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教育本体论教案资料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292566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教育本体论教案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专题四教育本体论教案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专题四教育本体论教案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专题四教育本体论教案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专题四教育本体论教案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四教育本体论教案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教育本体论教案资料(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 教育本体论,主要内容,一、哲学本体论 二、教育本体论,俞宣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5年版。,一、哲学本体论,(一)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演进 (二)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 (三)何为本体论,(一)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演进,西方传统哲学本体论 1.希腊哲学本体论 2.中世纪神学本体论 3.近代认识论转向影响下的本体论 西方现代哲学对本体论的反抗 1.人文主义思潮 2.科学主义思潮 3.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巴门尼德,真理之路的对象存在是唯一的、永恒的、静止的、完满的,是思想的对象,哲学的对象。通过论证哲学以存在为对象,他为西方哲学奠定了基本的思维方式,即通过理性认识的方式认识万物的本质,实现了

2、西方哲学的本体论转向。 巴门尼德对哲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以两条道路或两个世界的划分确定了西方哲学关注的基本方向;将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摒弃直接宣称,重在逻辑论证,使哲学向理论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作为思想与作为存在是同一回事情的命题确定了理论思维或思辨思维的基本形式。实际上,巴门尼德追问的问题与自然哲学家追问的问题是不同的,后者追问时间上在先的最古老的开端和主宰,也是构成万物的元素;前者追问逻辑上在先的本质和存在,是一切具体事物存在的前提和根据,这也和西方语言的特点有关。,古希腊自然哲学,柏拉图,“理念”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和其哲学的代名词,出自动词“看”,本指看见的

3、东西即形状,引申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理念”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即苏格拉底所说的“是什么”,不是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作为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理念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通过分有和摹仿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如何派生事物。 柏拉图的理念至少具有四重含义:事物的共相即类概念或本质;事物存在的根据;事物摹仿的模型;事物追求的目的。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两个世界、两个领域的划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又叫第一哲学,其研究对象是存在本身,形而上学是所有科学知识的基础和根据。关键问题是怎样研究和认识存在,根据形式逻辑的原则,不能像认识具体事物

4、那样给存在下定义,不能认识存在是什么,只能认识存在是怎样存在的,即把握存在的存在方式。 存在方式有偶然的存在方式和本然的存在方式两种。本然的存在方式就是必然为存在所拥有的存在方式,称为范畴。形而上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范畴。 范畴的词源意义是关于什么的述说,亚里士多德用来表示在判断中论述主词的谓词,是对事物最普遍、最一般的说明。,亚里士多德,他提出了最基本的十种范畴,即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处、何时、所处、所有、动作和承受。对存在的研究转变为对存在的存在方式即范畴的研究,实体在范畴中居于核心地位,存在的中心意义是实体,所以关于实体的研究最重要。形而上学是一个范畴的体系,十个范畴编织起来的存在之网

5、构成了世界的逻辑结构。 关于实体,亚里士多德一直在探索。如果一个事物既是个别的同时又是可以分离的独立存在,这个事物就是实体,实体是具体个别的这一个。在描述事物存在方式的命题中,实体既不述说一个主词,也不存在于一个主词之中,而是只能充当一个主词而不能充当宾词。有时还认为形式、本质、定义,即事物的“是什么”或“是其所是”是实体。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内藏着一个巨大的矛盾,即第一实体究竟是个别的还是普遍的,第一实体究竟是事物的存在还是本质,对后世影响深远。,2、中世纪神学本体论,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基督教哲学,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用理性论证信仰,以哲学论证上帝是世界的最高原因、本质和根据。,3、近代认识论

6、转向影响下的本体论,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实体理论。笛卡尔突出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导致的二元论,有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两种实体。洛克到休谟对认识能力的限制,将实体赶出认识领域,否定超验实体,动摇传统思想的基础。 康德的先验批判对主体认识能力考察和限定,在认识领域驱逐本体问题,同时在实践领域重新确立本体论,确保人的自由和尊严。先天认识形式,道德法则,绝对命令。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实体即主体”,用“绝对精神”将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起来,以辩证法为基本方法。,笛卡尔,笛卡尔认为,“怀疑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怀疑的主体,我就是怀疑活动的主体;这样,由于想到我在怀疑,可以确定地知道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是存在的。” 因此,笛卡

7、尔得出了“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包括两个部分即“我思”和“我在”的结论。“什么是在思想的东西呢?就是在怀疑、理解、理会、肯定、否定、愿意、不愿意、想象和感觉的东西。” 故”表示的不是两个实体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我思”是实体的本质,“我在”是实体的存在。即就是说,“自我”是全部的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的实体。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断,确证了作为认识主体的真实存在,意识到主客体的分化和对立,直接影响到此后的本体论建构方式及其命运。,康 德,康德在休谟哲学的启发下,开创了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使哲学的视野由主体围绕客体

8、、客体说明主体转向客体围绕主体、主体说明客体之中,从而倡导了哲学观念的一次真正的革命,为本体论的科学重建及其现代转换奠定了理论转机和变革先导。 康德指出,一方面经验知识“永远无法满足理性,它在问题的答案上把我们越带越远,让我们永远在问题的彻底解决上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不管理性多么伟大,也离不开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之伟大,又是理性无法穷尽的,认识现实的任务,理性永远完不成。” 进而,康德认为“思维无感性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必须把感性直观和理性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普遍的、必然的认识。,康 德,因而,他提出了解决本体问题的结合感性和知性的“先天综合判断”的尝试。在他看来,与其假定认识必须符

