于0.25m,设计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段应安装滤水管,反滤层厚度不小于0.05m,成井后应进行抽水洗井。 监测井应设明显标识牌,井(孔)口应高出地面0.51.0m,井(孔)口安装盖(保护帽),孔口地面应采取防渗措施,井周围应有防护栏。监测水量监测井(或自流井)尽可能安装水量计量装置,泉水出口处设置测流装置。, 水位监测

10、井不得靠近地表水体,且必须修筑井台,井台应高出地面0.5m以上,用砖石浆砌,并用水泥沙浆护面。人工监测水位的监测井应加设井盖,井口必须设置固定点标志。 在水位监测井附近选择适当建筑物建立水准标志。用以校核井口固定点高程。 监测井应有较完整的地层岩性和井管结构资料,能满足进行常年连续各项监测工作的要求。, 监测井的维护管理 应指派专人对监测井的设施进行经常性维护,设施一经损坏,必须及时修复。 每两年测量监测井井深,当监测井内淤积物淤没滤水管或井内水深小于1m时,应及时清淤或换井。 每5年对监测井进行一次透水灵敏度试验,当向井内注入灌水段1m井管容积的水量,水位复原时间超过15min时,应进行洗井

11、。 井口固定点标志和孔口保护帽等发生移位或损坏时,必须及时修复。 对每个监测井建立基本情况表(见表2-1),监测井的撤销、变更情况应记入原监测井的基本情况表内,新换监测井应重新建立基本情况表。,四、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现场监测,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 确定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的原则 依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监测井使用功能,结合当地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实际情况,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次,取得最有时间代表性的样品,达到全面反映区域地下水质状况、污染原因和规律的目的。 为反映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采样频次与时间尽可能与地表水相一致。,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 背景值监测井和区域性控制的孔隙承压水井每年枯

12、水期采样一次。 污染控制监测井逢单月采样一次,全年六次。 作为生活饮用水集中供水的地下水监测井,每月采样一次。 污染控制监测井的某一监测项目如果连续2年均低于控制标准值的五分之一,且在监测井附近确实无新增污染源,而现有污染源排污量未增的情况下,该项目可每年在枯水期采样一次进行监测。一旦监测结果大于控制标准值的五分之一,或在监测井附近有新的污染源或现有污染源新增排污量时,即恢复正常采样频次。 同一水文地质单元的监测井采样时间尽量相对集中,日期跨度不宜过大。 遇到特殊的情况或发生污染事故,可能影响地下水水质时,应随时增加采样频次。,采样技术 采样前的准备 确定采样负责人 采样负责人负责制定采样计划

13、并组织实施。采样负责人应了解监测任务的目的和要求,并了解采样监测井周围的情况,熟悉地下水采样方法、采样容器的洗涤和样品保存技术。当有现场监测项目和任务时,还应了解有关现场监测技术。 制定采样计划 采样计划应包括:采样目的、监测井位、监测项目、采样数量、采样时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及分工、采样质量保证措施、采样器材和交通工具、需要现场监测的项目、安全保证等。, 采样器材与现场监测仪器的准备 采样器材主要是指采样器和水样容器。 .采样器 地下水水质采样器分为自动式和人工式两类,自动式用电动泵进行采样,人工式可分活塞式与隔膜式,可按要求选用。 地下水水质采样器应能在监测井中准确定位,并能取到足够量的代表

14、性水样。 采样器的材质和结构应符合水质采样器技术要求中的规定。,便携式地下水取样器图示,.水样容器的选择及清洗 水样容器的选择原则 a.容器不能引起新的沾污; b.容器壁不应吸收或吸附某些待测组分; c.容器不应与待测组分发生反应; d.能严密封口,且易于开启; e.容易清洗,并可反复使用。 .现场监测仪器 对水位、水量、水温、pH值、电导率、浑浊度、色、臭和味等现场监测项目,应在实验室内准备好所需的仪器设备,安全运输到现场,使用前进行检查,确保性能正常。,采样方法 地下水水质监测通常采集瞬时水样。 对需测水位的井水,在采样前应先测地下水位。 从井中采集水样,必须在充分抽汲后进行,抽汲水量不得

15、少于井内水体积的2倍,采样深度应在地下水水面0.5m以下,以保证水样能代表地下水水质。 对封闭的生产井可在抽水时从泵房出水管放水阀处采样,采样前应将抽水管中存水放净。 对于自喷的泉水,可在涌口处出水水流的中心采样。采集不自喷泉水时,将停滞在抽水管的水汲出,新水更替之后,再进行采样。, 采样前,除五日生化需氧量、有机物和细菌类监测项目外,先用采样水荡洗采样器和水样容器23次。 测定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项目的水样,采样时水样必须注满容器,上部不留空隙。但对准备冷冻保存的样品则不能注满容器,否则冷冻之后,因水样体积膨胀使容器破裂。测定溶解氧的水样采集后应在现场固定,盖好

16、瓶塞后需用水封口。 测定五日生化需氧量、硫化物、石油类、重金属、细菌类、放射性等项目的水样应分别单独采样。, 各监测项目所需水样采集量见附录A,附录A中采样量已考虑重复分析和质量控制的需要,并留有余地。 在水样采入或装入容器后,立即按附录A的要求加入保存剂。 采集水样后,立即将水样容器瓶盖紧、密封,贴好标签,标签设计可以根据各站具体情况,一般应包括监测井号、采样日期和时间、监测项目、采样人等。 用墨水笔在现场填写地下水采样记录表,字迹应端正、清晰,各栏内容填写齐全。 采样结束前,应核对采样计划、采样记录与水样,如有错误或漏采,应立即重采或补采。,采样记录 地下水采样记录包括采样现场描述和现场测定项目记录两部分 。,地下水采样质量保证 采样人员必须通过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切实掌握地下水采样技术,熟知采样器具的使用和样品固定、保存、运输条件。 采样过程中采样人员不应有影响采样质量的行为,如使用化妆品,在采样时、样品分装时及样品密封现场吸烟等。汽车应停放在监测点(井)下风向50m以外处。 每批水样,应选择部分监测项目加采现场平行样和现场空白样,与样品一起送实验室分析。 每次测试结束后,除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