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23讲生物进化理论限时训练提升考能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291418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23讲生物进化理论限时训练提升考能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23讲生物进化理论限时训练提升考能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23讲生物进化理论限时训练提升考能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23讲生物进化理论限时训练提升考能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23讲生物进化理论限时训练提升考能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23讲生物进化理论限时训练提升考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23讲生物进化理论限时训练提升考能(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进化理论限时训练提升考能(时间:20分钟)达B必练一、选择题1.(2015苏锡常镇二模)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B.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种间斗争和种间互助实现的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A错误;捕食者在捕食过程中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与物种、物种与环境之间在相互

2、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D错误。答案B2.(2015苏北四市一模)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B.两个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外来物种入侵不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生物的定向变异解析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只有当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导致生殖隔离,A错误;地理隔离是种群间的个体无法相遇而不能基因交流,生殖隔离是种群基因库之间有差异而不能基因交流,所以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基因便不能交流,B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改变现有生物的生存状况,改变生物

3、进化的方向和速度,C错误;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答案B3.(2016江苏省四校联考)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环境改变会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A正确;形成新物种的标志为是否有生殖隔离,B正确;适应环境的个体保留下来,不适应的个体则被淘汰,所以自然选择可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在环境变化之前,生物就发生了多种变异,有的适应环境,

4、有的不适应环境,D错误。答案D4.(2016山东临沂期中检测)下列有关种群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适应环境个体较多的种群进化较快B.小种群进化速度比大种群快C.种群内个体间差异越大,进化越快D.个体的死亡对小种群基因频率变化影响大解析适应环境个体数越多,其变异程度越小,基因频率改变的程度越小,故种群进化较慢。答案A5.(2015南京、盐城二模)下图是某种动物的生活区域被一条宽20米、南北向的公路和一条也是20米宽、东西向的铁路分割成大小相等的四个区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可能会降低B.地理隔离影响该物种个体间的基因交流C.该物种在四个区域内的生存斗争均可能加

5、剧D.该物种在区域进化方向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解析由于该种动物的生活区域被公路和铁路分割成四个区域,各个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会影响该物种个体间的基因交流,B正确;由于生存范围变小,该物种在四个区域内的生存斗争均可能加剧,C正确;生存斗争加剧,部分个体死亡,可能导致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降低,A正确;该物种在区域进化方向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环境不同,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答案D6.(2015江苏启东中学检测)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二倍体生物经秋水仙素处理形成的四倍体与原来二倍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C.不同物种

6、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D.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解析二倍体生物经秋水仙素处理形成的四倍体与原来二倍体之间进行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是三倍体,高度不育,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B错误、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因而所引起的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也是不定向的,D错误。答案C7.(2015南通一模)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相互影响B.突变和基因重组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进化一定导致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D.生物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解析生物

7、与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A正确;突变和墓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进化不一定会达到生殖隔离并导致新物种的形成,C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D错误。答案A8.(多选)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解析A项,生物的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劣势一方被淘汰,故也是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的过程;B项,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依据;C项,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影响与当地有竞争关系的物种,使某些种群的基因频

8、率发生改变,故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项,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答案ABC9.(多选)某种群基因库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且A和a的基因频率都是50%,一段时间后,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95%,由此判断,错误的是()A.此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B.该种群所处的环境一定发生了变化C.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物种D.a的基因频率提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解析一对等位基因频率的和为1,A正确;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生物发生进化,可能环境发生变化,B错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但是还没有出现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C错

9、误;通过自然选择,a的基因频率提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正确。答案BC二、非选择题10.(2015常州中学调研)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_。(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个物种的种群间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的生存环境_的结果。(3)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0

10、%和50%,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8%和38%,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理由是_。解析(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由于地理隔离使种群之间的个体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形成了新物种。(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同一个物种的种群间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的生存环境对种群基因库定向选择。(3)第一年该种群的D基因频率是30%1/220%4

11、0%,d基因频率是50%1/220%60%;第二年该种群的D基因频率是:18%1/244%40%,d基因频率是:38%1/244%60%,比较两年的基因频率可知,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没有进化。答案(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2)种群定向选择(或自然选择)(3)没有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冲A提升一、选择题11.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种群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T的

12、频率分别是()A.50%和50% B.50%和62.5%C.62.5%和50% D.50%和100%解析小麦种群中TT为20%,Tt为60%,tt为20%,所以T的基因频率为20%(1/2)60%50%;感染锈病后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所以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TT、Tt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3/4,T的基因频率是1/4(1/2)(3/4)62.5%。答案B12.某小岛上有两种蜥蜴,一种脚趾是分趾性状(游泳能力弱),由显性基因W控制;另一种脚趾是联趾性状(游泳能力强),由隐性基因w控制。下图显示了自然选择导致蜥蜴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

13、种的产生B.w基因频率的增加,可能是小岛的环境发生改变的结果C.W的基因频率下降到10%时,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D.蜥蜴中所有W基因与w基因共同构成了蜥蜴的基因库解析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进化,A错误;环境发生改变,对表现型的选择不同,则基因频率发生改变,w基因频率增加,可能是该基因控制的相关性状更适应环境的结果,B正确;种群的基因库相差较大时才可能导致生殖隔离,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基因库,D错误。答案B13.(2015苏锡常镇一模)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

14、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决定表现型的基因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B.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代代相传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保存对环境更适应的性状D.雌孔雀对配偶的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解析决定表现型的基因可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A正确;种群在繁衍过程中,新的个体替代老的个体,基因代代相传,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非性状的保存,C错误;雌孔雀选择尾屏大的雄孔雀,影响种群基因频率,D正确。答案C14.(多选)如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内物种甲中的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

15、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甲、丙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C.乙、丙两个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因为它们的基因库差异很大D.若种群丙中BB个体占81%,Bb个体占18%,bb个体占1%,则B基因的频率为90%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A错误;甲、丙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B错误;乙、丙为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这两个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因为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C正确;种群丙中B基因的频率81%18%/290%,D正确。答案CD二、非选择题15.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