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题(6.29).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37308290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模拟题(6.2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模拟题(6.2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模拟题(6.29).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模拟题(6.29).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模拟题(6.29).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模拟题(6.2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题(6.29).pdf(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XXXX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 语文(一)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王维的出现,实现了中国诗歌由质实向空灵的美丽转身。他以境为高,以逸为上, 其诗也在意境上表现出高度的成熟。意境真正意义上的诞生,是在王维所在的盛唐。罗 宗强先生在唐诗小史中反复说的“兴象玲珑” “玲珑淡泊、无迹可寻” ,就是严羽早 就说过的盛唐诗的基本特质,

2、也是对王维诗之“空灵”的界定。如果说,意境创造真是 诗歌的最高境界,那么王维的地位则是至高无上的。 王维特别擅长捕捉和摄入那些瞬间闪灭而动态不息的光影,表现其玄幻的迷离美。 王维的诗中,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烟岚都 是变动不居、空幻不实、美不胜收的。王维的最大本事,就是把大自然作为一种精妙语 言而精妙运用,以自然静美的和谐来展现形上超越,以最简约的形式来表现最华丰的诗 意内涵,诗的喻旨宏深,充满了微妙的暗示,形成具有象征意味的分合有无、瞬间永恒、 动静变常的境界。 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几乎所有的哲人都十分关注人类自我救赎的问题。王维诗中思 考与表现得最多的就是

3、关于人生的终极关怀。王维最喜欢描写自然山水的自然状态(不管 什么题材的诗中都喜欢出现景物描写),最喜欢描写落日(介于光明与黑暗之间),最喜欢 描写秋天(介于夏天的热烈与冬天的肃杀之间)。通过这些描写,他演示或验证佛义禅理, 探索宇宙人生与世态人情,表现人类所特有的超越有限而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 神渴望,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尖锐对立的紧 张状态。他诗中所讨论与反映的哲学命题包括:现象与本质,规律与超验,个别与一般, 宏观与微观,瞬间与永恒,以及有无生灭、动静变常等等。他的诗契合刹那永恒的本真 之美,而让人于其中领悟到的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天趣,而且是一种宇

4、宙、人生、生命 的哲理,是一种哲理化的禅悦的诗性情感。 王维的诗,是盛唐盛世的特殊产物,充满了静气、清气、和气与灵气,形成其特有 2 的闲适恬静、清秀空灵的美学境界。如果真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分的话,杜甫现实 主义,李白浪漫主义,而王维似乎是象征主义的。王维是以诗来做人类终极关怀之思考 的,其诗是哲学的诗,是诗的哲学。因此,读王维的诗是一种智性与审美的挑战。 (摘编自王志清为什么说“盛世读王维”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维的诗实现了由质实而空灵的美丽转身,风格空灵,意境上显出高度的成熟。 B王维特别擅长以自然静美的和谐来表现具有象征意味和玄幻的迷离美的

5、境界。 C王维的诗有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通过抽象表现佛义禅理,进行深远的哲理思考。 D王维的诗充满了静气、清气、和气、灵气,具有象征主义风格,可谓哲学的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主要从境界、意旨两方面介绍了王维诗歌的特点,高度评价了王维的地位。 B文章以“为什么说盛世读王维 ”为切入点,结合盛唐背景阐发王维诗歌的特点。 C文章重点分析了王维诗歌哲理化、禅悦的特点,是因为艺术形式高于思想内容。 D文章先交代王维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细致分析其特色,最后进行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维的诗可以说达到诗歌意境创造的最高境界

6、,他的地位可谓至高无上。 B王维的诗在意境上表现出高度的成熟,是因其擅长捕捉摄入闪灭不息的光影。 C王维的诗表现出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思考,可以说是哲学的诗、诗的哲学。 D读王维的诗是智性与审美的挑战,因其闲适恬静、清秀空灵,富于哲学思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卜 白 袁良才 申报副刊自由谈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这 样的超级大腕,一篇千字文章稿酬能开到二三十块大洋,够一家人好吃好喝一个月的。 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穿洋装,讲洋话,吃洋餐,洋气十足, 倜傥风流。 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例

7、外,不,简直就是另类。 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 着一袭青布长衫,足蹬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珐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是专司画版、校对的,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笑眯眯地说 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儿白吧。 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 3 却鞭辟入里,小巧玲珑,妙趣横生。 据说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 怪才必有怪癖。卜白不抽烟,不喝酒,不喝咖啡。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 平猴魁,他是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的。他管喝茶叫饮茶。有好事者悄悄作了统计,

8、 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暖水瓶热水,简直是牛饮了。但他却很少如厕,你说怪不怪? 据说卜白是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做画版、校对、补白的活 儿?没人去问,也没人说得清。但卜白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乐此不疲。 他动笔前总是泡一壶好茶,边饮茶边挥毫,好漂亮的蝇头小楷,茶香袅袅中,妙文 著成。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 。他听了,微微一笑。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隔三岔五看看京戏,尤其迷恋梅兰芳的戏。一 来二去,他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 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 。卜白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 急急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

