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章节程有效教学案例及分析知识分享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7222531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章节程有效教学案例及分析知识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章节程有效教学案例及分析知识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章节程有效教学案例及分析知识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章节程有效教学案例及分析知识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章节程有效教学案例及分析知识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章节程有效教学案例及分析知识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章节程有效教学案例及分析知识分享(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有效教学案例及分析,海口山高实验中学 李绵山,海口山高实验中学“五步循环链接”教学法,循环方式:1、小循环:一课多循环 2、中循环:一课一循环 3、大循环:课课链接,循序渐进,循环方式,链 接,1、环节之间链接 2、课时与课时之间链接 3、文本知识与拓展知识链接 4、旧知识与新知识的体系链接。,因学情不同,科目不同,课型不同,年级不同等等,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作出相应改动,可增加或减少循环,每个循环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删减环节,可以从任一个环节开始,也可以从任一个环节结束。不要生搬硬套、模式化。但是,有一点不变,生本理念不变:即都是先让学生学,发现问题后才教,教不是由教师教,而是“兵教兵”

2、,教师补充。,“五步循环链接”教学法,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制定目标有两种方式:分老师制定和师生共同制定两种方式。,引领方式:情景创设、知识铺垫、教师示范等。(要控制时间,激 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 主动地围绕目标自主学习。),步骤要领:,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1)揭示目标的方式:可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2)学习目标主要是理解知识、培养能力方面的(本课目标:1学会全面认识自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2掌握认识自己的几种方法。),至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应由教师把握,靠教师的形象、气质、情感、教学艺术甚至教师的一举一动等渗透进行,一般不作为向学生揭示目标的内

3、容。,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3)要从实际出发,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与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既不降低,也不拔高,该“会运用” 的,就要求能当堂运用,形成能力,防止把政治课上成语文课。 (4)学习目标要具体,不要抽象,要简明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 (5)揭示目标的时间要适当,要让学生能够认真看懂,不要急于切换投影。,步骤要领:,二、自主学习,多元选择,自主学习:学生根据目标或者老师的要求,先独 立看书, 独立思考。 多元选择:多元化选择学习内容,多元化的选择学习进 度,多元化选择学习方式,例如读、写、思、 悟、算、画、操作、体验、创作,出题、搜集、 实践、调查等。,二、自

4、主学习,多元选择,课中呈现:1.揭示目标后的5分钟独立看书。 2.活动一:“公交车上的一幕”要求独立思考的问题。 3.活动二:想想、写写自己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4.活动三:独立思考如何看待自己的缺点。 5.活动四:独立思考我们该借助什么途径来认识自己。,二、自主学习,多元选择,步骤要领: 揭示目标后,教师可通过口述或导航指导学生自学。学生自学务必要让他们明确4方面的内容: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方法、自学的时间、自学的要求(即自学后如何检测)。这样,自学就好比准备打仗,让学生立刻开放思维,提高自学效率。 (1)自学内容: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为一次性自学;如果教材内容多,可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

5、讲清楚自学的内容(或范围)。 (2)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怎样干好,就怎样干。一般先要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不宜边看边讨论。,二、自主学习,多元选择,(3)自学的时间:时间不宜过长,要让学生紧张、快节奏完成自学任务而不拖拖拉拉;又不能时间过短,让学生有认真看书、思考的时间,切不可走过场,因为,自学是练习、更正、讨论、当堂完成作业的前提,一定要讲究实效。 (4)自学的要求:即告诉学生如何检测(如回答导航中的问题,板演,操作,书面习题等)。这样使自学变成了检测前的准备,使学生看书能够真正动脑思维 。,步骤要领:,(5)教师要流露出关心、信任学生的情感。适时

