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274556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五讲-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第十五讲-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十五讲-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第十五讲-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第十五讲-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五讲-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五讲-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十五讲 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2,第二节 新史学的建立,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一)思想背景:李大钊介绍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二)郭沫若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三)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与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的贡献,3,1919-1949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可分为三个阶段: 1919-1927年 为理论准备阶段:李大钊做出重要贡献,他阐释和宣扬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写成史学要论一书; 1927-1937年 为形成阶段:郭沫若、吕振羽做出重要贡献,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它标志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开始形成; 1937-1949年 为建设阶段:马克思主义史学

2、有较大发展。,4,(一)思想背景:李大钊介绍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1、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阐释 2、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5,1、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阐释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6岁,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24岁,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学习马克思主义。 1916年回国,先后任新青年、少年中国、每周评论、晨钟报等进步刊物的编辑或主任编辑;1918年,受聘为北大图书馆主任;1920年,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任北大教授,在史学、经济、法律等系及其他学校授课;他参与了筹建中国共产党和领导北

3、京地区党组织的活动;1927年被捕遇害。,6,1920年以后,发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史观、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今与古、史学与哲学、研究历史的任务等论文和其重要史学著作史学要论;,7,史学要论分6个问题: (1)什么是历史; (2)什么是历史学; (3)历史学的系统; (4)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 (5)史学与其相关学问的关系; (6)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8,李大钊史学著作的主要内容: 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两个要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 阐释了历史、历史学和历料及三者间的关系,历史理论与记述历史的关系,历史理论

4、与历史哲学、历史研究法的区别和关系; 指出了唯物史观对于史学和人生的重要意义。,9,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第一个奠基人;所著史学要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并将其与一些具体史学工作相结合的著作,是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辟道路的著作。,10,2、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思想理论界主要围绕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问题展开的学术争论。论战的焦点是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此后又论及中国社会史问题和中国农村性质问题。这场争论进行了3次,历史上简称“三次论战”。,11,第一阶段:从党内到党外,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 1927年大

5、革命失败后,人们对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其前途感到困惑, 对于确定中国革命性质的主要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即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出现了分歧。 陈独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经过 19251927年的大革命,封建势力已“受了最后打击”,“变成残余势力之残余”,进而认为中国社会已经是资本主义占优势,无产阶级只有等待资本主义 发展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再去进行所谓社会主义革命,当前只能进行以“国民议会”为中心的合法运动。赞同陈独秀观点的一派人被称为“托陈取消派”或曰“托 派”。 李立三: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全面批判“托陈取消派”的观点,论证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及对中国 革

6、命的政治路线,。,12,从党内论争到社会论争 陶希圣的“新生命派”(因 新生命杂志而得名):“中国封建制度崩坏 论”:把秦汉至清朝称之为“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帝国主义压迫之下的商业资本主义社会” 汪精卫的“国民党改组派”:否认中国有封建阶级和封建制 度; 胡适“资产阶级改良派”:认为中国的问题全在于“五鬼(即贫穷、疾病、愚昧、贪污和扰乱) 闹中华”。 “动力派”(因动力杂志得名):继续宣传托派观点,提 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代替封建经济而支配中国经济生活的地步”,“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展到资本主义国家了”。 尽管派别不同,但他们都认为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1

7、3,“新思潮派” (因新思潮杂志得名): 着重从帝国主义和中国经济的关系、民族资本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农村土地关系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的 性质,认为封建的半封建的经济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支配的地位,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4,第二阶段:从现实到历史,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史问题的论战 主要围绕 3个问题: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即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过这一生产方式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有没有经过奴隶社会; 关于“商业资本主义社会”,即现阶 段中国社会的性质及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实践问题。,15,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将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和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第一次把鸦片战 争前的中国历史依

8、次叙述为原始社会(“大抵在西周以前即是所谓亚细亚的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西周是与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时代相当”)、封建 社会(东周以后,特别是秦以后,才真正进入封建时代)等几种社会形态有规律更替的历史。 认为中国历史已经历了殷周之际的奴隶制革命、周秦之际的封建制革 命、清末的资本制革命。从中国历史的角度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也适用于中国的国情,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的必 然性和必要性。 陶希圣等也提出了不同的历史见解: 在原始社会之后,中国未曾经过奴隶制,就直接进入了封建社会;而秦以后至清的2000多年又是一个特殊的“商业资本主义”;或认为鸦片战争以

