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PPT课件72636

上传人:y****8 文档编号:137243980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颈椎病PPT课件72636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颈椎病PPT课件72636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颈椎病PPT课件72636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颈椎病PPT课件72636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颈椎病PPT课件72636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颈椎病PPT课件7263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椎病PPT课件72636(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颈椎病,护国寺中医院骨科:张秋实,概念,西医: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椎旁交干神经等组织而出现的一种症状复杂,影响广泛的临床综合症候群,故也称颈椎综合征。 中医:项痹病。,发病率,调查显示,全国大约有7%10%的人患有颈椎病。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有年轻化趋势,流行病学调查,受累间隙中以颈5/6最多,其次颈4/5。生物力学研究表明,人在屈伸颈时颈部应力常集中于颈4、5、6。 临床病例分析证实颈4、5、6最易发生骨质增生,这同时表明颈椎病变节段以负重度大,活动度大的部位较为多见。,颈椎病发病因素五种学说,颈椎退变 慢性劳损 畸形合并外伤 咽喉颈部感染 有

2、关疾病相关性,颈椎退变骨赘因素,一般认为骨赘是椎体退行性变和适应运动负荷过程中的代偿结果 ,对维持颈椎静力性平衡起一定作用。 骨质增生是否导致颈椎病 ,主要在于有无临床症状体征。,颈椎退变,2 、年龄因素,4060 岁为高发年龄 3 、地理环境因素 4、个体差异及遗传因素 5、生活饮食习惯 6、性别因素,慢性劳损静力性损伤,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力,只足以平衡阻力,使环节保持一定的姿势,肌肉呈持续性紧张状态,肌肉的长度和作用都比较恒定,肌肉的这种工作称为静力性工作。,静力性损伤原因,坐位或睡眠不良的身体姿势;工作中局部长期负荷过多。尤其是长期从事打字、绘画、誊写等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由于颈部长时

3、间处于前屈、低头状态,使附着在颈椎上的部分肌肉呈现持续紧张状态,长时间静力收缩导致静力性损伤发生。,高枕睡眠组一般在 5 年后出现颈椎病 ,且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慢性劳损职业因素,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人群低头伏案致颈肌痉挛 ,久之颈肌力减弱,使动力平衡破坏而影响静力平衡 重体力劳动因素不确定 全身振动加之不合适的坐椅、起动和急刹车是脊柱退行性变的原因,畸形合并外伤,1 、先后天畸形,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 2 、头颈外伤因素 3 、畸形合并外伤,颈、咽喉部感染,临床研究证实颈椎病患者常有咽喉部急慢性 青年期颈椎病 ,几乎100 %有较重的咽喉炎 咽喉炎治愈后 ,随之颈椎病症状也相应改善,有关疾病相关

4、性学说,1 、肩周炎及肱骨外上髁炎 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一、颈椎解剖特点,1、一般颈椎:第3至第6颈椎为一般颈椎。 2、特殊颈椎:颈1(寰椎)、2(枢椎)、7(隆椎)。,一、颈椎解剖特点,颈椎有五节,有六个椎间盘,八对椎神经。,一、颈椎解剖特点,椎体的上面两边有钩状突起,从左至右呈槽形,下面从前至后是圆凹形,椎孔颇大,为三角形。棘突平伸向后,尖端可分为两叉。 横突向外侧偏前,根基部有横突孔,有椎动脉通过,上面呈凹形与脊神经相适应,末段有前结节和后结节。,一般颈椎解剖,椎间盘,椎间盘软骨板,椎间盘是上下椎体间的软骨性质组织 椎间盘本身有三种不同的组织构成: 1、软骨板 在椎间盘的上下各一片,分

5、别与上、下两个椎体紧密相连, 在幼年生时,软骨板较厚,到骺环完全骨化与椎体融合时,则变为较薄而透明的玻璃样软骨。 软骨板的中央部位比较显著,到了周围边缘就同纤维环相互编织在一起。,椎间盘纤维环:,2、纤维环 为坚强有韧性的纤维软骨组织 各层纤维斜行于上下两椎体之间,各个邻层的纤维斜行的方向亦恰恰相反,因此深浅各层纤维相互交结,形成方格样排列,最外层的纤维不仅与上下椎体的骨环紧密相连,且与前后纵韧带相互融合。,椎间盘髓核,3、髓核 包围于软骨板与纤维环之间,为一种含有粘多糖软骨素,并含有水份的灰白色胶状物质,无一定形态,正常在椎间盘的中心偏后。 髓核组织在幼年时较软,呈半液体状态或胶冻样。随着年

