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37321580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一、主题与背景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教师更好的理解体会了以学生主体的理念,在教学设计时,字词句的理解掌握更多的放到课前预习解决,上课主要是强调一下课文的重要词句,因为毕竟文言文教学对词句的积累很重要,然后集中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特别是烛之武的说理艺术,让学生感知左传的艺术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接受思维过程,对较为生涩的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情境描述课上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包括对字词的把握,对课文浅层次的理解和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分析课文。同学们首先看题目烛之武退秦师,看其中的动词是哪个?生1:“退”字。师:“退”字连

2、接了两种势力。此字什么用法。生2:使动用法。师:一个人的力量退去了秦军,秦军在同学们印象中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的面部出现了兴奋的表情)生3:秦军虎狼之师,异常勇猛。师:那秦师怎么样被退去的?学生齐声回答:是用自己的语言巧妙的退去。师:的确如此,我们在题目中欣赏到了语言的魅力。在战国策的开篇有“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奴隶社会土崩瓦解的年代里,在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人的“舌头”这样一个战略武器受到了更大的关注,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所以“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烛之武在东周列国志里,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这样一个老当益壮的英雄形象活脱脱地摆在我们面前了。风烛残年的烛之武在是否受到

3、了重用,用原文回答。生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师:那他还能够为国深入虎穴。说明他具有说明性格特征?生5:他豁达不计前嫌。师:烛之武的确不是个斤斤计较的小人物。那么,郑伯为什么要烛之武退秦师?学生齐答:“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可以说国势危急。师:国家危机,烛之武的出场一定就会起到作用吗?文中有没有描写?生6:有,佚之狐对郑伯说“师必退”。师:这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生7:侧面描写手法。师:虽然烛之武具有智勇,但秦晋是友邦,自有“秦晋之好”的说法,凭烛之武一个人的力量,他为什么可以退去秦师。(学生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有学生回答:秦晋貌合神离,根本就互不信任,各怀鬼胎秦晋之好那也不是真好,而是狼狈为

4、奸、相互勾结、瓜分领土。所以这个同盟经不起考验,让烛之武钻了空子。师:说的很好。烛之武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技巧瓦解了秦晋的同盟。生8:烛之武先低调的说“郑既知亡矣”。欲抑先扬,麻痹秦侯。师:回答的很好,在这里我们应当认真体会学习一下他高超的语言艺术。大家想一想他用哪几点理由说服了秦穆公?生9:第一步说“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焉用亡郑以陪邻”;看秦侯心已活遂又说“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第四步说明了主旨“阙秦以利晋,为君图之”。师:说的很好!谁还能补充?生10:郑国肯定要亡了,我不是来为我国的利益考虑而是为您考虑。如果晋强则秦弱,“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不取郑则利

5、于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生11;晋擅长食言,不可交,有例为证“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师:补充的好,因为秦用的就是“远交近攻”的政策。这一点烛之武肯定清楚。秦国野心勃勃想灭晋,不想看到晋国的强大。这一点烛之武也有把握,所以才能够说服秦穆公。我们以后在运用口才时,一定要注意抓住说话的要点,话不必多,点到为止。师:全文字数不多,开篇、结尾都尽量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述,可是描述烛之武和秦穆公对话的时候作者毫不吝惜笔墨,这样厚此薄彼到底对于表现主人公有什么好处?生齐声回答:突出主人公的口才和智慧。师:

6、还有吗?生12:文章标题就是烛之武退秦师,所以应当详写“退”的过程。生13:这样塑造烛之武的形象更丰满,主次分明。师:主次分明说得好!左传的行文特点就这样被你说出来了:条理清晰、叙述准确、详略得当、婉曲简洁。教师小结:本文波澜起伏的情节,繁简得当的详略处理,伏笔与照应等技巧的运用,都将有助于我们今后的写作。更重要的是,烛之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将成为我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巨大动力。师:日本没有诚意反省自己的侵略史,反而一再制造周边关系紧张。制造领土矛盾,一方面,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为侵略者歌功颂德;另一面,苦心钻营要作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无非想重新成为政治、军事大国,这难免要走上

7、扩军备战的道路。你作为中国的中学生,试着运用你的口才能力,说服小泉不要参拜靖国神社。学生们众说纷纭,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下课了,同学们还沉浸在主动学习的氛围中。三、案例分析(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教师并没有否认学生的看法,只要学生不反党,不违法,不违反人性,他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三)、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习情境转向于内在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可见,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更好的引导教育学生,发挥教师真正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