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37312786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40.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 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 曰: “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家无井而出溉汲_ 及其家穿井 _ 有闻而传之者 _ 丁氏对曰 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1)打水浇田;待,

2、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 (2)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我 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3)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解析】 【分析】 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溉汲:打水浇田; 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待,等到; 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闻:知道、听说; 句意:姓丁的答道。对:应答,回答。 重点词:道:讲述;闻:使 知道 。翻译: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 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重点词:非:不是;于:从。翻译:(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

3、,并不是从井里得 到一个人。 本题的答题角度有两个,一是从传播谣言者的角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分析,传闻 是否合情合理;一是从丁氏的角度,与人交流时,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 要的误会和歧义。 故答案为: 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我 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

4、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美; 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启示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可以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把握文章的主题,结合文章主题谈自己的启示。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 于孤林 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 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 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 于身。其阴逾 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 拙于用夕矣。 (选自中华寓言故事) 【注】 逃暑:避暑,乘凉

5、。 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衽:席子。 濡( r ):沾 湿。 逾:通 “ 愈” ,更加。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徙衽以从阴 _ 其阴逾去 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 “ 拙” 具体表现在:_。(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 【答案】 (1)移动;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顺应变化,不能仅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解析】 【分析】( 1) 句意为: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徙:移动; 句意为:树影越移越远了:去;离开。 (2)

6、句中重点词语有:是,这;于:在;夕:晚上。句意为: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 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文中郑人 “ 拙 ” 具体表现在 “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 。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 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移动;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是/吾剑之所从坠 (3) 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答案示例: 情况总是在不断变化,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 就会碰壁。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不能办成事情的。 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 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

7、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 【点评】 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 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 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 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8、客问元方: “ 尊君在不? ” 答曰: “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 ” 元方曰: “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 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 _,是由南朝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 陈太丘与友期行 _ 太丘舍去 _ 下车引之 _ 元方入门不顾 _ (3)“ 友人惭 ” 的原因是什么?“ 友人惭,下车引之” 说明了什么? (4)你如何评价元方的“ 入门不顾 ” ? 【答案】 (1)世说新语;刘义庆 (2)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3)“日中不至,则

9、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说 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4)【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 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 入门 不顾 ” 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 友人 ” 的一个 难忘的教训。 【解析】 【分析】( 1)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 顾” 意思是 “ 回头

10、看 ” 。 (3)从 “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可知, “ 友人惭 ” 是因为自己言而无 信,待人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这一行为说明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要改正错 误。 (4)从元方有理有据的批评陈太丘的朋友看,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的孩子。对待元方 入门不顾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可以说他失礼,因为毕竟对方是父亲的朋友,且有惭愧之 意,应该以礼相待,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也可以说他不失礼,因为他是一个七岁的孩 子,所以对他不求全责备。 故答案为: 世说新语、刘义庆 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说

11、明 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 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 入门 不顾 ” 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 友人 ” 的一个 难忘的教训。 【点评】 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 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 进行积

12、累。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考生要注意 重点语句的理解,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回答。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 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 元方: “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 您 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

13、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 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左太冲 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 , 思意不惬。后示张公 , 张曰: “ 此二 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 思乃询求于皇甫谧 , 谧见之嗟叹,遂 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 者,莫不敛衽赞述 焉。 (选自世说新语) 【注】 左太冲:左思,字太冲,晋代诗人。 讥訾( z):讥笑非难。 张公:指张 华,张华学识广博,勇于赴义,名重一时。 二京:指东汉班固所做两都赋和张衡所 做二京赋,是赋中的名篇。 皇甫谧:字士安,学识渊博,在当时名望很高。 非 贰:非

14、难、不同意。 敛衽( r n):整理衣襟,指表示敬意。赞述:称赞传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莫不敛衽 _ 未重于世 _ (2)下面句中划线的“ 于” 与成语 “ 受制于人 ” 的“ 于”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然君文未重于世B. 思乃询求于皇甫谧C. 于是先相非贰者D. 责任重 于泰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思意不惬。 然君文未重于世。 宜以经高名之士。 遂为作叙。 (4)文中左思的做法和“ 时人 ” 的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没有;重视 (2)A (3) (他)心情十分不好。 但是你的文章没有被世人所重视。 应当找个有名望的 人士给推荐下。 于是就为他

15、做了序。 (4)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并不懂得真正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 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 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莫:否定副词,没有;重:动词,重视。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 适合多义词的哪一个义项,辨析正误得出正确选项。A 项和例句的 “ 于” 字都是介词,被。 其余三项都是介词,B、向; C、从; D、比。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

16、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 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 等。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注意“ 惬、然、宜、经高 名、遂 ” 等字要准确翻译。 (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阐述的道理。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 答。文段写左太冲写好三都赋时,受到很多人的讥刺,直到皇甫谧见了,赞叹不已又 为他做了序。说明人们不去认真读文章,人云亦云,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 拜,并不懂得真正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 故答案为:( 1)没有;重视。 (2)A (3) (他)心情十分不好。 但是你的文章没有被世人所重视。 应当找个有名望的 人士给推荐下。 于是就为他做了序。 (4)表现了当时人们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