9、后的中国跨入了资本主义,不承认中国存在过奴隶社会,否认马克思主义适用于中国。,16,第三阶段:从理论到实践,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19341937年,论战主要围绕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问题展开。前两次论战偏重于理论上和历史上的论证,往往缺乏完备的实际材料。 30年代中期,中国农村经济正陷于崩溃的境地,农村资 金大量流向城市,而集中在城市的资金又找不到出路,于是提出了各种挽救农村破产的方案,诸如复兴农村、救济农村、乡村建设等。这些方案的设计者并未直接涉 及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问题,也没有直接参与论战。但鉴于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有关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问题逐渐成为争论的焦点。,17,中国经

10、济杂志的王宜昌、张志澄、王景波认为,在中国农村经济中,资本主义经济占有优势地位,农村的基本问题不是土地问题,而是资本和生产技术问题。 中国农村杂志立即载文予以反驳。钱俊瑞、薛暮桥、孙冶方、何干之等人纷纷撰文,认为在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问题上,只强调生产力而忽视生产关系的变革的观点是不对的。指出农村问题的中心不是生产技术或资本问题,而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有关中国社会性质 论战的领域,逐渐从城市和工业经济深入到乡村及农业经济方面,即从中国农村社会的角度去更深一层地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问题。,18,持续10年之久的“三次论战”,围绕中国社会性质这个中心问题做了多方面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者从各方面论证和说

11、明了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和反 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性质,认为马列主义完全适用于中国。“三次论战”对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战意义: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 产党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现时的社会,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 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9,(二)郭沫若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1、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

12、唯物史观的传播;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20,2、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四川乐山县人,出生于一个中等地主兼营商业的家庭;青少年时,受过传统教育,后接受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张;1914年,赴日学医;1921年,发表诗作女神,被称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作。 1924年,回国,此间开始了向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转变;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接着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北伐战争失败,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1928年,再赴日本,直至1937年,期间写出第一篇运用唯物史观论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周易的时代背景和精神生活一文,并写成诗书时代的

13、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的反映、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卜辞中的古代社会、周代彝铭中的社会史观等文;1930年,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21,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撰作目的: “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清楚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目前虽然是风雨如晦之时,然而也正是我们鸡呜不已的时候。”(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 结构: 导论 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 第一篇 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发端 第二篇 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之反映 第三篇 卜辞中的古代社会 第四篇 周代彝名中的社会史观 附录:追论及补遗,22,内容,第一,郭

14、沫若申言,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续篇”,“研究方法便是以他为向导”,对东方的中国作了一个鸟瞰式的概述,指出中国历史也经过了原始共产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制社会,未来当然是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走着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同的合乎规律的发展道路。,23,第二,本书结合中国历史的实际资料,前三篇主要依据文献资料,后两篇则运用甲骨文和金文,对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作了具体的划分,提出: (1)从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到商代是氏族社会时期,商代末年氏族社会面临“崩溃”; (2)从文献记载周有铁器,出现农业,产生阶级划分,探讨了西周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认为西周是

15、奴隶社会,从而第一次提出中国历史经历过奴隶制社会的论断; (3)从东周初年开始,由于生产力发展,社会关系出现三种变动迹象,即“阶级意识的觉醒”、“旧家贵族的破产”和“新有产者的勃兴”,论证周室东迁,中国社会转变成封建社会,一直延续到清; (4)鸦片战争的以后近百年,成为资本制社会。,24,意义: 论证了中国历史上存在奴隶制,奴隶制由原始公社制转化而来,后又转化为封建制;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学说是适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 历史地位 (1)是郭沫若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部著作; (2)是中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著作; (3

16、)它的出版及当时其他一批马克思主义观点史学论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始形成。,25,评价: “他的新史料和新见解,的确使无所见的人们叹服,确为中国古史的研究开了一个新纪元”,“目前中外的新史家,差不多都以他的研究为出发点”(何干之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 “我以为郭先生对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功绩,不在于见解是否完全正确,而在于他首先应用历史唯物论来系统地研究中国史,其开创的功绩是不能否认的”(吕振羽中国社会诸问题);,26,郭沫若的其他史学成就: (1)关于甲骨文字和殷商青铜器铭文的研究:甲骨文字研究(1931)、卜辞通纂(1933)、殷契萃编(1937)、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1931)、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1932)、金文丛考(1932)、古代铭刻汇考(1933); (2)先秦学术思想: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1945),前者重考证,后者重批评; (3)论李自成农民起义:甲申三百年祭(1944)。,27,3、吕振羽的贡献,呂振羽(1900年1月30日1980年7月17日),原名柳崗,湖南武岡(今邵陽縣)人。1922年入湖南高等工業學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