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对于扶贫政策的观点.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7224836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大学生对于扶贫政策的观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当代大学生对于扶贫政策的观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当代大学生对于扶贫政策的观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当代大学生对于扶贫政策的观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当代大学生对于扶贫政策的观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大学生对于扶贫政策的观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大学生对于扶贫政策的观点.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大学生对于扶贫政策的观点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贫困地区的主要特征。基于对本国国情的把握,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际情况的认识,中国政府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扶贫开发政策,把扶贫开发的基本目标和中心任务放在主要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上,从最紧迫的问题入手,量力而行,确保重点,分阶段推进。但是此举是否得到所与人的认可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调查,80%的大学生认为此举是治标不治本,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推动经济发展;20%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现状能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已经很好,也体现了中国的平等

2、的民族政策。一、大多数认为中国出现扶贫政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中国历史上遗留的问题较多,例如人口庞大且增长过快等。(2)解放初期走了很多弯路,对国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3)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身的很多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或者还存在缺陷。二、在扶贫政策的实施上出现了一系列制约因素,大多数人认为主要与以下几点:(1)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地区较为集中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但铁路、公路和民航设施所占比重却相对偏低。(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低。与经济落后成为对比的是,贫困地区往往又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办学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适龄儿童失学和辍学率

3、较高,青壮年文盲比例较大。卫生保健水平也很低。(3)农业生产条件差,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严重不足。1986年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三、扶贫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大多数人认为会有以下问题:(1)扶县不扶产、扶富不扶贫、贫富一起扶的偏差现象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扶贫资金也缺乏良好的管理。(2)扶贫项目选择不当,扶贫资金渗漏和损失严重,使用效益不高。(3)扶贫资源传递系统不畅,资源在运行中被大量截留和转移。(4)资金回收机制缺位,还贷率低。上述问题确实存在,也是中国的现状,而且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的解决。虽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一直在实行扶贫政策,但是由于中

4、国的国情扶贫政策的变化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79-1985年时期:以单纯的生活救济和财政补贴为主要特征中国的贫困地区不仅是其原材料、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的主要公布地带,且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历史上广大少数民族不被统治阶级所重视,相反,深受压迫和歧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且十分同情少数民族及其穷人所受的遭遇,在这种背景和条件下,政府帮助穷人的政策及措施主要是钱-粮-棉式的援助。表现出单纯的生活救济和财政补贴之特征。据人民日报报道(1987年11月8日),从1980-1985年,中国用于贫困地区的财政拨款总额达400亿元。二五时期,中央用于内蒙、新疆、贵州

5、、广西、云南和宁夏6个省区的财政补贴仅为.亿元,可六五时期中央补贴猛增到284.28亿元;西藏自治31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增加了4倍,中央财政补贴却增加了65倍,工农业总产值以年均5.45的速度递增,中央财政补贴却以14.79的速度递增。.1986-1995年时期:以区域经济开发为主要特征在中国,扶贫作为一项全国性政策的提出则是80年代初的事。它与以往做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对穷人的帮助不单纯实行生活救济,而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通过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管理体制上也相应地改扶贫资金的财政拨款救济为主为银行贷款扶贫为主;改资金的分配、平均使用为适当集中重点作用;改单纯的政府扶贫为政府与各有

6、关部门、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共同扶贫;改资金、物资的单项投入资金、物资、技术人才、信息的综合投入。为此,建立专门的扶贫机构,建立专项基金用于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此外,各省建立有用于省定贫困县的专项基金;并且从1995年开始以工贷赈,以期有效地改善贫困人口的特别集中地区的基础设施,其中主要是交通和水利。在资源条件许可的地方,加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期代替原来的单纯救济式的扶贫措施,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实行异地开发的扶贫形式;在资源严重匮乏的贫困地区,则实行人口迁移和劳务输出扶贫策略。此外,还采取一些其他扶贫形式,如中央、地方部门及其干部包贫困县或贫困人口帮助脱贫。各部门投入

7、到贫困县的资金每年约有30亿元。1994年,中国政府又制定了著名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其目标是一是到本世纪末,使绝大多数贫困户的年均纯收入按1990年不变价格不算达到500元以上,并形成稳定解决温饱、减少返贫的基础条件,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使绝大多数贫困乡和有农贸市场、有商品基本的地方通路、通电;三是改变文化、教育卫生的落后状态,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积极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防止和减少地方病,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实选择是以促进贫困人口集成电路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来实现稳定减缓和消除贫困的扶贫战略

8、,且这一政策表一出明显的区域性扶贫特征。然而,事实的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现行扶贫政策方式所扶贫的主要对象是贫困地区面貌而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或者说,国家一行扶贫工作的直接受益者不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而是贫困地区的各级政府。中央和省级政府按照公平原则把扶贫资金分配给各个贫困县,而贫困县又按照利润原则使用和分配扶贫资金。这种扶贫方式对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的根本改善收效甚微。而且,这种区域性扶贫开发策略在具体实践中表现出明显的矛盾特征。()扶贫贷款资金主要用在项目开发上。尽管要求项目开发要抓住有助于尽快解决群众温饱的开发项目,重要是抓种植业、养殖业和以种养为原料的加工业。可是,实践中,主要

9、由于还款和经济效益的问题的原因,项目开发重点及其扶贫资金主要投向于工业。60的资金用于工业项目,个别地区这一比重可能达到70、80。如1990年,国家下拨给贵州省望谟、罗甸、普安、织金、丹寨和册亨6个县的各项扶贫开发资金总额达到2980万元,其中,贷款有275万元;占92.5,而用于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到8。再如,陕西丹凤县每年需要向国家申请扶贫资金6289.2万元,而仅工业一项就占用4933.万元,约占78.5。不少研究表明,在贫困地区,工业发展速度与贫困人口减少速度呈负相关关系,工业发展速度与政府财政增长速度之间很强的正相关性反映出发燕尾服工业的最大受益者是地方政府,而不是贫困人口。