9、合于对象,还不如说对象必须符合我们的知识结构,因为纯粹理性在认识自己的对象时,能运用自身所具有的直观形式与先天范畴去整理杂乱繁多的感性材料,从而将理性思维先天所具有的普遍性赋予现象界,主体就成为认识对象的设定者,即“人为自然立法”。 但理性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要求借助认识现象界的知性工具来超出现象界达到对本体世界即“物自体”本身的认识,但却陷入了用有限的工具去把握无限的存在物的“二律背反”的互相矛盾之中。 因此,康德给自己规定的哲学任务是“扬弃知识,为信仰留下地盘”,从而将现象界与物自体、科学与形而上学区分开来,把形而上学排除到科学之外,一方面为现代哲学拒斥传统形而上学埋下了伏笔,另一方面他的这

10、种对形而上学的追问,使他站在了传统哲学和当代哲学的交界处,表面上看来是拒斥本体论,实际上如果他的形而上学能够重新获得理性的超越纬度,也就会出现一种新的意义上的本体论。,1.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思潮开始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和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强调“人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反对把人归结为科学理性的存在,要求揭示人的生命、本能、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或超理性存在的意义,并认为只有后者才是人的本真的、始源性的存在,才应当成为哲学研究的核心”。 其代表流派有意志哲学、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 一般来说,与科学主义思潮一样,人文主义反对传统哲学的绝对主义、本质主义、理性

11、主义,但与科学思潮不同的是人文主义思潮并不回避哲学本体论的问题,而是反对那些与人无关的终极存在和解释,以变形的方式承接了人类理性对于本体论问题的意向性追求。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是研究存在的学问这是不可否认的,但问题是不研究自在之物的存在而研究人的现实存在即“此在”。 这样,人本主义就把本体论式的意向性追求投向人自身,从而去探寻人的生存活动中那些最为根本最为基础的东西:生命冲动、意志、焦虑等等。,2.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指以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义等为代表的用科学理性的观点来解释人,强调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甚至把哲学和科学相提并论,否定哲学具有超越科学的意义的思潮。 孔德认为,应该把永远

12、无法解决又无法加以证实的本体论问题逐出哲学的视野,哲学应该接近、学习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 维特根斯坦把形而上学问题的症结描述为“不知道怎么走”,把形而上学家比作误入捕蝇瓶里到处碰壁飞出去的苍蝇,并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给这些“苍蝇”指明飞出去的途径。 但是,在科学主义内部,对本体论的追求在逻辑实证主义者那里得到肯定,从而展示了本体论问题对人类的不可或缺性。蒯因提出了自己的本体论承诺,把对本体论问题的追问看作是回答认识论问题的前提,20世纪50年代,蒯因发表了论存在什么等著作和论文,专门讨论了哲学本体论的问题。他认为,“我们的整个本体论,都在有个东西、无一东西、一切东西这些量化变项所涉及的范围之内;

13、当且仅当为了使我们的一个断定是真的,我们必须把所谓被假定的东西看作是在我们的变项所涉及的东西范围之内,才能确信一个特殊的本体论的假设。” 当然,这种本体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而是“一种简单的、可以把原始经验的凌乱材料置于其中并加以整理的概念框架。在这种意义上,接受一种本体论也就如同接受一种科学的理论,而一旦我们决定了我们对科学的更为全面的概念结构,我们也就决定了我们的本体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他的“实践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和超越,在对实践的理解中找到了把握现实世界的出发点和依据。 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者

14、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割裂了人对现实世界的能动关系,而唯心主义根本就看不到实践的“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众多特征,从而歪曲了人对现实世界的能动关系,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夸大为脱离人和现实世界的抽象的精神实体。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 人们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有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整个世界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

15、的生成过程。”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体论形态的出现,从根本上将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又突出了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的本质意义,从而在哲学探寻本体论的道路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二)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强调一个世界。 (一)中国传统本体思想的基本思维方式 形而上下、本末体用、道气、理气、有无、虚实不即不离。 生成和变化:气化流行。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重视整体及整体性的想象和领悟。 (二)天人学说 孟子主张天人相通,他所说的天和人都有道德意义;老子和庄子主张道为本根,道法自然,他们所说的天和道都没有道德意义;玄学贵无;佛学尚空;理学中,周敦颐的太

16、极,张载的太虚,程朱的天理,陆王的心,王夫之的器。 (三)心性学说 孟子“尽心知性”,玄学“无心顺性”,禅宗“识心见性”,张载“心即性”,程朱“性体心用”和“心统性情”,陆王“心即理”和“性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性”。,心性学说,心性论也可称为心性之学,是关于心性的理论或学说。中国哲学虽然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但是天人之际的核心不是天,而是人。而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心性问题。所以心性问题一直是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一项基本理论。对于心性的不同理解和说明,是儒学内部派别分歧的重要表现,甚至可以说是儒学内部派别划分的主要标志。从心性论的历史演变,可以清楚地检阅儒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尽心知性,【释义】:孟子提出的修养方法和目的。 【史实】:孟子用语。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道德学说。语见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扩充;心,指所谓天赋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知性,指认识所谓天赋给人的本性,即仁义礼智“四端”。孟子认为,人们要是能扩充和尽量发挥自己的“本心”,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性四端,因为“本心”当中就包含着自己的本性,一旦“知性”,进而就可以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