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研究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7329410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研究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而高中数学包含了数学的最基本内容,它对于人们认识数学的功能,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重大意义。同时它是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为这些学科的精细化研究提供了运算工具。同时,它对于形成一个人的世界观,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提高民族的素质,国家的实力有着重大意义。但是,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抽象难懂,他们觉得数学学科枯燥,不愿意学习数学,不想做数学习题,甚至不想听课,这些学生成为了数学“学困生”。 据我近几年所教数学学科来看,高一每班有近21.8%的学生产

2、生厌学,年级越高厌学的学生就越多。我对学生做的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高中,你认为最难学的科目是哪一学科?”调查结果显示,在所开设的各门科目中,数学排在第一位,说明了高中学生普遍感到数学难学,对于学困生而言数学更是难学。于是大多数学困生对数学就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在学校做的调查中显示:在数学成绩不佳的班级里,有近52.7%的学生认为数学属于难学学科,其中31.2%的学生因数学难学而“失去学习兴趣”,有21.8%的学生因数学难学而产生“厌学。据沈恒恩参加北京市宣武区7所各类型普通中学的调查,在2511名中学生中,厌学者有571人,占36.16%。如果不及时对这些学困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帮助,其困

3、难的深度和广度必然进一步放大,以至于彻底放弃数学的学习。一、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表现1、数学基础差。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共同表现是数学基础差,很多学生不会基本的运算,不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有不少学生甚至大量初中的数学知识都不清楚,他们知识结构出现断层,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严重缺乏,缺乏良好的记忆方法,这势必影响高中阶段的学习;又因为高中数学教师为了赶进度,所教知识只是表层理解,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为困难,因为学困生对知识的本质没有掌握,学困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差了。2、学习能力低。高中学习时间很紧张,由于学习时间不充足,学困生缺乏合理分配和支配时间的能力,数学学习很多时候依靠老

4、师要求和督促,缺乏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的自我调控能力,知识的获得是课堂上的被动接受,没有消化和理解,课后又置之不理、不闻不问,应用知识时生搬硬套,思维狭隘,不善于吸收别人的成功经验,没有自主探究的意识,没有自我反思的习惯,没有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学习的效果大多是:一听也懂,一用就忘。3、缺乏抽象思维能力。高中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大为增加,思维方法更加理性,知识内容的数量是初中时的数倍,使这些学习习惯、方法、技能、基础知识等方面存在缺陷,尤其是综合能力较差的学生很难适应。由于学生在初中惯用形象思维和事实推理,缺乏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导致学生要证明时就找特例,要研究空间中

5、线面的位置关系时,就一定要找一个实物或模型,不然就束手无策。4、缺乏主动性。理论和实践表明,一个人处于主动探索状态时,他的学习就会积极,得法、高效,有创新精神。最能实现知识的重组、突破和创新。最有利于发挥他的个性和特长、天赋和潜能。既容易取得成绩,又充实愉快。缺乏主动性,推一推,动一动,进步是缓慢的,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非常累,学生在外界的压力和逼迫下学习,对学习会更加厌烦。学困生由于知识是被动接受,上课只等老师提示,自己从不主动探索,遇到问题时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困生常感到学习数学枯燥乏味,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差。二、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路径1、转变教学观念,让学困生树立信心。教师要由过

6、去以自己表演为主转换角色成为“编剧、导演、及客串演员”的角色。即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要起到“设计、引导、分层帮助、激励评价、促进发展”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友谊关系,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人在和谐的环境中能更快、更好地成长,尊重学生是人的社会性需要的一种要求,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注意情感投入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工作本身的内在要求。(1)绝对不允许讽刺、挖苦学生,也不能横眉冷脸相对学生,从心底里爱自己的学生就会永远面带微笑,更进一步要求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进步,学业都会提高,

