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274576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学习(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本章寄语,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育不仅要培养“有才”之人,也要培养“有德”之人,还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这里所谓的“德”,指的是个体的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章内容,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概述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理论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一、态度概述,态度(attitude)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人们经常提起的名词。 态度的对象包括对人的态度、对物的态度、对事的态度、对社会和集体的态度、对

2、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对金钱和物质的态度等等 但心理学家对其尚无一致的看法。,态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是一种行为的倾向性或反应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它可以直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态度与实际行为不一定一致。 (2)态度与能力不同,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人们是否愿意完成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3)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态度不是天生的,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也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改变。,态度的结构,态度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

3、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1.认知成分 认知成分包括对对象的了解、认识和评价 了解、认识是获取对象的信息, 评价是对对象进行价值判断,即判断对象的性质、意义、重要性等,如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等等,评价是态度形成的重要一步 很多情况下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信息有不同的态度,其关键就在于各人的评价不同,评价所依据的是个人需要与价值观 对象能否满足人的需要决定了人对对象的评价。不同的对象满足不同的需要,同样的对象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价值,因此得到的评价也不同 同样的对象在同一个人的不同时间里

4、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同一个人对它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这说明随着需要的变化态度也会有所变化,2.情感成分 情感是人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能使人聚集起某种力量准备采取行动。情感越强,人行动的力量就越强,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情感体验按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分为两种: 一种是积极的体验,即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感,如高兴、幸福、兴奋、喜悦、欢乐、欣喜、愉悦、骄傲、自豪、荣耀、满足等 另一种是消极的体验,即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感,如沮丧、悲哀、悲伤、悲悯、苦恼、痛苦、失落、失望、落寞、孤独、仇恨、嫉妒、生气、恼怒、愤怒等,3.行为成分 在情感的推动下,人就会产生行动的动力以及要采取的行动,即想怎么做。

5、但一个人想怎么做与实际上怎么做往往不是一回事。因此这里的行为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并不是实际的行为,认知成分(认识 -评价) 肯定性 否定性 情感成分 积极 消极 行为倾向 趋近、接受 逃避、拒绝 实际行为,改变态度,就改变你的一生,二、品德概述,(一)品德的含义 品德(moral trait)通常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品德是个体现象,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其实也是态度,只不过是人在一定的 道德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品德的形成是把主体外在的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为其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通过个体道德价值取向,稳定

6、调节其外显的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其发展有赖于个体的存亡。 品德是认识和行为的统一。 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品德和道德,1.区别 道德是社会现象,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不以个别人的存亡或个别人是否具有某种品德为转移,它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品德是个体现象或心理现象,品德的发生和发展依赖于个体的存在,它一方面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还受到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品德和道德,2.联系: 品德是一具人对社会道德的反映,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一个人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的舆论和风气的熏陶下和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离

7、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而许多个人的品德也构成社会道德风貌。所以说人们何以会有这样那样的品德内容时,应当到社会寻找原因。,道德情境指能够用社会道德准则衡量和评价的人的行为的情境。当一个人置身于某个环境或场合,这种环境或场合发生了道德问题,这就是道德情境,问题情境,公交车到站了,上来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奶奶。小芳正在车上坐着,但她没有让座。请问她的行为道德吗?为什么? 如老年人上公交车 如半夜三更吹小号,不是所有的情境都与道德有关,与道德有关的情境才能衡量人的品德,但偶尔一次在道德情境中的表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品德。看一个人的品德主要看他在道德情境中的一贯的表现,(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包

8、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基本心理成分 。 道德认知,是指对于行动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知。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知而产生、对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是道德动机的具体表现与外部标志。它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1.知 即道德认识或道德观念,也就是人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如在某种场合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人应该怎样对待朋友、对待父母、对待工作等 道德认识的范畴非常广泛,既有层次之分,如有很笼统的道德认识问题,也有很具体的道德认识问题。又有侧面之分,如工作中的道德、家庭中的道德、公共场合中的道德等等。凡是与道德有关的问题都有道德认识的问题,道

9、德认识一般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但也表现出有很矛盾、有差异性的地方,如不同年龄人之间道德认识就有差异,不同文化传统的地区之间道德认识也有差异。同时人经常会处在道德的两难困境中 道德认识一般以道德概念、道德判断、道德推理、道德评价的形式出现,2.情 即道德情感或道德体验,也就是在道德情境中对所观察到、经历到的事情或行为产生的情感。“人非草木,熟能无情?” 道德情感的产生决定于两个条件: 道德情境中所发生的事件 人的道德标准,不同的事件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如看到别人受苦受难而产生同情心,帮助了别人可能产生欣慰感、自豪感,看到以强凌弱产生痛恨、愤怒的情感,等 同样的事件不同的道德标准下可能产生不同的情

