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分层提能限时练3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291058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分层提能限时练3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分层提能限时练3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分层提能限时练3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分层提能限时练3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分层提能限时练3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分层提能限时练3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分层提能限时练3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层提能限时练(三十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限时:45分钟)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增多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C甲、乙种间关系的调节还需要信息传递的作用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答案】A2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性呈相反关系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的关系【答案】B3下图是某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

2、系统可为航天员提供氧气B飞船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C分解罐可以向藻类植物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D太阳能经过藻类的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答案】B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B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种群与种群之间传递C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利用人工合成性引诱剂诱捕害虫也属于信息传递【答案】B5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的是 ()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B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C施放过量的性引诱

3、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D农场中生物间的化学信息传递沿食物链逐级进行【解析】A、B选项的描述为物理信息,C选项的描述为化学信息。食物信息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化学信息也可以在同种生物之间传递。【答案】D6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特点是()A调节能力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弱B分解力弱,生产力强C抵抗力稳定性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弱D能量流动速度快,物质循环速度慢【解析】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组成成分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弱;热带雨林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均较

4、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多,故生产力强,分解力也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紧密联系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速度都较快。【答案】C7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解析】一个过程的结果反过来作用于这个过程,称反馈调节;如果是使这个过程加强,就叫正反馈调节,如果是使这个过程减弱,就叫负反馈调节。池塘早期,藻类的增

5、多(过程),导致水蚤增多(结果),结果藻类减少(减弱),故属于负反馈调节;池塘后期,水体污染(过程),导致大量水蚤死亡(结果),从而使水体进一步污染(加强),故属于正反馈调节。【答案】B8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解析】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答案】C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生物群落中能量的循环B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可发生各种信息交流,比如行

6、为信息C在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数量增加可导致第一营养级数量也增加D恢复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其营养结构一定很复杂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A错误;行为信息只能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B错误;冻原地带营养结构比较简单,但一旦遭到破坏,也很难恢复,D错误。【答案】C102010年11月在坎昆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确立各国“X气体”减排目标。如果坎昆会议制定的所有目标均顺利完成,全球“X气体”排放量可能下降60%,平均气温也将下降2摄氏度,请据此资料回答: 图1 图2(1)资料中所说的“X气体”主要是指_,各国气体排放均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_的特点。

7、(2)上图1为生态系统中该气体的生成和构成该气体的某种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_;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则乙是_,过程表示_作用;若过程和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越高。(3)假设过程、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食物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8 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 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 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_kJ;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的特点。 【解析】(1)全球“X气体”排放量可能下降60%,平均气温也将下降2摄氏度,因为CO2是温室气体,所以资料中所说的“X气体”主要是指CO2,生态系

8、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2)图1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初级消费者,丁是次级消费者,所以过程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若过程和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3)假设过程、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食物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8 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 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 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5.81081.51081.3108)10%3.0107 kJ;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答案】(1)CO2全球性(2)生物

9、群落生产者分解者的分解抵抗力(3)3.0107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1下图为某同学根据相关知识点构建的知识模型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A为裸岩阶段,C为森林阶段,这属于群落的_演替。在此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会_(填“增加”或“减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_(填“增强”或“减弱”)。(2)若B表示食草动物,则A属于_营养级。若C增加1 kg,则至少需要消耗A_kg。(3)若B表示生物群落,A、C表示大气中的CO2库,则完成BC过程的生理作用是_。(4)若A表示日照,B表示盛开的梨花,C表示被花香吸引的昆虫,则在AB、BC之间传递的信息种类依次是_、_。【解析】(1)若A为裸岩阶段,C为森林

10、阶段,发生于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在此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会增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增强。(2)若B表示食草动物,则A属于第一营养级。若C增加1 kg,则至少需要消耗A为1 kg20%20%25 kg。(3)若B表示生物群落,A、C表示大气中的CO2库,则完成BC过程的生理作用是呼吸作用。(4)若A表示日照,B表示盛开的梨花,C表示被花香吸引的昆虫,则在AB之间传递的信息种类是物理信息,在BC之间传递的信息种类是化学信息。【答案】(1)初生增加增强(2)第一25(3)呼吸作用(4)物理信息化学信息12图为现代版“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

11、桑”不能代表能量流动B模式图中不应有“池塘”的箭头C鱼是二级消费者D该生态农业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解析】“桑”代表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A错误;该池塘水体中还有其他的生产者,模式图中应有“池塘”的箭头,B错误;图中显示鱼以蚕粪为食,是初级消费者,C错误;该生态农业促进了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答案】D13图中所示为一个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对图中箭头含义的描述,所属箭头号码正确的是()生物群落中能量的散失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回归无机环境无机环境的能量进入生物群落能量在生物体之间传递转化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碳元素从有机物变二氧化碳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A(2)

12、(3);(3) B(1);(2)C(2)(3);(2)(3)D(4)(5);(1)【解析】图中(1)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输入生物群落。(2)和(3)表示承载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在群落中的流动,但(3)过程不属于食物链上的能量流动。(4)(5)表示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从而回归无机环境,同时伴随热能的散失过程。【答案】D14如图表示某相对稳定的海域三个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三种生物处于生态系统第一、第二、第三营养级B碳在三种生物之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C鱼鹰鹗等的捕食离不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机制有利于维持三种生物数量的相

13、对稳定【解析】食物链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图中全部是动物,动物不可能是第一营养级,A错误。【答案】A15探究:在一个人工建造的封闭生态系统生态缸中,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条件有哪些?(1)探究问题:在一个人工建造的封闭生态系统生态缸中,哪些因素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提出假设:光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你所需的器材是_。(4)实验过程将相同种类和数量的生物,放在两个同样的容器中培养。该实验的变量是_,即除了这一个生态因素不同外,其他生态因素都相同。连续进行实验一段时间,每天定时观察并记录该生态系统的情况。(5)结果和讨论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生态因素中的_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因素中还有_等因素也都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果该生态缸中没有消费者或分解者,该小型生态系统能保持稳态吗?_。【解析】在一个封闭的人工生态系统中,光照、空气、温度、水质,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还有我们看不见的分解者等都是保持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条件。其中,光照又是保持其稳定性的重要条件。在探究光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时,光照应作为自变量,在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的控制。【答案】(3)透明的罐头瓶或可乐等饮料的塑料瓶,水草若干,小鱼23条,小田螺23个,河水(或放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