6、龄的增长,其水份逐渐减少,纤维细胞、软骨细胞和无定型物质逐渐增加;以后髓核变成颗粒状和脆弱易碎的退行性组织。 除在胎儿时期外,椎间盘无血管供应,其营养主要依赖椎体血管和组织液渗透。,二、病理,1、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颈椎失稳。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之后,椎间隙逐渐变窄,颈椎周围软组织相对松弛,在一定诱因作用下,发生椎体滑移或椎间关节错位,从而对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或脊髓造成压迫,刺激而致病。,2、颈部软组织慢性劳损导致相关椎间失稳,连接脊柱的软组织包括韧带、关节囊、筋膜、椎间盘及肌肉发生慢性劳损,造成局部组织松弛(萎缩、撕裂)或硬化(纤维钙化),使椎间关节运动范围失控,在一定诱因作用下,可发生

7、椎间关节错位,关节滑膜嵌顿而致病。,二、病理,3、椎间盘突出:有急性外伤史或积累性损伤史。 4、脊椎骨质增生:突入椎间孔,椎管或颈椎横突孔,直接压迫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或脊髓而致病。,二、病理,5、韧带增生肥厚或钙化:肥厚、钙化的组织直接侵入,对邻近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造成压迫而致病。 6、先天性椎体融合,颈肋等引起局部活动度减少,增加了上、下部椎间负担,易发生劳损。 7、颈部及咽喉部炎症感染:炎症致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充血松弛,使颈椎的稳定性受到损害。,三、分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六型。 1、颈型(落枕型):多为颈椎发生退行性变化的早期,主要为椎间盘软骨板骨化,髓核脱水

8、,椎间隙松动,关节囊松弛,韧带钙化、关节失稳、颈部软组织痉挛、紧张、僵硬等。 引起颈肩背酸胀、扳紧、僵硬、疼痛等反复发作。,三、分型,2、神经根型(痹症型):刺激或压迫颈部的神经根,可出现颈丛或臂丛的神经根症状,称颈椎病神经根型。患者最容易出现的症状是颈肩背部、上肢疼痛,上肢麻木。,三、分型,3、脊髓型(痿证型)椎体后缘严重增生,或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使椎管前后径变窄,压迫脊髓,出现脊髓压迫症状,称脊髓型颈椎病。,三、分型,4、椎动脉型(眩晕型):刺激椎动脉使之痉挛,或压迫使之扭曲、狭窄、闭塞等,从而产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出现一系列脑部缺血的表现,称椎动脉型颈椎病。 患者最容易出现的症状是眩

9、晕。,三、分型,5、交感型(五官型):后关节增生伴半脱位或对椎动脉的刺激的同时,可出现头颈、上肢的交感神经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症状的颈椎病,称交感型颈椎病。 6、混合型:含25两种以上类型者。,四、症状及体征,(一)颈型颈椎病: 好发于青壮年,有过劳、寒湿刺激、长期姿势不当等诱因。办公室一族或电玩一族最易发病。近年来又有年轻化的趋势,甚至小学生亦可发病。 本型是早期颈椎病,一般都有反复发作落枕病史。,四、症状及体征,发作时颈项酸胀疼痛,可牵涉肩及上背部,每次发作35天后,可有一段时间的缓解。 颈椎曲度减小或消失,棘突间、棘突旁有压痛。,四、症状及体征,(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1、根性痛:疼痛范围

10、与受累椎节脊神经分布区相一致,并伴随神经分布区的其他感觉障碍,以麻木、过敏、感觉减弱多见。 2、根性肌力障碍:受累神经根支配肌肉肌力下降,可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四、症状及体征,病变在3、4椎间隙以上:颈部疼痛,并放射至后枕部,枕部感觉障碍且有麻木感。 病变在4、5椎间隙:颈根部疼痛,经肩顶前至上臂外侧和前臂挠侧前部至腕部,有放射痛及麻木感。,四、症状及体征,病变在5、6椎间隙:项背部疼痛,上臂外侧、前臂挠侧到拇指、食指有放射痛及麻木感。前臂挠侧及拇指有感觉障碍。肩胛内上缘有压痛,肱二头肌肌力减弱。 病变在6、7颈椎间隙:颈背部疼痛,沿上臂后侧中央到食、中指有放射痛及麻木感。肱三头肌肌力减弱,

11、腱反射迟钝。肩胛骨内缘中部有压痛。,四、症状及体征,病变在颈7与胸1间隙:痛麻沿上臂内侧和前臂尺侧至无名指及小指。肩胛骨内下缘有压痛。 以上是单个脊神经根受压的表现,在临床中,往往可见多节颈椎发生病变,其症状较为复杂。 3、腱反射异常:早期出现腱反射活跃,后期反射逐渐减弱,严重反射消失。,4、自觉颈部发僵活动受限。 5、特殊检查: 臂丛牵拉试验:患者坐位,头微屈,检查者立于患者被检查侧,一手推头部向对侧,另一手握该侧腕部做相对牵引,此时臂丛神经受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麻木、则为阳性,四、症状及体征,(三)椎动脉型: 颈肩痛、颈枕痛与神经根型大体相同 1、脑部缺血症状:头部转动到某一方向时,出

