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烫的手指》教学设计(含反思)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37310579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烫的手指》教学设计(含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发烫的手指》教学设计(含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发烫的手指》教学设计(含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烫的手指》教学设计(含反思)(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烫的手指教学设计(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维、馆、亢、委、婉、缝、继、凉、芬、伟”;能在老师的指导描写并记忆“馆、亢、委、凉、芬、伟”。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手指为什么会发烫”的原因。3、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取得成就。二、教学准备:相关课件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手指为什么会发烫”的原因。四、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1、小朋友们闭目欣赏一段交响音乐。2、交流: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3、引出句子:琴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委婉深沉(读词:

2、“高亢激昂”、“委婉深沉”;听音辨别“高亢激昂”、“委婉深沉”;指导读句)4、引出第一节(读词:“维也纳”、“简陋”、“旅馆”)【说明】生动形象的课文导入,可以一下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沉浸在一段优美动听的交响音乐之中,让学生在闭目欣赏之后,谈谈自己听了以后的感受,从而自然地引出“琴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委婉深沉”这句句子,然后让学生再听一次音乐,来辨别“高亢激昂”和“委婉深沉”这两种不同的旋律。通过辨音,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同时又能很轻松地指导并激发起他们读句的兴趣。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1、过渡:请小朋友听一听课文故事。

3、2、交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随机板书:疑惑、赞叹【说明】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和习惯。三、精读课文,明白道理。(一)旅客为什么而感到疑惑呢?1、小朋友轻声读读课文第二节,找找答案。2、交流并板书:渗水3、指导读句(二)旅客又为什么而“赞叹”呢?1、轻轻读读课文3、4、5小节,圈划出有关的词句。2、交流并随机出示:(1)透过门缝,他看见一位年轻的先生正在全神贯注地弹琴,身边放着一盆冷水。给“全神贯注”找个近义词朋友?(换上“聚精会神”读句)指导读句(2)他不时地把手在水里浸一下,然后甩甩双手又继续弹琴。原来,他弹得太久,十个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凉水冷却一下。师引读句子读到这里

4、你有什么感受吗?指导读句(3)“你知道吗?他就是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侍者轻轻地告诉他。“是吗?”这位旅客睁大了眼睛,心里不禁暗暗赞叹,“真努力呀,伟大的音乐家!”旅客为什么会睁大眼睛?指导读句3、师引读3、4、5节【说明】本环节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一种自由、自主、互动的学习环境中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再通过圈划词句,找到有关的内容,然后通过细细地品读句子,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四、总结课文,课后探究1、根据板书总结课文。2、简介贝多芬:谁知道他曾谱写过哪些音乐作品?3、布置探究作业:课后收集有关名人苦练的小故事。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虽然读时很投入,但却缺少情味,没有真正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我深深感到朗读中的“有感情”绝不是对文字本身的技术处理就能解决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只有文本内容联系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独有的感受,朗读才有味道。这样的朗读才是“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