10、感,如看到乞丐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有的人怜悯,有的人憎恶,有的人惧怕。看到有人落水,有的人焦急,有的人紧张,有的无动于衷 之所以有不同的感受是因为不同人的道德标准不同,有的人认为的和别人所认为的不同 道德情感具有两极性,如爱与恨,崇敬与鄙视,感恩与记仇,等,3.意 即道德意志,即人按照社会的道德标准行动的毅力 这种毅力表现在: 坚持,即坚持按照社会的道德标准去做,哪怕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 克制,即控制住不道德的欲望,4.行 即道德行为,即人在道德情感和意志的推动下产生的行为。道德行为不仅要看行为的动机,而且要看行为的方式。好心办坏事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作为道德品质的几个基本组成成分是缺一不

11、可的,在培养道德品质中都要兼顾到。对其中任何一项的过分重视和对其他成分的忽视,都不能培养出完善的道德品质,比如唯智论者(认知派)过分强调道德认知部分;行为派(习惯论)者只强调行为习惯的训练。这些在实际工作中都是有害的。,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态度与品德都是从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 态度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从结构上看它们是同构的:它们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从功能上看也有相同之处:都是要产生相应的行为,这些行为都具有倾向性,但态度与品德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 首先,

12、态度具有普遍性,人对自己所接触到事物只要有一定的认识就都会有一定的态度,而品德仅指与道德有关的行为 其次,态度是不稳定的。态度随人的需要而变化,昨天态度比较好,今天态度不一定好。而品德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一个人经常地一贯地表现出的行为才能作为品德的标志 第三,态度具有层次性。从对某个具体事物的态度到对工作、对学习的态度、到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越往上态度越抽象,越具有概括性和人生哲理性,越成为指导人的许多行为的心理品质。在比较概括的态度中与道德有关的才是品德,态度与品德的关系,联系:都是一种内部的状态或倾向,构成成分相同。 区别: (1)涉及的范围不同 态度的范围大,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

13、才称品德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价值内化到高级水平的态度,成为个人性格一部分的稳定态度才称为品德。,两者的区别在于: (一)涉及范围不同 态度涉及的范围包括对社会、集体以及他人的态度,对劳动、生活、学习的态度,对外物、对自己的态度等,有的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的不涉及。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内容,态度才能称为品德。,(二)价值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D.B.Krathwohl)和布鲁姆(B.S.Bloom)等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可以从轻微持有和不稳定到受到高度评价且稳定之间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价值内化的5种水平,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由低到高共分为

14、五级 : 1、接受(注意)如教师向学生宣传考试不作弊,学生愿意听。 2、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处于这一水平的学生,不仅注意某种现象,而且以某种方式对它作出反应(如自愿读规定范围外的材料),以及反应的满足(如以愉快的心情阅读),与“兴趣”类似,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如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不作弊的宣誓活动,3、价值化。如学生考试时做到了不作弊对自己感到满意产生愉快感,与诚信等价值标准联系起来。 4、组织。如学生可能会产生价值标准的冲突,如人家不守信却得到了高分,获得了利益,自己这样做值不值,克服矛盾冲突形成自己的信念,不能因为暂时的得失而失去做人的原则。 5、性格化。其行为是普遍的、一致的和

15、可以预期的,发展了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情感领域学习各水平之间的关系 注意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和先导,没有注意情感就无法产生; 反应表现出人对事物或他人的积极的相互作用的倾向; 价值化表明人将事物集中与自己的生活的中心,赋予其生活价值,表现出兴趣; 组织表明人将根据价值将各种活动集合起来,形成一个有连带关系的活动群; 价值的性格化说明由某一活动而形成的行为特征成为人的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其它活动使其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判断:能不能视为品德的表现?,1 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粗心大意。 2 年幼儿童讲假话或经常损坏别人的物品。 3 在下面的行为中哪些属于道德问题、哪些不属于道德问题?为什

16、么? A.挑食 B.晚睡晚起 C.小偷小摸 D.穿着不讲究 E.爱占小便宜 F.不爱说话 G.挤公交车 H.随地吐痰 I.在居民小区大声喧哗 J.写字潦草,1 学习态度不认真,不能说品德不良。 2 由于年幼儿童的价值标准没有内化或完全缺乏价值标准,不能视为品德的表现。 3.属于道德问题的是C、E、H、I。道德是指人们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准则,手表定理,当一个人有1只手表时,他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2只手表,却无法确定时间。因为2只表并不能告诉他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手表定理”。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我们的标准。 尼采说过:“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要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 手表定理的另一层含义是指,每个人都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入混乱。,态度和品德的关系,态度,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