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37312373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12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 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 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 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鹤 横空而来, “ 咯 咯” 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2、。鹳又“ 咯咯 ” 作声,似允所请。鹤于古木 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 鹳:一种凶猛的鸟。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狼洞其中洞:洞口 B. 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 C. 鹊巢其上巢:筑巢D. 集古木上集:停息、聚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3)【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是怎样的呢? 【答案】 (1)A (2)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 祝,并(向鹳)致谢。 (3) 有情义,乐帮

3、助; 会动脑; 善求助, 懂感恩。 【解析】 【分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 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 思。 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故选A。 (2) 重点词语:变诈: 诡诈 ; 止:只是;句意: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 增加笑料罢了; 重点词语:谢:致谢。句意: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 致谢。 (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 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故答案为: A;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喜鹊们欢呼起舞

4、,像在庆祝, 并(向鹳)致谢; 有情义,乐帮助; 会动脑; 善求助, 懂感恩。 【点评】 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 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 留” ,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 翻译的名词。“ 删” ,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 ,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 成分。 “ 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 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 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对诗句的理 解。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即可。 本题考

5、查文章主题情感,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回答。 【附参考译文】 【乙】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快孵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 鹊在巢上来回飞翔,不停地悲伤鸣叫。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 上,忽然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扬长而去,不久,一只鹳从空中 飞来发出 “ 咯咯 ” 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事 在诉说。鹳又发出“ 咯咯 ” 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鹤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使向 鹊巢冲了下去,叼出一只红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 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2阅读文言

6、文,回答问题。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 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 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 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 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 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 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

7、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_ 非学无以广才 _ 悲守穷庐 _ 又相天子 _ (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 的中心内容是: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 志当存高远 ” 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 _。 【答案】 (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 (2)不

8、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 (3)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 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 【分析】(1) 句意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却用浅陋来保持,这是聪明。博 闻: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句意为:如果不刻苦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才:才干; 句意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庐:陋室; 句意为: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相:辅佐; (2)阅读甲文,了解内容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

9、心内容是:要立德、修身;乙文周 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3) 重点词有: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浅,浅陋。句意为:见识广博,并 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 重点词有:夫,句首发语词,不翻译;才,才能。句意为: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 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 (4)甲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 志当存高远” 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故答案为: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如果)年纪随同时光

10、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 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 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点评】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 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 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

11、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 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荀巨伯 远看友人疾,值 胡贼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 曰: “ 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 大军至,郡尽 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视 谓曰: “ 我辈败 义之人,而入有义国。” 遂班军 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 荀巨伯:人名。 值:适逢。 郡:城。 相视:看望。 败:毁坏。

12、 班军:调回军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B. 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C. 而入有义国 /与儿女讲论文义。D. 而敢独止? /人不知而不愠。 (2)请用三条 “/ ”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案】 (1)C (2)巨伯曰 /友人有疾 /不忍委之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解析】 【分析】( 1)A 项的 “ 去” 解释为:离开;B 项的 “ 委 ” 解释为:丢弃;C 项的 “ 义” 解释为

13、:正义,情义/含义; D 项的 “ 而” 解释为:表转折关系。故选C。 ( 2)句子翻译为: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 生。故断句为:巨伯曰/友人有疾 /不忍委之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结合 “ 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分析得出:对友忠诚;结合“ 友 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分析得出:舍生取义;结合“ 我辈败义之人,而 入有义国。 ” 分析得出:坚守信义。 故答案为: C 巨伯曰 /友人有疾 /不忍委之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本

14、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 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 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 “ 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 “ 荀巨伯说:“ 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 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 这时胡人已经到了,问荀巨

15、伯: “ 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怎样的一个男子,却敢一个人留下来?“ 荀巨伯说: “ 我的 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 胡人听了说:“ 我们这 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 “ 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 此获救。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 能跳而越 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 曰“ 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 , 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

16、跳而越之如康庄 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 势驱之耳。 注: 须臾:很短的时间。 康庄:平坦的大道。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跳而越者与千金/借旁近与之 B. 彼勇者耻怯 /不耻下问 C. 今有三人焉 /吾日三省吾身D. 顾见猛虎 /左顾右盼 (2)请用三条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顾 见 猛 虎 暴 然 向 逼 则 怯 者 不 待 告 跳 而 越 之 如 康 庄 矣。 (3)本文认为人没有勇和怯之分,关键是形势驱使他罢了。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答案】 (1)C (2)顾见猛虎 /暴然向逼 /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3)示例: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说明形势对人的思想的制约作用。 人有勇敢 和怯弱之分,当遇到不正义行为时,有人挺身而出,不怕牺牲,有人选择逃避。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