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和对策建议

上传人:给**** 文档编号:137223527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和对策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和对策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和对策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和对策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和对策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和对策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和对策建议(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和对策建议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高效责任透明政府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财政部的要求,我省各级财政部门纷纷开展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面对“十二五”发展新的形势,我省财政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需要加快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进程。现按照财政部预算司和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的安排和要求,本课题在对安徽省开展预算绩效管理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安徽省预算绩效管理进展良好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全新的预算管理模式

2、,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绩效评价运用等诸多环节。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财政部的大力指导下,安徽省预算绩效管理起步于2015年,先后历经先期试点、点面结合、全面推开三个阶段,形成了以省级为引领,以市县为依托,省市县三级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推动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扎实开展。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全面推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最为社会各界关注。安徽省紧紧抓住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这一突破口,于2015年出台了安徽省省本级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正式启动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当年选择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等4个

3、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工作。2019年,制定了安徽省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实施办法,提出三年工作规划,明确到2011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并选择2个市10个县进行试点。2019年底试点范围扩大到所有省辖市和30个县。今年,绩效评价工作在全省17个市和61个县全面推开,努力实现绩效评价覆盖所有预算部门和各种类型财政支出的“两个覆盖”目标。一是整合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安徽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由财政部门预算处(科、股)牵头组织,各业务处(科、股)参与、配合,财政监督检查局、投资评审中心、预算部门和中介机构组织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成立绩效评价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绩效评价工作的组织领

4、导、沟通协调,并明确各方职责。预算处(科、股)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在评价工作的多个环节上,主动同支出处(科、股)和预算部门协调与沟通,定期召开碰头会,了解工作进展,解决存在的问题,齐心协力推动绩效评价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探索扩大绩效评价内容。安徽省坚持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多种评价方式并举,将绩效评价融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之中。在重点评价上年项目的同时,加强对当年项目和跨年项目的评价;尝试开展基本支出评价,为调整和完善基本支出供给政策提供可靠依据;探索部门整体支出评价,扩大中央和省转移支付项目评价范围。通过几年努力,绩效评价已覆盖到不同资金来源、不同支出类别、不同实施时间的多种类型支出项目。

5、三是完善绩效评价体制机制。自2015年以来,安徽省连续6年对革命老区等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项目进行跟踪评价,实现了项目立项、资金安排与评价结果挂钩。目前,革命老区等项目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组织工作机制、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有效的激励奖惩制度,项目管理更加规范,项目实施绩效明显提高。六年来,通过坚持将革命老区等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做精做细,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从个案中学习,借鉴、推广好的做法,全省绩效评价体制机制得到不断完善。四是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安徽省将结果运用作为绩效评价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抓紧抓牢,不断拓展结果运用渠道。一方面,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预算部门,督促部门纠

6、正、整改,并将绩效评价和预算编制相结合,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安排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将绩效评价工作情况及财政重点评价项目绩效报告相关部门领导,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加大评价结果的公开力度,在一定范围内披露部分社会关注高的项目资金使用绩效情况,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五是全面推动市县绩效评价。安徽省坚持一手抓省级示范引领、一手抓市县指导推动,于每年年初确定当年工作重点和目标,要求市县做好“规定动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创新“自选动作”。省财政厅主动加强培训,提高市县相关人员业务水平和操作能力,同时,开展试点地区调研和检查,跟踪了解各试点地区工作进展,督促市县改进工作。年终结束时

7、,省财政厅组织对市县绩效评价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市县给予表彰奖励。 (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试点有序开展。基于预算绩效编制、执行和控制等管理环节开展的复杂性,安徽省选择先期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基础较好的合肥市探索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力求在总结经验中逐步实现从事后支出评价转向事前编制绩效预算、事中开展评审跟踪、事后开展绩效评价及结果运用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方式。一是建立事前绩效目标申报审核机制。合肥市从2010年开始,将绩效目标管理融入部门预算编制流程,要求预算单位在编制2010年部门预算时,所有申报项目支出要编制绩效目标,作为预算安排评审的依据。为确保项目按期实施,要求单

8、位在编报项目预算时不仅要编制绩效目标,还要编制项目计划进度,作为预算执行事中评审的依据,以此促进当年安排的项目能及时实施完成。当年,预算单位共申报600多个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经市财政局整理、审核确认110个,涉及金额17.3亿元。根据规定,经财政部门审核确认后的绩效目标,随部门预算批复下达预算单位执行,作为绩效评价的依据。二是推行预算公开评审和事中评定制度。预算决策影响预算资金分配和使用方向,成为预算绩效编制最为关键的环节。合肥市从2010年开始对预算编制程序进行重大改革,推行预算公开评审,引入专家决策机制,通过专家公开评审,把一些无绩效或绩效低的项目,以及临时拼凑的准备不充分的项目鉴别出来,

9、提高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在预算公开评审上,合肥市摈弃常规思路,打破“闭门造车”,坚持客观公开公正,从“关门砍预算”向“上门编预算”转变,精心设计方案,组建多领域跨专业的预算评审专家队伍,打造“公开、透明、规范、高效”预算编制机制,优质高效开展预算编制评审工作。在预算执行中,合肥市要求预算单位对项目绩效情况进行自查,财政和主管部门开展事中评定,项目完工或年度预算执行完毕后,开展委托第三方开展绩效考评。三是开展财政政策绩效评价。财政政策直接规定着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投入重点和支持方式,是发挥财政职能的重要载体,更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点内容。合肥市在积极开展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同时,从2011年开始探索尝

