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模拟试题(一)(6.29).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37308270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3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模拟试题(一)(6.2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模拟试题(一)(6.2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模拟试题(一)(6.29).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模拟试题(一)(6.29).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模拟试题(一)(6.29).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模拟试题(一)(6.2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模拟试题(一)(6.29).pdf(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 第 1 题: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 其性质亦发生了变化。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 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由它所引发的恶性 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转的,它不仅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存 在于生物组织中。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 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由核爆炸释放到空中的 锶90 以放射性尘埃的形式随雨水或漂浮物落到地球上,留在土壤里,进入地 上生长着的草、玉米或小麦等植物体内,最后钻进人体,停留在骨骼里直到人死 去

2、。同样,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 物体内,在一种毒害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生物体;或者随 着地下溪流神秘地流淌直至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 毒死植物, 使牲畜得病, 对那些饮用原本纯净的井水的人们造成不知不觉的危害。 正如阿尔伯特施威策所说:“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要生成现今栖居在地球上的生物需要亿万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 里,生物不断发展进化,种类越变越多,达到一种同其环境相适应、相平衡的状 态。 而环境一丝不苟地塑造和引导它所供养的生物,这环境既包含有利生物生长 的成分,又包含有害的成分。某些岩石放射

3、出危险的射线;即便在一切生物从中 取得能量的日光中,也包含有伤害力的短波射线。经过一定的时间不是过了 若干年, 而是过了千百年, 生物适应了环境, 达到了平衡。 时间是最基本的因素。 但在现代世界里人们没有时间去适应世界的急速变化。 伴随着人类急躁轻率的步伐胜过了自然界稳健的步履,事物很快发生变 化, 新情况急剧不断地产生。如今辐射已不仅仅是地球上出现生命之前便存在的 岩石隐秘射线、宇宙射线以及太阳紫外线,它更是人类拨弄原子的奇异产物。同 样, 逼迫生物与之适应的化学物质不再只是从岩石上冲刷出来由河流带入海洋的 钙、 二氧化硅、 铜以及其它矿物质, 它们还有人类聪明才智所创造的人工合成物, 在

4、实验室里配制而成,在自然界找不到与它们相似的东西。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对环境的改变令人不安 B、人类无法适应环境变化 C、人类的急躁轻率使新情况不断产生 D、人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讲解:讲解:A、B、C 分别在文章的第一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找到对应句 子。文中没有与 D 相对应的句子。 第 2 题: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 且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这句话中“这种力量”具体是指什么?( ) A人类改变大自然 B人类改造大自然 C人类善待大自 然 D人类影响大自然

5、查看答案 学 海 无 涯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讲解:讲解:文章主要讲人类行为、发明等对环境的破坏,而文中多次出现“变化”一 词,如“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文中变化即人类对自然的改 变。大自然有其自身规律,而人类的某些行为是以自身意志来改变自然,所以 A 最合适。 第 3 题: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和海 洋的污染。这种污染多是无法救治的。 B、如今地球上幅射岩石隐秘射线、宇宙射线以及太阳紫外线,逼迫生物与之适 应的化学物质有钙、二氧化硅、铜以及其它矿物质。 C、人类所导致的环境污染不仅是已经侵入

6、到生物组织之中,改变了“生物的根 本性质”,更为严重的是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 D、化学药品是导致环境污染的元凶之一,但因其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 产量,正为人们所推崇。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讲解:讲解:A 对应文中第一段第二句话,正确。B 对应“如今辐射已不仅仅是地球上 出现生命之前便存在的岩石隐秘射线、宇宙射线以及太阳紫外线,它更是人类拨 弄原子的奇异产物”及“它们还有人类聪明才智所创造的人工合成物”。C 对应 “它不仅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存在于生物组织中”,选项所叙述 顺序造成递进关系的颠倒。D 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但因其广泛应用大大提高 了农作物

7、的产量,正为人们所推崇。”在文中没有提及。 第 4 题: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髭(z) 媲美(b) 名讳(hu) 清荇(xng) B.炽热(ch) 怵目(ch) 装殓(lin) 袅娜(nu) C.果蠃(lu) 滟滪(y) 啁啾(ji) 戕害(qing) D.漫溯(shu) 嘉猷(yu) 寥阔(lio) 眩惑(xun)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讲解:讲解:本题考查字音,偏重易错字词的读音。A 选项媲美 p,B 装殓 lin,D 漫 溯 s是经常考查的词语,注意积累。 第 5 题:下边选项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 A. 穿流不息 粗犷 一如继往 B. 一诺千斤

