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课件】0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教程文件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326850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课件】0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教程文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环境课件】0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教程文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环境课件】0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教程文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环境课件】0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教程文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环境课件】0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教程文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课件】0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教程文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课件】0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教程文件(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知识,大气成分 大气层的垂直分布 主要气象要素 大气边界层温度场 大气边界层风场,大气成分,地球周围聚集的一层很厚的大气分子大气圈 大气圈上边界20003000km 80%以上的大气质量在55km以下 与人类关系最直接的,对大气污染影响最大的是低层大气 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着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以及人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组成,大气成分,干洁空气: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N2、O2、Ar、CO2等 干洁空气成分中,N2、O2两种成分占99% CO2、O3所占比例很小,但对大气温度和人类生活都有较大影响,大气成分,大气中的O3含量很小,而且随高

2、度分布不均匀。 O3能吸收波长短于0.29m的紫外线部分,使平流层温度增加,影响大气的温度分布,同时还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照射的危害。,大气成分,水汽 大气中的水蒸气来源于地面水分的蒸发,并借助空气的垂直运动向上输送,其含量随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的不同有较大的变化,变化范围在04%。 大气中的水分导致了云、雾、雨、雪、雹等复杂的天气现象。 水汽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向周围空气和地面发射长波辐射,水的相变化中又能吸收和放出热量,对气温和地面温度都有一定的影响。 干洁空气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称为湿空气。,大气成分,悬浮颗粒 大气中的悬浮颗粒包括固体杂质和液体杂质。 固体杂质主要有燃烧烟尘

3、、海水飞溅扬入大气后而被蒸发的盐粒、风吹起的扬尘以及细菌、微生物、植物种子、花粉等,多集中于大气的低层; 液体杂质,如水滴等。,大气成分,大气污染物质 各种自然活动(如火山活动、森林火灾、有机体腐败、雷电等),以及人类活动(生产、生活活动等)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如SO2、NOX、H2S、NH3等。 天然情况下,一般可达到动态平衡。 人类活动影响下,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其在大气中的浓度和滞留时间足以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正常生长时,就造成了大气污染。,大气层的垂直分布,对流层:08-15km,温度梯度0.65K/100m 平流层:8-1555km;3050km逆温层 中间层:558

4、5km 暖层:85800km 散逸层:超过800km,气象要素对大气状态和物理现象给予定性或定量描述的物理量,气温:离地面1.5m高处的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 气压:大气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 湿度:相对湿度、露点。,气象要素,风:风向、风速等。,空气质点的水平运动风 空气质点的垂直方向运动对流,10m高处一定时间内的平均值 正点前10min的平均风速、风向,气象要素,云:云高、云量等(用于确定大气稳定度)。 能见度:反映大气的混浊程度。 降水量、蒸发量 日照时数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等,各种气象要素可以通过观测得到,大气边界层,大气边界层(行星边界层):受下垫面影响的低层大气

5、,厚度12km 近地层(摩擦边界层):下垫面以上100m左右的一层大气 过渡层:近地层大气边界层顶的一层,大部分大气扩散发生在此层 了解大气边界层中的温度场、风场及湍流特征,对于研究大气扩散问题、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干绝热温度递减率:d=0.89K/100m 温度层结 正常: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温度梯度大于d,有利于污染物质扩散; 中性: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温度梯度等于d; 等温:气温不随高度而变化; 逆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逆 温,具有逆温的大气层是强稳定的大气层。 空气污染事故大多发生在有逆温层和静风条件下。 按高度,可分为接地逆温和不接地逆温

6、。 按生成过程,可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湍流逆温、峰面逆温、平流逆温。,逆 温,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下沉逆温:又称为压缩逆温,由气团下沉,顶部绝热增温比低部多形成; 湍流逆温:由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而形成的逆温;,逆 温,锋面逆温:多在对流层中,暖气流受地球旋转作用力而与相邻的低温气流相遇时,形成一冷暖气流交界面,当暖气流在冷空气之上时且温差较大时,即出现锋面逆温; 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下层空气受地面影响大、降温多,上层空气降温少而形成的逆温。 很多情况下,大气中出现的逆温是几种原因共同形成,大气边界层风场,风的形成: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球自转偏向力

7、 惯性离心力 摩擦力 在大气边界层内,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大 一般气象站观测到的是地面10m处的风速,需要知道烟囱出口及烟囱有效高度处的平均风速,大气边界层风场,风速廓线:风速随高度变化的曲线,适合高度小于300m。,不同稳定度下的p值,大气边界层风场,地方性风场 山谷风:发生在山区的山风与谷风的总称,是以24小时为周期的局地环流,由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匀产生; 海陆风:海风与陆风的总称,发生在海陆交界地带,是以24小时为周期的局地环流; 城市热岛风:由城乡温度差引起的局地风。 要引起注意,增加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难度,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污染源调查 调查范围 调查内容与方法 工业污染源 交通运输污

8、染源 居民污染源 污染物排放量估算 物料平衡法 排放系数法,污染源评价等标污染负荷,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Gij为污染源j污染物i的年排放量,Si为污染物的评价标准 污染源j有n种污染物参与评价,则污染源j的等标污染负荷Pi为各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Pij之和; 评价区有m个污染源含第i种污染物,则该污染物在评价区内的等标污染负荷Pi为各污染源等标污染负荷Pij之和;,污染源评价,区域的等标污染负荷P为该区域内所有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Pi之和; 污染物i占工厂的等标污染负荷比Kij=Pij/Pj 评价区污染物i的等标污染负荷比Ki=Pi/P 污染源j占区域的等标污染负荷比Kj=Pj/P,污染源评价

