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资料的方法――观察法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7331812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收集资料的方法――观察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收集资料的方法――观察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收集资料的方法――观察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收集资料的方法――观察法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收集资料的方法――观察法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收集资料的方法――观察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集资料的方法――观察法(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观察法,第一节 实地研究及其类型 第二节 实地研究的背景 第三节 观察法 第四节 无结构访谈法 第五节 实地研究的特点及应用,第七章 观察法,一、观察的概念和类型 二、参与观察法 三、结构式观察法,观察的概念,观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从事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观察不仅是人的感官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过程,而且是人的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 在社会研究中,我们所说的观察指的是观察者根据研究课题,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地、有针对性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现象,以取得研究所需资料的一种方法。它要求观察者的活动具有系统性、计划性

2、和目的性,而且要求观察者对所观察到的事实作出实质性的和规律性的解释。,观察的类型,1实验室观察与实地观察 2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3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 4其他分类法,实验室观察与实地观察,实验室观察就是在备有各种观察设施的实验室内,对研究对象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方式在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实地观察即是指在自然环境下对当时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观看、倾听和感受的一种活动。,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就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 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所进行的观察。最早使用“参与观察”一词的学者是林德曼,他在1924年提出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观察者分成两大类型:客观的观察

3、者和参与观察者。最早将参与观察法运用于田野工作的是马林诺夫斯基,他于1915年到1917年在特罗比恩岛上对当地的土著人进行了两年之久的参与型研究。基于他自己田野工作的经验,马林诺夫斯基建立了社会人类学中的功能主义学派,其中三个主要的论点是:1)研究文化不能把文化的某些个别方面分割开来,而应把文化的不同方面放在它们实际用途的背景下进行考察;2)社会人类学者不应依赖被研究者的口头言论和规则来研究人,而应该重视他们的行为。3)“野蛮人”的头脑与西方人一样具有理性。,非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处在被观察的群体或现象之外,完全不参与其活动,尽可能地不对群体或环境产生影响。非参与观察的长处是研究者可

4、以有一定的距离对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客观”的观察,操作起来比较容易一些。但其弱点是:1)观察的情境是认为制造的,被研究者知道自己在被观察,往往比参与型观察受到更多的“研究效应”或“社会赞许”的影响;2)研究者较难对研究的现象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不能像参与型观察那样遇到疑问时立刻向被研究者发问;3)可能受到一些具体条件的限制。,其实,参与型观察和非参与型观察不一定是一个截然分开的类型,它们之间还可以有很多结合的形态。高德将参与观察分成四种类型:1)完全的观察者(局外人);2)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研究身份公开);3)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隐蔽);4)完全的参与者(当地社会的普通成员)。,结构观察与无结

5、构观察,结构观察指的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明确的观察提纲或观察记录表格对现象进行的观察。它与结构访谈的形式有点相似。 无结构观察则指的是没有任何统一的、固定不变的观察内容和观察表格,完全依据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所进行的自然观察。它与无结构访谈的特征相类似。,其他分类法,(1)按照公开的程度分,观察可以分为隐蔽型与公开型。前者指的是观察者在被观察者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被观察群体不知道研究者的真实身份。公开型观察指的是被观察者知道研究者在对自己进行观察,研究者事先向他们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和任务。 (2)根据观察者以及所观察事物的状态来分,观察可以分为静态观察和动态观察。 (3)按照观察的目

6、的,实地观察分成探索性实地观察和验证型实地观察两种形式。 (4)根据观察者与观察现象的接触方式来分,观察分成直接型观察和间接型观察。 (5)按照观察的时间来分,实地观察还可以分成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和定期观察。,参与观察,概念 优点与缺点 实施过程,参与观察的概念,参与观察是指调查者为了达到深入了解情况的目的,在一定时间内进入被调查的群体或单位之中,不断地观察和记录这个群体内部的行动的一种观察方式。,参与观察的适用条件,1当有关社会现象很少被人所知时。相对其他研究方法,参与型观察(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隐蔽型)可以保证研究者比较顺利地进入研究现场,获得相对“真实”的信息,同时对当地人生活的打扰也比较

