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培训资料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7226885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培训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培训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培训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培训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培训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培训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培训资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 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三民主义的形成背景,政治:,民族危机加深,之前的救国方案 相继失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思想:,深受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经济,材料一: 今之满州,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驱除鞑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同盟会宣言(1905) 材料二: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孙中山(1906) 思考:民族主义的内容、实质和局限?,材料一

2、: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1905) 材料二: 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1906) 思考:民权主义的内容、实质和局限?,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前提,核心,补充发展,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

3、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局限性:缺乏明确的反帝的纲领 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材料1:“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决不可能。” 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变化: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明确反帝,唤醒吸收民众。 原因:后维护共和斗争失败;英美列强拒绝帮助;苏俄的帮助,据材料12分析从1912年到1924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3分析变化的原因。,材料2: 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农民、工人参加进来。为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唤起民众觉醒。 材

4、料3: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 1922年孙中山谈话,新旧三民主义比较:,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 国民共享,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不反帝反帝 反满民族平等,“新”在更 关注农民和工人,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普遍平等的民权,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各民族一律平等,扶助 农工,扶助 农工,联俄 联共,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

5、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反帝反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阶级属性决定,1、关于三民主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B. 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C. 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D. 是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B,巩固练习,3.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因为它倡导 A反对帝国主义 B自由、平等、博爱 C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C,D,2、孙中山先生阐述的新三民主义含有一定的富民思想,主要表现在 A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B反对民族压迫,发展资本主义 C限制小私有者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