8、再接再励 水龙头 C. 名信片 入场券 人情事故 D.追溯 金榜题名 滥竽充数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学 海 无 涯 讲解:讲解: 本题着重考查词语的理解, 每一组的每一个词语都要认真辨析、 理解记忆。 A 选项:川流不息、一如既往,B 选项:一诺千金、再接再厉,C 选项:明信片 (意思是指信的内容是公开的,没有信封的)、人情世故。 第 6 题:下列语句描写的角度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 了一些。 B.山如眉黛,小屋恰如眉梢的痣一点。 C.山上有了小屋,好像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 D.本质上,它是

9、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 由!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讲解:讲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语言理解能力。选项 BCD 均运用比喻修辞,分别把小 屋比作痣、风帆和鸟蝶等,而 A 选项中整个句子看起来像比喻句,其实从中找不 到本体、喻体,“犹如”也并非此句的比喻词。 第 7 题: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B.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C.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D.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10、】:C 答案解析 讲解:讲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ABD 均运用比喻修辞中的暗喻,C 选项是明喻。 第 8 题: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 它肯定会是一部心血凝结成的作品,字字都能滴出血和泪来。 梦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亲情也有离别;有成功,也有失落。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拟人 夸张 排比 反复 比喻 通感 B.比喻 夸张 反复 拟人 对比 比喻 C.比喻 夸张 排比 反复 通感 比喻 D.拟人 夸张 反复 拟人 对比 通感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讲解:讲解:句重点在“滴”字,“滴”体现了拟人,“血和

11、泪”体现夸张。是排 比和反复,很明显。是比喻,本体“书目”,喻体“钥匙”。嗅觉与听觉的 联合运用。 第 9 题:下列四组词含有褒义、贬义、中性不同感情色彩的是 ( ) A.废除 解除 破除 去除 B.敬佩 敬仰 敬爱 敬重 C.结果 成果 效果 后果 D. 确切 确凿 确定 确实 查看答案 学 海 无 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讲解:讲解:A 选项中褒贬不明确,基本都是中性词,B 选项中没有贬义词,C 选项中 分别是中性词、褒义词和贬义词,D 选项中没有贬义词。 第 10 题:下列词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民以无所不为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赶走了日本侵略者。

12、 B.在将要举行的决赛中,我国选手实力超群,很有希望染指金牌染指金牌。 C.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可以说是各各 有千秋有千秋。 D.他不过是个初中生,却已经在报纸上发表了不少作品,可见文学造诣造诣很深。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讲解:讲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无所不为”、“染指”是贬义词,用在 A、B 语境 明显是错误的。D 选项的“造诣”属于大词小用,形容初中生的文学水平有些夸 大了。C 选项“各有千秋”是不分伯仲的意思,各有各的特色,平分秋色。 第 11 题: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 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 望洋兴叹,因

13、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 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 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 前提, 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 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 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 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 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 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 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 是啊, “现实世界” 的大学、工场、交易

14、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 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 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 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 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 阅读吧! 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 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 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学 海 无 涯 “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句中“可教养“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15、句中“可教养 的客体”之所指,下列解说最具体准确的一项是(的客体”之所指,下列解说最具体准确的一项是( ) A.哲学概念,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B.指“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的读书人。 C.指“做前提”的“个性或人格”。 D.指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高尚人格和独特人格追求的读书人。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讲解:讲解:本题答案来源于“可教养的客体”的下一句“那就是个性或人格”,只要 从选项中找到合理解释这一句话的选项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本题遵循“答案文中 找”的首要原则。 第 12 题:下列说明“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 是既可笑

16、又不值得的”的理由,不成立的一项( ) A.人生太短暂、太宝贵。 B.“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 C.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D.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讲解:讲解:本题答案在文中第二段,ABC 选项所给出的内容均出自第二段即“为数甚 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这句 话的后面,整个第二段都是围绕这个论点在进行说明,而 D 选项却是第三段的观 点,与本题不符。 第 13 题:作者批评年轻人轻视读书之后,提出了有关读书的建议,下列选项列 出了这些建议,其中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要喜欢读书,要热爱读书。 B.读书应先读基础性的作品,要挑选适合自己的兴趣和阅读能力的作品,然后再 由浅入深,提高阅读层次。 C.绝不要读流行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