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章末质量检测第1章运动的描述(含解析)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293228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章末质量检测第1章运动的描述(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章末质量检测第1章运动的描述(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章末质量检测第1章运动的描述(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章末质量检测第1章运动的描述(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章末质量检测第1章运动的描述(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章末质量检测第1章运动的描述(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章末质量检测第1章运动的描述(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章末质量检测(一) 运动的描述(含解析)(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6福建福州模拟)如图1所示是用频闪法研究做直线运动的小球的闪光照片,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 s拍一次照,则在此拍摄的过程中,小球运动的平均速率为()图1A0.25 m/s B0.20 m/sC0.15 m/s D0.10 m/s解析由图示可知在t0.4 s内小球运动了x0.04 m。所以 m/s0.10 m/s。答案D2.如图2所示为一质点在平直轨道上运动的vt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2A01

2、 s内与23 s内质点的速度方向相反B23 s内与34 s内质点的加速度方向不同C01 s内与34 s内质点的位移不同D02 s内与04 s内质点的平均速度相同解析由图知,在03 s内质点的速度均为正值,说明在03 s内质点的速度方向不变,选项A错误;速度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23 s内和34 s内图线的斜率相同,则加速度相同,选项B错误;vt图象与横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01 s内和34 s内质点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不同,选项C正确;02 s内和04 s内质点的位移相等,运动时间不等,所以平均速度不等,选项D错误。答案C3.如图3所示为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vt图象,t0时两

3、物体相距3s0,在t1 s时两物体相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3At0时,甲物体在前,乙物体在后Bt2 s时,两物体相距最远Ct3 s时,两物体再次相遇Dt4 s时,甲物体在乙物体后2s0处解析由速度图象可知在第1 s内,甲物体的位移大于乙物体的位移,由题意知,在t1 s时两物体相遇,所以在t0时,甲物体在后,乙物体在前,A项错误;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差表示两物体间位移差,故第1 s内,两物体的位移差等于第2 s内两物体位移差的3倍,第1 s末,两物体在同一位置,故t2 s时,两物体不是相距最远,B项错误;第1 s末到第3 s末,两物体位移相等,即两物体再次相遇,C项正确;由图象可知,04

4、s内,两物体位移相等,故t4 s时,甲物体在乙物体后3s0处,D项错误。答案C4(2016湖北黄石二中、鄂南高中、鄂州高中联考)如图4所示,物体从O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经A、B、C三点,其中|AB|2 m,|BC|3 m。若物体通过AB和BC这两段位移的时间相等,则O、A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图4A. m B. m C. m D. m解析设物体通过AB、BC所用时间均为T,则B点的速度为vB,根据xaT2,得a,则vAvBaT,xOA m,选项A正确。答案A5(2016江苏常州模拟)物体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5所示,取开始时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运动

5、的vt图象是()图5解析在01 s时间内,a11 m/s2,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正向做匀加速运动,速度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1 s末速度v1a1t1 m/s,在12 s时间内,a21 m/s2,物体将仍沿正方向运动,但速度减小,2 s末速度v2v1a2t0,23 s时间内重复01 s时间内的运动情况,34 s时间内重复12 s时间内的运动情况,选项C正确。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24分。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错选或不选的得0分。)6物体甲的速度与时间图象和物体乙的位移与时间图象分别如图6所示,则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图6A甲在

6、整个t4 s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路程为6 mB甲在整个t4 s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6 mC乙在整个t4 s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路程为12 mD乙在整个t4 s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6 m解析由vt图象知,甲在t4 s时间来回运动,路程为6 m,总位移为0,A项正确,B项错误;由xt图象知乙在t4 s内一直向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路程和位移大小均为6 m,故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AD7(2016北京重点中学联考)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3 s内通过的位移是3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3 s内的平均速度是3 m/sB物体的加

7、速度是1.2 m/s2C前3 s内的位移是6 mD3 s末的速度是4 m/s解析第3 s内的位移x3atat,解得物体的加速度a m/s21.2 m/s2,第3 s末的速度v3at31.23 m/s3.6 m/s,第3 s内的平均速度是 m/s3 m/s,前3 s内的位移是xat1.232 m5.4 m,故选项A、B正确。答案AB8(2016浙江金华十校模拟)“ABS”中文译为“防抱死刹车系统”,它是一种具有防滑、防锁死等优点的汽车安全控制系统。启用ABS时,汽车能获得更强的制动性能。某汽车在启用ABS和未启用该刹车系统紧急刹车时,其车速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分别如图中的、图线所示。由图7可知()图