10、”()区域性开发扶贫在实践中,主要集中在贫困县或贫困县的基础设施和开发条件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分路沿线、乡镇所在地,以及水源较好,有灌溉条件,适宜发展所谓县支柱工业的地方。而没解决温饱产、交通不便、社会经济技术文化整体条件差的贫困地区很少或没有安排扶贫开发项目。这是非常现实的矛盾,产业开发投资,要求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而计划规定的扶贫目标即主要是社会经济技术整体条件差的贫困地区,从而势必形成目前扶富不扶贫的局面。从八五计划实施以来,扶贫贴息贷款作为扶贫资金的主要形式在使用方法上出现了新的动向。减少了对贫困户直扫贷款的数量,增加了经济实体或能人办的企业贷款数量,然后通过他们再带动

11、贫困农户发展经济。在实行这项贷款政府过程中,有一些起成功的实例。但是,过多的则是出现严重偏离即定扶贫目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真正贫困户,由于贫困难以享受到此类扶贫贷款建立的工业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贫困农户及其子女仍然难以获得就业机会。因此,用此类扶贫贷款所建立的工业之最大受益者却是能人或非贫困农户。()扶贫资金投入慢,不能全部到位,以及利效果差。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区域性扶贫开发方式下,相当比例的扶贫资金并未用到既定的贫困县,而是通过其他形式,如银行拆借、投资等形式流失到非贫困地区及其沿海发达地区。而真正到达既定地区的扶贫资金,其使用效益又不高,且大部分成为了呆滞资金“八五期间,贵州省每年亿元的

12、扶贫资金有约2000万元左右投放不出去。到1990年,国家共投入贵州的专项贴息款5.89亿元,但实际是累计投放只达到4.94亿元,其中还有9000万元属收回再贷部分,也就是说,到七五期末,贵州省全省有近个亿的专项贴息贷款没有使用出去1991年,全省由农业银行发放的扶贫专项贷款共计1.57亿元,直到10月底止,只发放出6300万元,还有9400万元没有发放出去,而国家既定下拨给贵州省的近1亿地专项贴息贷款当年2月份就已到位省农业银行。其他扶贫资金与存在类似的问题。如人民银行1991年发放给老少边穷地区的3700万元贷款。到10月底,只发1300万元,仅占35。()扶贫资金贷款回收率低。区域性扶贫

13、开发实践表明,扶贫资金贷款回收率普遍较低。有人调查测算,国家扶贫贴息贷款的正常还贷率1980-1989年为14.3,1990年为38.03,1991年为;45.43,1992年为41.3,其中,乡镇企业、县办企业的扶贫贷款的还款率最低。约占33,农业次之,46.7,农户贷款还款率最好,约为72。()贫困农户难以获得贷款。随着金融机构企业化改革的推进,其贷款投向趋于利润最大化。而农户急需的贷款资金,由于风险大而比较效益低下则难以获得。尤其是贫困或特困农户,由于贫困没有资产可以抵押,也没有人愿为他们担保。加之其他的人为因素,更难获得贷款。全国平均而言,每年能获得贷款的农户不到35,获得贷款的贫困户

14、则更少。中国农业银行1990年在12个省市就万多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1000元以下和1000地以上两个收入组年获得贷款分别为280元和458元,又据1996年7月30日人民日报刊载波陕西省子洲县农调队反映的情况是干部贷款容易,而农民贷款较难,该县农业银行的一个基层营业所,1991-1993年所发放的扶贫贴息贷款中,约80以上的贷款者为县、乡、村级干部其亲朋好友;其次,富者贷款容易,贫困者贷款难。当地群众感叹地说“要贷扶贫款,难于上青天。问其原因是奉承们愤慨地说,现在你在想贷点扶贫款,首先要送得起一份厚礼给发贷人,其次要有相庆的存款或是有价债券作为抵押担保。我们可以试想,对于还款摆脱的贫困的农户

15、和集体来说谎,具备上述贷款条件是相当困难的。对于扶贫政策的转变所有参与调查的大学生都表示更为支持区域性扶贫政策。而事实也证明区域性扶贫政策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减少贫困人口。1986年以前的以单纯生活救济为主要特征的扶贫政策之根本缺陷在于忽视穷人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摆脱贫困是多种要紧及有效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之事实。因此,钱、粮、棉式的无偿救济扶贫并不能真正使穷人摆脱贫困,相反,使部分穷人陷入越扶截止分的恶性循环之中,穷人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有些人甚至丧失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这一闻名中外的美德和性格,而形成一种等、靠、要的惰性,靠他人的施舍度日,也就是说,无偿的生活救济和财政补贴

16、的扶贫,其效果是不尽人意的:山河未改,贫困依旧。其表层原因是政府投入贫困地区的大量资金和物资并未有效地用于发展生产,更未使广大真正的贫困户获得益,而大多数则是用于维持被援助地区的表面繁华。事实表明,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扶贫特征的中国扶贫政策的贯彻实施,对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扶贫开发资金的注入是特困县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对贫困的缓解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扶贫开发对特困县城济增长的贡献,突出反映在扶贫开发资金是这些贫困或特困县开发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据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对贵州省8个特困县的调查结果表明,晴隆和贞丰两县1990年共获各地开发资金总额为5290万元,其中,国家直接拨款资金2980.7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