10、试财政政策绩效评价。市财政局与市审计局联合牵头组织,拟订工作方案,由市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确定合肥市财政支持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和自主创新等四大政策为绩效评价对象,通过公开招标,选定评价中介机构,聘请相关专家分别组成四大政策评价组,根据政策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主要政策条款兑现项目单位的抽查面不低于50%,其他条款不低于30%。在此基础上,撰写政策评价报告,评价报告经市政府审批后,由市财政局牵头制订政策修订导则,明确政策修订总体要求、政策预算安排及扶持重点等。市直有关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召开座谈会和专题研讨分析会,按照管理和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对四大政策进行修改完善,报市政府审批。财政扶持政策经

11、市政府审批发布实施后,财政部门会同市直有关部门及时修订政策实施细则,进行政策宣传,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兑现项目资金,在项目申报、资金兑现两个环节严格实行公示制,确保财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二、安徽省预算绩效管理成效初显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特别是实行支出绩效评价三年规划,安徽省预算绩效管理进展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在今年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广州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得到了财政部的充分肯定。由于安徽省前期开展预算绩效管理重点在于全面推进支出绩效评价,因而其成效主要体现在支出绩效评价上。一是预算绩效管理理念逐步树立。通过全面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试点,省直各单位和各市县党委、政府

12、及其各个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有了较为直接的理解和认识,开始重视财政预算绩效问题,并把绩效评价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据淮南等市的调查,通过实施大规模的宣传发动,预算单位对绩效评价的知晓率已经达到97%,“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效益”的现象有所遏制,“使用财政资金要进行评价,必须讲究效益”,以绩效为目标、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理念也正在各地、各部门逐步形成。二是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框架基本形成。省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着力建立和完善制度保障机制、工作运行机制、结果应用机制和持续推进长效机制。各试点市县相继制定了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绩效

13、评价内部工作规程、专家管理办法、评价结果运用办法、绩效评价工作考核办法等,建立绩效评价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有的地方还分项目制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实施细则,为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是支出绩效评价范围逐步扩大。经过前期先行先试和强化结果运用,安徽省支出绩效评价范围逐步扩大。省级评价项目由2009年的16个扩大到2011年的56个,项目覆盖到省直所有重点支出部门,涉及财政资金从2009年的231.7亿元增至2011年的587.5亿元。2011年省级实施的56个项目,含财政重点评价项目12个(主要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项目和社会关注度高的民生工程)、部门自评项目43个和委托省统计

14、局社情民意调查项目1个。与此同时,市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范围从2009年的2市10县扩展到2010年的所有省辖市和30个县,直至2011年在全省17个市和61个县全面推开绩效评价改革。四是支出绩效评价质量不断提高。为稳步提高评价质量,安徽省在绩效评价过程中着力把好项目选择、指标设计、组织实施和报告撰写四个关口。评价项目由易到难、由点到面,优先选择资金数额大、社会关注度高、可操作性强、评价结果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项目。项目评价由实施单位设计指标框架,广泛征求支出处(科、股)、预算部门和相关专家意见后,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每个评价项目成立工作小组,考评组分赴基层,走访企业、群众,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深入

15、细致的调查和分析,并设计统一的文本格式和报表式样,做到格式规范、内容完整。从省、市、县2010年实施情况看,评价项目更加丰富,项目实施更加有序,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评价结果的公正性明显提高,评价报告得到预算部门的广泛认可。2011年,在全省所有市县全面推开绩效评价改革中,省本级项目增加到56个,其中有43个自评项目,1个社情民意项目,12个重点评价项目,涉及财政资金587.5亿元。五是财政预算分配更加科学。经过几年探索,我省财政部门逐步建立了以绩效结果为导向的预算资金分配模式,按绩效评价结果确定项目支持手段、资金投向和规模。通过支出绩效目标管理和评价结果运用,将绩效评价与预算编制结合起来。合肥、

16、淮南等一些市县根据项目绩效评定的优秀、良好、中等、较差等四个等级的不同,在下年度预算安排时分别实行优先保障、从宽安排、从紧控制、调整或调减撤销等政策。淮南市在2010年首次开展的绩效评价中就节约财政资金4000多万元,不仅如此,淮南市又对评定优秀的工业立市项目、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项目等则分别增加800万元、100万元。特别是合肥市尝试开展申报项目时要求编制绩效目标,审定绩效目标后,测算资金需求,确定项目预算,从而规范了预算部门项目申报行为,加强了预算产出分析,初步改变了长期存在的“先要资金,再找项目”的现象,提高了项目预算的规划性、可执行性和财政审核预算的科学性,提高了预算编制质量,一些无绩效以及准备不充分的拍脑袋的项目被砍了下来,确保财政资金更多地集中于社会效益高、带动作用大的、关键的、迫切的项目上。六是财政支出责任进一步强化。通过实施绩效评价,财政资金安排有没有给足、财政资金有没有管好用好等就有了衡量的标尺,过去那种项目资金安排、使用、管理等环节中可能存在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绩效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