9、台急得团团转,火 烧眉毛似的! 卜白闻听,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 唱,合作一曲双簧你看如何? 梅兰芳将信将疑,此时台下观众已哄叫闹将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 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白浑然一体。 事后,梅兰芳特意在华懋饭店摆盛宴答谢,卜白说,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 白亦大快事也! “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 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 儿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

10、饮了一气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 惊地说,我去吧! 为使上海城市免遭破坏,解放军方面禁止使用重型武器,伤亡甚重。 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 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 。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 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算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吧! 新中国成立后,卜白担任上海市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后来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卜白留下遗嘱:丧事一切从简,请把我葬在普通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补白。 4 他还对悲悲切切的夫人说,记住!找一个好男人,补我的白。

11、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写到的编辑和记者洋气十足、倜傥风流和卜白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形 成对比,突出了主人公与众不同的朴实与低调。 B卜白是资深编辑,国学功底比较深厚,为申报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却甘 心做补白这样的琐事,表现出其对名利的淡泊。 C卜白宁愿挨饿也要饮好茶,每天饮很多热水却很少如厕,说明他爱好的清雅及肚 量之大,也说明他从饮茶中品出了人生清淡的真味。 D本文通过写卜白的各种补白,充分表现了一种甘做配角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 度的背后,是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5小说中写到大家对卜白甘心补白的表现, “没人去问,也

12、没人说得清” ,为什么这 样写?请简要说明。(5 分) 6小说写卜白为梅兰芳配唱补白,这一情节安排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 行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忆杜润生老人 陈开国 得知杜润生老人离世,心中自然哀伤。我在杜老领导下工作,直到农研室撤销。杜 老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是我的榜样。 杜老报国之心特强,民主作风特浓,如饥似渴地吸收发达国家治国的新知识,喜欢 和有思想有理想有才华又经历过磨练的青年人打交道。他曾提醒我,写文章是创造,要 动脑筋,不要用老话、套话、空话。这些话让我终身受益。 杜老的工作方式大致是这样,从

13、春到秋,他带一批研究人员深入农村,一边了解情 5 况,一边讨论,一边形成思想。冬季回来,杜老开始召集各种专题会议,听汇报,讨论。 杜老一般下午召开中层干部和研究人员会议,用很长时间听大家讲。大家讲完了,杜老 开始讲,这一讲就是一个小时以上,班车开走了,大家习惯了,一直安静地听杜老讲, 边听边记。杜老这时思考的重心,就是下一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 杜老是战略家。凭个人的魅力,他可以调动中央农口及相关部委、各省主管农业的 负责人、知名研究人员的力量。杜老总是待人尊重、和气、谦卑,善于从任何一个和他 接触的人那里吸取养分。联产承包、双层经营,农民这么干了,效果很好,这是农民的 创造。杜老他们发现

14、了,在理论上总结得好,制定为政策,被持各种观点的人士接受, 所有的改革阻力被化解。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八十年代的一号文件有一个著名的提法, 就是“可以可以也可以” 。一般人容易看轻这句话,但经历过共和国前三十 年苦难的思想正常的人们懂得,在改革启动之时,这个公式无论放在什么场合,都是思 想解放的催化剂,是打破禁锢的重锤。中国国情复杂,政策不能整齐划一,要实事求是。 老人这一辈子做的最大的事,就是要把农民、农村的事情做好。杜老的职务几经变化, 但他为农民办事的心一直没变。他以极大的毅力最终得到了施展抱负和才华的大好时机。 杜老九十岁还在工作。他的办公室竟是五十年代的水平,桌子简陋,沙发简陋,唯 一

15、有现代气息的是桌上的电脑。全中国甚至全世界恐怕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人物,他为 中国农民争到了自己土地的使用权,使他们从饥饿半饥饿状态走出来,而他已身处暮年, 却仍在非常简陋的办公条件下,为争取中国农民的民权而忘我工作。 有一次,杜老指指脑袋,说,就是老想问题,停不下来。我曾写了这样几个字给他: “活过百岁,看世界变化。 ”他看了看,笑着收了起来。杜老真的活过了百岁,现在应该 去了一个可以放松一下的地方。 【相关链接】 杜润生,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是党内最资深的农村问题专 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享年 102 岁。(百度百科) 从年轻时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到耄耋

16、之年坚持不懈地呼吁实现农民的社会 经济政治权利, 他始终秉持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也一直尽其所能将理想付诸实践。 (朱 玲怀念杜老)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得知杜润生老人去世,心中哀伤,因为杜老曾是作者的领导,是作者做人做 事的榜样。 B杜润生乐于和年轻人打交道,曾经指导作者说写文章是创造,要动脑筋,使作者 终身受益。 C杜润生根据农民联产承包、双层经营做法制定的政策被持各种观点的人士接受, 6 化解了所有的改革阻力。 D八十年代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三个“可以”的提法,是实事求是的产物,催化了思 想的解放。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杜润生亲历了我国农村改革,决定了重大政策,他以不懈的努力,为解决改革开 放初期的农村问题作出重大贡献。 B杜润生有强烈的报国之心、浓厚的民主作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