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场地设计课件12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286680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1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交大场地设计课件12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西南交大场地设计课件12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西南交大场地设计课件12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西南交大场地设计课件12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西南交大场地设计课件12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南交大场地设计课件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交大场地设计课件12(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场地设计(十二),上 讲 回 顾,居住建筑的群体组合 住宅群体组合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1)行列式,(2)周边式,(3)点群式,(4)混合式。 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 。 (1)对称式、(2)自由式、(3)庭院式、(4)综合式,问 题 ?,外部空间的认识 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 外部空间的组织,外部空间的认识,D.富勒(D.Frey)比较艺术学 路线(Path) 目标(Goal) “所谓目标,在路线集中点这一意义上,或者说在赋予路线方向或路线目标的意义上,已经把路线包含在它的本身之中。也就是向着目标出发或围绕着它的一定的运动。所有的建筑物都是构筑而成的线路,也就是说,通过入口进到里面,是由于构

2、筑的形成而完成的,随着水平和纵深的活动,统一的空间呈现出秩序,于是这里就可以体验到一定的空间。然而,从建筑物与周围的关系来看,则同时又是目标,我们或是向着它走去,或是从它那里离开” 存在.空间.建筑 诺伯格.舒尔兹,凯文林奇(Kevin Lynch) 城市意象 The lmage of The City 道路(path) 边界(edge) 区域(district) 节点(node) 标志物(landmark),1道路(path ) 道路是移动的通道,如街道、铁路、快速通道与步行道。对多数人来说,路是形成意象之最重要的要素,人们都是在路上移动的过程中观察城市的,他们都是把其它要素围绕其经常经过的

3、道路结构到一起来的。陌生人到一座城市首先是认路,通过在路上的感受形成对这座城市的意象。 2边界(edge) 边界也是线型要素,属城市、地区或邻里之分界线,一些自然因素如山、河、湖、海、沙漠、森林、沼泽、半岛等均能形成城市的边界线。一些人为因素如城墙、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等,也能成为城市或地区的边界。,3区域(district) 区域是城市中的一些地域,地城内的环境有某种共同的性格可被识别 4、节点(node) 节点是在城市中观察者能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区域的焦点与象征是人能够进人、并被吸引到这里来参与活动的地点。 5、标志物(landmark) 标志是“物”而非空间,与“节点”不

4、同,人不能进入其内部。它们是城市空间中的外部参考点。,环境行为学概论 李道增,外部空间的处理,场地中的建筑物与其外部空间呈现一种相互依存、虚实互补的关系。场地的外部空间主要是借建筑形体形成的,建筑布局的过程也就是开始塑造外部空间的过程。 要想获得满意的外部空间设计,需从建筑形体组合入手,这是在场地总体布局阶段,建筑空间组织过程中,考虑外部空间处理的出发点。,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格式塔,德文“Gestalt”的音译 Gestalt意为“形式”或“形状” 格式塔心理学,亦称完形心理学,其创始人是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他们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一些法则,对图形的组合原则有套心理规律。格式

5、塔心理学的贡献偏重于知觉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包括: (1)图形与背景。 (2)接近性和连续性。 (3)完整和闭合倾向。 (4)相似性。 (5)转换律。 (6)共同方向运动。,“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或再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座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一)建筑对外部空间的限定 建筑的不同布局形态,会对空间产生强弱不同的限定度,从而使空间具有封闭性或开敞性的不同倾向。 例如,场地中建筑布置的两种典型形式以建筑为核心、空间包围建筑及以空间为核心、建筑包围空间使场地外部空间产生外向、发散的开敞性和内

6、向、收敛的封闭性两种对比鲜明的特征。,空间的开敞与封闭,受制于人的视觉及心理感受的特点。在很多情况下,为了避免外部空间成为无方向性发散状态的消极空间,需考虑其适当的封闭性。因为空间的封闭性对空间的使用极为重要,它可以使空间具有较好的内聚性和私密性,形成领域感和安全感,成为促进人们交往的积极空间。而封闭性弱的空间,则表现出更多的扩张性和外部性,具有较强的流动感和开放性。 建筑对于外部空间的限定作用,主要是由各体部垂直界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和高度等因素决定的,并对空间氛围的形成有不同影响。建筑布局时,在形体基本确定后,可通过分析其所限定的外部空间是否与设计意图相符,而对平面布置进行修改调整;也可在