8、7A启用ABS后t1时刻车速比未启用该刹车系统时大B启用ABS后减速加速度比未启用该刹车系统时大C启用ABS后制动所需时间比未启用该刹车系统时短D启用ABS后制动距离比未启用该刹车系统时短解析启用ABS后t1时刻车速比未启用该刹车系统时大,选项A正确;启用ABS后减速加速度先比未启用该刹车系统时小,后比未启用该刹车系统时大,选项B错误;由题图可知,t2t3,选项C正确;根据vt图线与坐标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选项D正确。答案ACD9.如图8所示,一小球沿足够长的固定斜面以初速度v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依次通过A、B、C、D到达最高点E,已知ABBD6 m,BC1 m,小球从A到C和从C

9、到D所用时间均为2 s,设小球经过A点时的速度为vA,则()图8A小球向上运动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1 m/s2BvA4 m/sC小球在AE段的平均速度为3 m/sD小球从D到E的时间为4 s解析因小球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ACCDaT2,代入数值得加速度大小a0.5 m/s2,选项A错误;由中间时刻速度公式知vC3 m/s,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知vAaTvC,解得vA4 m/s,选项B正确;小球在AE段的平均速度为2 m/s,选项C错误;由v2aCE可得CE9 m,所以DECECD4 m,由DEat得tDE4 s,选项D正确。答案BD三、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6分。计算题解答时请写出必要的文

10、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得分。)10(15分)(1)在“探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方法中有助于减小实验误差的是_(填正确答案标号)。A选取计数点,把每打5个点的时间间隔作为一个时间单位B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些C舍去纸带上开始时密集的点,只利用点迹清晰、点间隔适当的那一部分进行测量、计算D适当增加挂在细绳下钩码的个数(2)某次实验纸带的记录如图9所示,纸带上O、A、B、C、D、E、F、G为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由图可知纸带的加速度为a_,在打D点时纸带的速度为vD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F到G的距离为xFG_。图9解析(1)选取

11、计数点可以使用于测量的相邻点的间隔增大,在用直尺测量这些点间的距离时,误差较小,因此选项A正确;在实验中,如果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过小,那么打出的点就过密,长度测量的误差较大,因此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些,而使小车加速度增大的常见方法是,适当增加挂在细绳下钩码的个数,以增大拉力,故B项错误,D项正确;为了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应舍去纸带上过于密集和点迹不清晰的点,因此C项正确。(2)由于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 s,设相邻计数点O、A、B、C、D、E、F之间的距离分别为x1、x2、x3、x4、x5、x6,小车的加速度由逐差法有:a,即a0.75 m/s

12、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D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大小:vD0.40 m/s。由于xaT20.75 cm,所以xFGxEFx5.15 cm0.75 cm5.90 cm。答案(1)ACD(2)0.75 m/s20.40 m/s5.90 cm11(15分)如图10所示,倾角为30的足够长的光滑斜面下端与一足够长的光滑水平面相接,连接处用一光滑小圆弧过渡,斜面上距水平面高度分别为h15 m和h20.2 m的两点处,各静置一小球A和B。某时刻由静止开始释放A球,经过一段时间t后,再由静止开始释放B球。g取10 m/s2。图10(1)为了保证A、B

13、两球不会在斜面上相碰,t最长不能超过多少?(2)若A球从斜面上h1高度处自由下滑的同时,B球受到恒定外力作用从斜面底端C点以加速度a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则a最大为多大时,A球能追上B球?解析(1)两球在斜面上下滑的加速度相同,设加速度为a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 ma0解得a05 m/s2设A、B两球下滑到斜面底端所用时间分别为t1和t2,则有a0t,a0t解得t12 s,t20.4 s为了保证A、B两球不会在斜面上相碰,t最长不能超过tt1t21.6 s(2)设A球在水平面上再经过t0追上B球,则a(t1t0)2a0t1t0A球要追上B球,上述方程必须有解,即(2a10)24a20解

14、得a2.5 m/s2答案(1)1.6 s(2)2.5 m/s212(16分)(2016衡阳联考)足球比赛中,经常使用“边路突破,下底传中”的战术,即攻方队员带球沿边线前进,到底线附近进行传中,某足球场长90 m、宽60 m,如图11所示。攻方前锋在中线处将足球沿边线向前踢出,足球的运动可视为在地面上做初速度为12 m/s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试求:图11(1)足球从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停下来的位移为多大;(2)足球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同时,该前锋队员在边线中点处沿边线向前追赶足球,他的启动过程可以视为从静止出发,加速度为2 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他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8 m/s。该前锋队员至少经过多长时间能追上足球;(3)该前锋队员追上足球后,又将足球以速度v沿边线向前踢出,足球的运动仍视为加速度大小为2 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与此同时,由于体力的原因,该前锋队员以6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向前追赶足球,若该前锋队员恰能在底线追上足球,则足球被踢出时的速度v应为多大?解析(1)足球的初速度为v112 m/s,加速度大小为a12 m/s2足球做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16 s足球的位移为x1t1得x136 m(2)已知该前锋队员的加速度为a22 m/s2,最大速度为v28 m/s,前锋队员做匀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