9、,主要污染物的确定 将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进行排列,从小到大计算累计百分比,确定主要污染物。 主要污染源的确定 将污染源等标污染负荷进行排列,计算累计百分比,确定主要污染源。,实 例,评价标准:C SO2 =0.15; C NOx=0.1;CTSP=0.3,等标污染负荷,污染气象参数调查,一般污染气象参数 地面气象资料 高空气象资料 大气平均场参数和湍流扩散参数的观测 地面观测 低空探测,大气扩散实验,示踪法 平衡球标记法 烟云照相法 环境风洞模拟法,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评价工作程序 调查阶段 环境监测 评价分析 现状监测 确定监测范围 监测点数目和布设 监测时间和频率,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

10、法,目前采用比较直观、简单的单项评价指数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定量地评价拟建项目建设前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识别对大气环境的哪些质量参数产生影响,预测建设项目投产后大气污染指数的变化,解释污染物质在大气中的输送、扩散和变化的规律,提出建设项目污染源的控制治理对策。,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工作级别与范围 工作程序 影响预测 参数确定 影响评价,评价工作的分级,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 项目周围地形特征可分为平原和复杂地形两类。复杂地形系指:山区、丘陵、沿海、大中城市的城区等。 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初

11、步工程分析,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以Pi确定评价等级。,评价工作的分级,Pi-等标排放量,m3/h; Qi-单位时间排放量,t/h; coi-大气环境质量标准,mg/m3。GB3095-1996二级标准,小时浓度。,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 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以项目主要污染源为中心,一般分别不应小于1620km、1014km、46km。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污染气象及大气扩散规律,大气环境影响预测,预测任务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应利用数学模式和必要的模拟试验,计算或估计评价项目的污染因子在评价区

12、域内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预测内容 一次(30min)和24小时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 不利气候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 评价区域季(期)、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大气环境影响预测,预测方法 三级评价项目,建议采用正态模式进行预测。 一、二级评价项目,可采用正态模式(包括某些修正的正态模式)或平流扩散方程、随机游动等数值模式预测,预测中应估计到地形的影响及气象平均场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尽可能估计污染的迁移转化规律。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在可能出现背风涡以及下沉、下洗气流的复杂地形或高大建筑物附近,必要时,还应通过室内模拟(风洞、水槽)试验进行预测。,大气环境影响

13、预测,高斯模式(正态模式)统计模式 假定条件 污染物稳定且保守 地面全反射,没有沉降、吸收 流场均匀定常 平均风速不能太小 标记粒子在Y、Z方向上均满足正态分布 连续点源的高斯模式的导出(略) 质量守恒原理 梯度输送理论,高斯模式,无界空间情况(不考虑地面情况),有很强的假定,限定条件多 未考虑地面、地形条件 气象条件仅考虑风速 污染源空间位置没有考虑等等 需要进行修正,高斯模式,有界情况下,考虑地面及源高的影响,利用像源法,y,z扩散参数 He有效排放源高,高斯模式,污染物在地面浓度的分布,高斯模式,污染物沿下风轴线的分布,最大地面浓度及其位置 对上式求导,令其为0,可得到,高斯公式,高架连

14、续点源地面浓度 H大于50m 需要考虑混合层修正问题 与考虑地面反射类似 一般反射次数考虑4次,高斯公式,长期平均浓度 平均时间超过1h,由于风向的摆动,任一方位内的污染物浓度在横向上趋于均匀分布 需要考虑各个风向的影响,高斯公式,多源长期平均浓度 单源长期影响的累加 小风与静风的点源扩散模式 0.51.5m/s与00.5m/s 不能用高斯公式,高斯公式,颗粒物模式 颗粒物大于15m时使用 熏烟模式 发生在早晨逆温情况下,高斯公式,线源模式(公路及街道) 风向与线源的关系 边缘效应,高斯公式,面源模式 等效(虚拟)点源法 扩散系数修正法,参数确定,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 有风,中性和不稳定条件下

15、有风,稳定条件下 静风、小风条件下 大气边界层高度 中性和不稳定条件 稳定条件下,参数确定,大气稳定度分级 大气扩散参数,大气稳定度分级,当使用常规气象资料时,大气稳定度等级可采用修订的帕斯奎尔(Pasquill)稳定度分级(简记PS),分为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六级。它们分别为A、B、C、D、E、F。 确定等级时首先由云量与太阳高度角,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由太阳辐射等级数与地面风速,查找稳定度等级。,太阳辐射等级数,总云量/低云量,大气稳定度的等级,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式中:ho太阳高度角,deg ; 当地纬度,deg.; 当地经度,deg ; t进行观测时的北京时间; 太

16、阳倾角。,扩散参数y、z的确定,0.5h取样时间 平原地区农村及城市远郊区的扩散参数选取方法如下: A、B、C级稳定度直接由表B3和表B4查算,D、E、F级稳定度则需向不稳定方向提半级后由表B3和表B4查算。 工业区或城区中的点源,其扩散参数选取方法如下: A、B级不提级,C级提到B级,D、E、F级向不稳定方向提一级,再按表B3和表B4查算。 丘陵山区的农村或城市,其扩散参数选取方法同工业区。,B3 横向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数据 (取样时间0.5h),B4 垂直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数据 (取样时间0.5),其它情况下扩散参数y、z的确定,大于0.5h取样时间 小风和静风(u101.5/s)时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当He200m时也可选用更符合该项目实际条件的扩散参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计算评价指数和污染分担率 建设项目的厂址和总图布置的评价 污染源评价 分析超标时的气象条件 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影响 确定分担率 环境保护对策,计算评价指数和污染分担率,评价指数Ii的定义如下: 式中: c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