12、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等症状,头部改变方位时,症状即明显好转或消失。 2、反射性脑血管痉挛,引起头痛,头晕。,四、症状及体征,3、脊髓束症状:肢体突然麻木,感觉异常,持物落地或因肢体感觉障碍而猝倒。猝倒时并不一定伴随着意识障碍。 4、特殊检查: 旋转试验:左右旋转头部,复制眩晕为阳性。,四、症状及体征,(四)交感神经型: 1、颈肩枕部酸困疼痛。 2、眼部症状:眼睑无力,视物模糊,眼窝部胀痛,流泪,视野内冒金星等。 3、头部症状: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或头晕,枕部痛或颈后痛,转动头部与症状无明显关系。 4、心脏症状:心跳加速或心动徐缓,心前区疼痛。,四、症状及体征,5、周围血管症状

13、:由于血管痉挛,肢体发凉,局部皮温下降,皮肤冷且有刺痒感,继而出现红肿或疼痛加重;由于血管扩张,指端发红,发热,疼痛,肢体、头、颈、面部发木。 6、出汗障碍:局部肢体或半侧身体多汗或少汗。 7、其他症状:耳鸣、耳聋、舌麻。,四、症状及体征,(五)脊髓型: 1、肢体或躯干麻木无力及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 2、颈肩疼痛伴有四肢症状,可出现上肢或下肢、单侧或双侧肢体僵硬麻木,进行性酸软无力。 3、部分患者有躯干部位感觉障碍,如胸或腹部的束带感。,四、症状及体征,4、程度不同的不全性痉挛性瘫痪、运动障碍,如活动不变、步态笨拙、走路不稳。个别病历甚至卧床不起,呼吸困难。 5、握力差,不能完成精细动作;劳

14、累后下肢沉丶紧丶麻木丶踩棉感 6、本型与神经根型不同之处是:颈项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征象很轻微,甚至没有颈项部不适感。,四、症状及体征,(六)混合型: 以上任何两型以上同时存在,如神经根椎动脉型,鉴别诊断,胸廓出口综合症:由于臂丛、锁骨上动脉、锁骨上静脉在胸廓上口或胸小肌崐喙突止点区受压,可引起上肢麻木、疼痛、肿胀;锁骨上窝前斜角肌着点区有压痛崐,并放射到手。 Adson试验阳性(医生摸患肥腕部桡动脉,让病人深呼吸,同时头后崐伸,下颌转向患侧,桡动脉减弱或消失者为阳性;应注意与健侧比较)。使患肢过崐度外展,肩抬平,出现桡动脉消失者,也是阳性体征。,颈椎骨关节炎,颈背痛或上肢麻木感,但无放射症状及感

15、觉障碍或腱反射障碍。在痛点区局部封闭或口服抗风湿药物,症状即见好转 。,颈背肌肌筋膜炎,又称颈肌纤维织炎,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导致颈部筋膜肌肉内的血管收缩、缺血、微循环障碍、渗出、水肿而形成的非特异性的无菌性炎症。 主要表现为颈部肌肉慢性疼痛,晨起或天气变化及受凉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则疼痛减轻,常反复发作。急性发作时,局部肌肉痉挛、颈项僵直、活动受限。,颈背肌肌筋膜炎,疼痛区域内有激痛点,按压激痛点可出现传导痛,有时可放射至肩臂部、上背部及头部,是引起颈肩部疼痛的常见病。,肩胛上神经卡压症,肩胛部疼痛不适, 同侧上肢乏力。肩胛部有明显压痛, 范围常常较为广泛。包括冈上、下窝均可能存在

16、压痛。但压痛点最明显的位置是在肩锁关节内侧后方及冈上窝的外上方, 相当于肩胛切迹在体表的投影点。患侧肩部肌力下降, 包括外展外旋肌力。 肌电图检查可鉴别诊断。,鉴别诊断,心绞痛:第七颈神经根受压(第六至第七颈椎椎间盘病变),可引起同侧(特别是左侧)胸大肌痉挛和疼痛而出现假性心绞痛。检查胸大肌确有压痛点。局部封闭后疼痛即消失。若为真性心绞痛,心电图常有改变,局部封闭对心绞痛无效,口服硝酸甘油脂类药物可止痛。,五、治疗,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作用,在于缓解肌肉痉挛、通络止痛;扩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并使错位的椎体复位,失稳的椎体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以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消除肿胀,分解粘连,改善血运,以缓解肌肉和血管的痉挛,改善局部的血液供应,加速代谢产物的清除,促进病变组织修复,恢复颈部正常的功能。,五、治疗,基本治法 分型论治 注意事项 颈椎练功,五、治疗,基本治法 治则:舒筋通络 穴位:以颈项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风池,风府,肩井,肩贞,天宗,肩中俞,肩外俞,缺盆,极泉,曲池,合谷。 手法:滚法,一指禅推法,拿法,点法,摇法,拔伸法,扳法,推法。,五、治疗,操作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