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之歌》教学案例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37321805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5.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之歌》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雨之歌》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雨之歌》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之歌》教学案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雨之歌教学案例雨之歌教学案例马金英雨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著名的散文诗之一。诗人以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赋予他笔下的雨以生命,有灵气,有个性。雨,作为一个奉献者的形象为自然界花草树木的滋润和生长倾尽了一切。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借助拟人的手法,把一个自然事物描绘得活灵活现。教授本文时,我的思路确定为整体感知形象、局部赏析语言、最后拓展模拟三个板块上。课前我查阅资料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对三个环节作了精心准备,尤其对第二个环节赏析语言这一部分,更是自我感觉对教材已经品得精细、到位。于是我信心百倍,和学生共同迈进了“雨”的世界。优美的背景音乐下,师生徜徉在雨水深情脉脉的倾诉中听,读,谈,品,教学过程按我的设想

2、顺利进行着。学生在此没有任何疑问,更没有任何异议地就总结出了“雨代表的乃是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这一主旨。至此,第一环节圆满完成。“浪漫多情的雨为世间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雨的这种精神?”我用这样一个问题自然引到了第二个环节。学生的反应很快,他们立即从文中找出了相应的语句,看着孩子们“入戏”又快又准,我暗自欣喜,紧接着抛出我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才华横溢的诗人为我们谱写的这首散文诗用词生动、优美,你发现了哪几处?能稍作分析吗?”话音一落,刚刚还叽叽喳喳的学生立即静了下来,好多人已在书上圈圈点点,我知道下一步就开始进入自我赏评阶段了。我不动声色地在教室的一角站着,给学生充足的自我酝酿时

3、间,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环节会有好多学生展示自己思考的结果,并且展示的内容也常常丰富多彩。接下来的讨论与以往的课堂一样热烈地进行着,我备课中提前涉及到的词语句子赏析几乎都被学生点了个遍。我高兴极了,过程比预想得还要顺畅。我自觉在这一环节上已经宣告成功,正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时,一向伶牙俐齿的尹悦发问:“老师,这是一篇散文诗,我倒觉得有几处地方语言缺乏诗的韵味,并不优美。您看,刚才刘昊分析的第三小节的两个动词昂起和挺起用得太单调,缺乏美感。您平时经常告诉我们遣词造句要注意推敲,相同句式中的同一类词语的运用尽量不要重复、单一。这个句中的排比: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我越读越觉得浅白”我

4、一时语塞,精选的课文从来都是学习的典范,哪有评头论足之说?但尊重学生,放手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个性化阅读的要求之一。我愣了愣,不得不违心地鼓励她:“啊,很有见地!说说看,你认为怎样改才更优美呢?”见我支持,尹悦简直是有备而来:“老师,我觉得把挺起改成挺直要更好一些,花草喝水喝得饱饱的,昂头挺胸,腰自然要直了。”“唉呀!还蛮有道理呀!”我有点兴奋地说。“老师,还有第五节冒号后的两个句子读来别扭,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您读读试试,整体上和谐吗?”这尹悦,竟然把球抛给了我。经她一提醒,教室里响起一阵“嗡嗡”的读书声,“啊,啊!真的读着不舒服”“感觉上少了点什么

5、”学生们七嘴八舌,完全陷入了思考和辩论之中,我也赶紧收起师者解惑的架子,仔细琢磨起来,这一琢磨不打紧,我还真“磨”出了这看似相近的两个句式,第二个小半句相对第一个小半句少了一个词,致使本来对仗的前后两句在音节上不再工整。哟,看来,译者在翻译这位大师的作品时也有疏漏啊! “我也看出来了。同学们看一看,这儿怎么改动,才舒服些?”此时,我已完全脱了课前准备的套路。这帮家伙看来天生就是挑剔的主儿,我话音刚落,孙膑就站起来:“老师,开始于对终结在;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对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很整齐,而铁蹄后面的之下两个字,却不能在下半句中找到相对应的词语;我认为在怀抱后面补上之中这个词才完整一些。”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当然对这一大胆做法我也给予了热情的赞扬。随后的“修改”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也有说第一小节中既然有“装点”,前文的“银线”,只是一种颜色,不相吻合,应把“银线”改成“丝线”的;也有说“拥抱着青枝绿叶”与前文中的“吻着花儿的芳唇”前后不工整,应改为“抱着枝叶的躯体”比较恰当一直引导着,鼓励着,直到让学生把所有的“不满”全拿到了台面上,整堂课师生忙得不亦乐乎。当然,我也情不自禁地改变了自己的某些教学思路,添加了与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共同明确的一点:尽信书不如无书。大师的作品并不就是完美的,不迷信权威,敢于创新,才有进步!(作者单位:山东日照实验三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