7、平面布置过程中,根据所需获得的空间效果而确定建筑的基本形体关系。,1限定方式,围合空间的垂直面的严密或稀疏,也影响着空间封闭性的强弱。 “角”“角”对空间具有较强的限定作用,四个相对的阴角空间可大大加强空间的封闭感。,2、空间的尺度 垂直界面在处理外部空间时,要考虑建筑的高度(H)与所围合空间的间距(D)之间的比例关系。 在场地设计中: D/H=1,2,3为最广泛应用的数值。 D/H在1与2之间时空间平衡,是最紧凑的尺寸; D/H=2时,中心垂直视角45度,可观察到界面全貌,视线仍集中于界面细部,具有较好的封闭感; D/H=4时,中心垂直视角27度,是观察完整界面的最佳位置,为空间形成封闭感的

8、上限。故欲在庭院或广场空间中形成围合感,其空间D/H不宜大于4; D/H4时,两界面相互间的影响已经薄弱了,适宜在二者之间加上走廊那样的连接体。,当两个人非常接近时,人的脸部高度(H=24- 30厘米)与脸和脸之间的距离(D)之间达到D/H1为普通关系,D/H= 2, 3.亦即60厘米-90厘米时,是只能意识到脸部的恰当距离。当D/H=于4,亦即相距1.2米时,只作为脸的距离是过远了,但勿宁说成了对面相坐时的距离。这里,假设坐高(H)约为1.2米,则再次产生了D /H =1的均衡关系。 在室外对面站立时,为了简化,假定身高(H “ )为1.8米,则间距1.8米时D ” /H“1,D”=3.6米

9、时D “ /H ” =2,而当D “ = 7.2米,D ” /H“ = 4时,距离就已经过远,不再是仅两个人面对面的距离了。,可见,空间的封闭程度不单取决于围合的形式,同时还取决于围合高度与间距之间的比例关系。 相距越近、高度越大的建筑所围合的空间封闭性越强,反之越弱。例如,在以合院模式设计现代多层建筑时,尤其要推敲围合庭院的尺度与建筑高度之间的关系,避免因空间狭小而形成“井底之蛙”的闭塞感,或因尺度过大而达不到预期的亲切感。,(二)外部空间的视觉分析 建筑对外部空间的围合,使之在空间三个向度上具有不同尺度和比例关系,直接影响着人对空间的感知。视觉是人对外部环境感知的重要方式,可以从视觉角度对

10、空间构图进行分析,来研究场地中建筑物的距离、高度、体量及道路、广场、庭院的适宜比例关系。 1、视距 2、视野,1.视距 视觉感受的程度直接受到距离的限制,并且在公共活动、社会交往中,人们倾向于根据亲密程度、行为活动性质等,相互之间保持不同距离。 运用视觉的距离特性: 1、可以合理安排外部空间中人的活动,并划分相应空间。 2、可以合理安排外部空间中人的活动,并划分相应空间, 3、可将空间中的视觉对象组织为近景、中景、远景等多个空间层次,加强空间景深感,并突出空间的景观主题。,例如:设置广场空间的景区时: 6m左右可看清花瓣,2025m可看清人的面部表情,这一范围通常组织为近景,作为框景、导景,增

11、加广场景深层次; 中景约为70100m,可看清人体活动,一般为主景,要求能看清建筑全貌; 远景为150200m,可看清建筑群体与大轮廓,作为背景起到衬托作用。 作为人们休闲、交往活动的文化性广场,尺度是由其共享功能、视觉要求和心理因素综合考虑的,其长、宽一般应控制在2030m左右较为适合。 在居住建筑或一般公共建筑场地中,尤其应注意其中的广场尺度有别于城市广场,大而空的广场往往难以形成一个可感知的有形空间,也难以取得适于休息、交往活动的亲切感。,2.视野 在场地总体布局时,对于主要建筑物的尺度和位置的确定,应充分考虑人眼观看景物时具有一定舒适感的角度范围,以满足人们观赏活动的视觉要求,增强建筑