7、少。 2当研究者需要了解有关事情的连续性、关联性以及背景脉络时。 3当研究者看到的“事实”与当事人的所说的内容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或者“局外人”与“局内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很不相同时。 4当研究者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个案调查,而且这些个案在时空上允许研究者进行一定时间的参与型观察时。 5当对不能够或不需要进行语言交流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时。 6当研究者发现新观点、建构自己的“扎根理论”时。 7对其他研究方法起辅助作用。,参与观察的缺点,一般说来,参与型观察不适合如下情况:1)在面上就研究问题对研究对象进行大规模的宏观调查;2)对过去的事情、外域社会现象以及隐秘的私人生活进行调查;3)对当地人

8、的思想观念、语词概念和意义解释进行细密的探究;4)对社会现象进行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5)对社会现象进行因果分析。,参与观察法的实施,进入观察现场 与被观察者建立友好密切的关系 确定观察内容,制定观察计划 进行实地观察,做好观察记录 撤离观察现场,写出调查报告,观察计划的要点,观察的内容、对象和范围 观察的地理范围 观察的时刻、时间长度、次数 观察的方式、手段 观察中可能出现哪些影响效度的问题 伦理道德问题,制定观察提纲,谁?(有谁在场?他们是什么人?他们的角色、地位和身份是什么?有多少人在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在场的这些人在群体中各自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谁是群体的负责人?谁是追随者?) 发生

9、了什么事情? 行为和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持续了多长时间?出现的频率是多少? 事件发生的地点。 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事情的各个方面相互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人们行为的目的、动机和态度是什么?,进行观察,1开放式观察。 2逐步聚焦。一般说来,聚焦时的视野可以有狭窄单一和开阔两种方式。前者焦点比较集中,对单一现象或行为进行集中的观察(类似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后者的焦点比较开阔,强调对整个事件进行全方位的关注(类似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 3回应式互动。 4选择观察内容。,观察记录,记录的重要性 记录的程序 记录的格式 记录的语言,记录的重要性,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看到

10、和听到的事情都回忆起来。 记录可以使我们对自己所观察到的事情更加熟悉。 记录本身就是一个澄清事实、组织思路的过程,书写本身便是思考。 记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对手头的资料进行整理,而且记录这一过程本身便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资料来源。 记录可以对我们的记忆力和关注力进行训练。,记录的程序,画出观察现场图,这张图应该包括观察现场的物质环境,还包括观察现场的人文环境。 附上文字说明。 对观察活动进行记录要求按时序进行。 记录时注意完整、细密。,记录的格式,记录的语言,具体、清楚、实在 命名准确,几个错误的例子,观察某学校升旗仪式时:“升旗仪式庄严肃穆,四处万籁俱寂、鸦雀无声。依仗队员们一个个英俊潇洒,昂首

11、阔步,观看的人心潮澎湃,但见五星红旗冉冉上升。,观察食堂就餐情况时:“食堂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开始一场饭的战斗。,观察餐厅内人际互动行为时:“一对热恋中的情侣走进餐厅,男士人高马大,女士娇小玲珑,一副小鸟依人的样子。一个奶油小生模样的家伙正和他旁边的小姐谈笑着。他的吃相显得很做作,右手小指古怪地向上翘着,很女性化。那位小姐慢条斯理地在吃一条鱼,像一只吃东西的波斯猫。两个人吃完以后把餐具扔在桌子上就走了,义无返顾。,应该注意的问题,要尽快同被观察者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对所观察事物的社会背景要有一定了解,观察中要保持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带偏见。 要善于分

12、析观察结果,分清表象和实质,不要被假象迷惑。 要具有高度的注意力、忍耐力和认真吃苦的精神。,结构式观察,概念 实施,结构式观察的概念,结构式观察是在严格规定和控制下进行观察的特殊形式。这种观察往往制定较严格的观察计划和程序并实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它具有系统化、标准化和定量化的特点。,结构式观察的实施,确定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 将观察内容具体化,作出详细的分类,确定观察的变量和指标 依据观察指标设计观察表格、卡片或拟定观察提纲,并规定标准化的观察方法和记录方法 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实地研究的优点,1适合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2研究的效度较高。 3方式比较灵活,弹性较大。 4适合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特征。,实地研究的缺点,1概括性较差。 2信度较低。 3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4所需时间较长。 5伦理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