7、相信他们都能成才,总有成功的机会。(2)当学困生回答问题时,要专心地倾听,一般不打断。不论回答的如何,都要善于从中找到可表扬之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鼓励他们完成知识总结、习题分析、解题讨论的内容,给以肯定与表扬,促进他们自觉学习,这么做有利于每个学生的成长。(3)多倾听学困生的反馈意见,以改进自己的工作,可以开专题性的座谈会,但更多的是课间、中午或放学后的谈话,从中能发现很多问题,也能解决很多问题。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通过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对学生进行很准确的诊断分析。按高中教学要求的130多个知识点,师生共同建立知识与能力的记录,充分利用举反例,再设问等形式尤其是选择题的“

8、非项”更具有较大的纠错功能。对于差生的错误,要求归类、分析。不断在纠错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应把一些激励性的评价经常应用,如:我相信你行;你试试看一定能成功;没关系,不着急,试着做一做;你讲得真好,我从中也得到不少启发;这次没做对不要紧,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比这次更好,等等。教师应自觉、主动地常对学生讲这些,一方面让学生感到很亲切,同时又感到一种期望的压力,这会促使他更好地学习以实现自己的成功。数学教学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建构活动的,引导学生、促使学生主动思维建构;教学中,教师提供的信息不能离学生的认知结构太远,又不能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之内,它应离学生认知结构一

9、个适当的距离,通过学生思维的探索和再创造过程,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即教学中的适应性原则、建构原则;为了有效的建构活动,教师总要提出问题,或实际问题,或数学矛盾,或学生的思维误区,通过学生思维冲突、探索、再创造,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活动获得解决。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有章可循。理论和实践表明,学生学习成绩好坏,学习能力强弱,学习品格的全缺,学习质量的高低都可以追溯到这个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上来。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1)基本知识彻底掌握。许多高中生对彻底掌握数学基本知识重视不够,甚至以为上课听明白了,课后只是做作业。不明白数学基本知识即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数学方法等必须彻底掌握

10、的重要性,不清楚这些基本知识怎么叫“会了”。有的学生做很简单数学题时,还要翻书上的公式、定理;有的学生做作业时,反复找类似例题,却不去认真复习好基本知识,再去做作业,甚至知识掌握不好,上课听不明白,更不能很好地进行思考。(2)运算准确充满自信。数学计算的准确性、自信心等对中学数学论证、推理的能力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小学重视心算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高中数学运算复杂,心算容易出现错误;很多学生做题时形成跳步习惯,是易错的又一原因;因为作业多等原因,学生在做作业时,心里着急,造成会的题做不对;有些学生不会阐述推理过程,造成有些题不会写而出现错误,还有的学生字迹不清,数学符号、数字书写不清做作业时不能一

11、气呵成等诸多原因使学生运算能力差,因以上种种原因,会的题经常做错,造成学生自信心不足,造成恶性循环。综合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学困生形形色色,个体差异很大,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表现出来的个体行为不尽相同,对于不同的学生,提高他们需要教师的智慧、耐心和爱心,还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更需要社会的重视。有了教师、家长及社会的关爱与关心,在大家的督导下,学困生慢慢才会找到自信,学会扬长避短,从而找到自己发展的新天地。2、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

12、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即同一层次的同学同时担任同一角色: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总结报告员等),这样也利于评价的公平性,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三、合作学习的评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

13、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四、合作学习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1、怎样的合作更有效。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具体表现在:一是分组的随意性比较大。教师大多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座位变了,小组也就变了,既不考虑学生的搭配,也不考虑组内的分工。二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哪些问题需要合作?

14、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如何进行合作等问题教师心中没有底。教师讲累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有老师来听课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把合作学习当作了调剂品、装饰品。三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合作。没有其他老师听课时,学生把合作学习当作“可以热闹一下的时候”,有老师听课时,学生把合作学习当作最难受的事,讨论时不说不行,说又没东西可说。四是缺乏群体意识。合作时热热闹闹,汇报交流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没有形成共识,只能说自己的观点。怎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

15、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二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才能去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问题如何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等等。三是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四是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的。对于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如何记录,如何汇报,如何补充等都应该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2、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16、该如何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3、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相对固定。由于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据班级学生座位的安排进行就近组合,因此就必然会随着学生座位的变动而变化。另外,不同学科的分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给数学合作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带来困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与班主任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数学合作小组的稳定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