12、艺术的空间效果。 人眼的视野体呈锥状,水平方向宽些,垂直方向较窄。人能较好地观赏景物的最佳水平视野范围是在60度以内,观赏建筑的最短距离应等于建筑物的宽度,即相应的最佳视区是54度左右,大于54度便进入细审视区。有的建筑物因面宽太大、视距太短,而找不到小于54度的中景视点,因此在正面没有地方能观赏到完美的整体视觉形象。,“穹顶直径41.9m,很接近万神庙的。内部顶点高123.4m,几乎是万神庙的3倍。希腊十字的两臂,内部宽27.5m,高46.2m,同马克辛提乌斯巴西利卡相仿,而通长14多米,则远远超出。穹顶外部采光塔上十字架尖端高达137. 8m,是罗马全城的最高点。要创造一个比古罗马任何建筑

13、物都更宏大献建筑物的愿望实现了” ”17世纪初年,在极其反动的耶稣会的压力之下,教皇命令建筑师玛丹纳拆去已经动工的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的正立面,在原来的集中式希腊十字之前又加了一段3跨的巴西利卡式的大厅。于是,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的完整性都受到严重的破坏。在教堂前面,一个相当长的距离内,都不能完整地看到弯顶,穹顶的统率作用没有了。新的立面用的是壁柱,构图比较杂乱。立面总高51. 0m,壁柱高27. 6m,由于尺度过大,没有充分发挥巨大高度的艺术效果。 圣彼得大教堂的遭到损害,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结束。”,实验证明: 当处于45度仰角时是观赏任何建筑物细部的最佳位置,相

14、当于视点距建筑物距离与建筑物高度相等; 处于27度仰角时,视点距建筑物有其高度的2倍距离,这时,既能观察对象的整体,又能感觉到它的细部效果; 当处于18度仰角时,视距大体相当于建筑物高度的3倍距离,这时虽然细部不太清楚,但却能充分感觉到以周围建筑为背景的十分清晰的主体对象; 当5倍于建筑高度的距离时,其视角为11度20分,适于远观城市空间群体建筑的天际线轮廓。,这些垂直视角虽然不一定那么绝对化,但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不同视角和视距分别构成近景、中远景和远景的形象。其中远景视角条件下是感受对象形象效果的最低限度。在建筑高度确定的情况下,可推算出观赏的合适距离。反之,当视距已定,也可推算出建筑

15、物的适宜高度。 如,从大门入口处到建筑物的距离为30m,建筑高度10m左右对于视觉感受最为有利。,(三)外部空间的组织 1.空间的引导与暗示 2.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3空间的序列组织,1.空间的引导与暗示 在外部空间组织中,一开始就给人看到全貌,给人以强烈印象和标志,这是一种方法;而有节制地不使人看到全貌,一面使人有种种期待,一面采取逐渐展示空间的布置,这也是一种方法。 由于功能、地形或其他条件的限制,可能会使某些比较重要的活动空间所处的地位不够明显、突出,以致不易被人发现;或是出于设计意图,为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而采取含蓄的手法,有意把某些“趣味中心”置于比较隐蔽的地方。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空

16、间处理,对人的视线、行为加以引导或暗示,使人可以沿着一定方向或路径而达到预期的目标。,2.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空间的渗透是指两个或多个空间采取一定的处理手法模糊其局部的空间分隔界定,以期相邻空间产生视觉上的联系,形成空间层次。通过对外部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处理,可以使若干空间互相渗透,从而形成变化丰富的空间层次。 建筑、道路、绿化和小品等形体或界面在空间中延续、交错,可形成空间的直接渗透。 “借景”手法加强空间渗透、丰富空间层次和扩大空间外延的好方法。这是一种视觉上的渗透,即以通透的视觉为媒介,形成邻近空间景观对本处空间的渗透。,在建筑空间组织中,往往可以利用建筑体形的交错、转折或借透空的建筑形式(如底层架空、过街楼等),既分割、限定各特定空间,又使相邻空间的景象互相因借、彼此渗透,形成空间的连续与层次,含蓄而富有意境。 在多个复合空间组织中,可以根据用途和功能来确定空间的领域,从而建立空间的顺序性和层次性。 例如: 外部的半外部的(或半内部的)内部的; 公共的半公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