6、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愉快地自学,但语言要简洁。同时对认真学的学生表示满意的神情,对不够专心的后进生,可以说上一两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促使其高高兴兴地认真自学,但教师的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二、自主学习,多元选择,步骤要领:,三、合作探究,帮扶训练,课中呈现: 1.5分钟自学完成后的小组合作帮扶。 2.活动一:小组讨论公交车上的一幕使你得到什么启示。 3.活动二:小组讨论从分享优、缺点中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4.活动四:实践认识自己的几种方法。,三、合作探究,帮扶训练,步骤要领: (1)自学之后要检测(检查自学的效果)。采用提问、板演、书面练习等手段检测,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7、。 (2)教师要巡视,搜集学生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把“新知方面的、“主要的”梳理、归类,为“后教”准备内容,这实际上是在修改课前写好的教案,进行第2次备课。,三、合作探究,帮扶训练,(3)合作面可采用2、4、 6、 8渐渐扩散方式,即根据需要由对子扩展到小组、大组,质疑解惑、深入探究、合作创新。 (4)该环节学生“自学”后“兵教兵”,通过更正、讨论,各抒己见,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即学生与学生互动,最后教师与学生互动,也就是教师补充、更正,帮助归纳、总结,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

8、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是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是“补差”;同时,尖子生通过帮助后进生纠正错误,教学相长,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增强能力,养成合作精神,又促“培尖”。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步骤要领:,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课中呈现: 活动一:“公交车上的一幕使你得到什么启示”小组讨论 完后生生分享、师生分享。 活动二:“小组讨论通过认识自己优缺点使自己又有了哪 些新的认识”生生分享、师生分享。 活动四:实践认识自己的几种途径后分享通过他人、 集体认识自己的好处。,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步骤要领: (一)分享 (1)要尽可能让大家畅所欲言,必要时让大家争论。教师切不

9、可一人回答了,不管对否,就迫不及待滔滔不绝地讲,以免学生不动脑,讨论流于形式,课堂气氛不活跃。 (2)要一类问题一类问题地讨论,便于归纳,避免重复。 (3)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如学生说错了,就叫别的同学发言;如学生说对了,教师表示肯定,并做适当的板书。,(一)分享 (4)教师该讲的要讲好,做到3个明确:明确讲的内容。明确讲的方式。明确讲的要求。 (二)穿插巩固 也就是有时不分“合作探究,帮扶训练”和“分享提升,穿插巩固”,在“合作帮扶”中有“分享”,在“分享”中有“合作帮扶”。也即交叉、结合、链接。,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达标测评,反馈矫正”,是指当堂完成课堂作业,

10、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每个学生是否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做到“堂堂清”,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哪些学生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哪些学生课后还需要单独进行辅导,并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步骤要领: (1)能保证课堂作业的时间。 (2)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要注意练习题要有代表性、适度和适量,确保能在下课之前完成,交作业本。 (3)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 (4)要注意矫正学生坐姿,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五

11、、达标测评,反馈矫正,步骤要领: (5)练习的形式则是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教师不得辅导学生,不干扰学生,学生之间不讨论,确保学生聚精会神地做作业。树立“课内做一道题要比课外做千道题强”的观念。 (6)针对目标口头反馈。当堂对子互相批阅。小组长收起来交给老师,审阅、核查、评价,“五步循环链接”教学法,以上环节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只有做到“自学”、“互教”,节约了时间,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有了能力,才能做到“当堂达标”,只有“当堂达标”才能促进学生在“自学”时学得紧张、高效。,五步教学法的简化:,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目标 二、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自学 三、合作探究,帮扶训练 导学 四、分

12、享提升,穿插巩固 分享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测评,老师角色,策划者、吸引者、(你不是教书匠,你不是私塾先生)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评价者、分享者、赏识者。 (老师引领方式:启发、点拨、示范、激励、带动、矫正,甚至一个目光,一个微笑,一个掌声,有时候是润物细无声的。),学生角色,主动者、参与者、合作者、竞争者、创新者、策划者、分享者、 倾听者、帮扶者、评价者、质疑者。,课堂特色,自由而不失有序; 民主而不失科学。 张扬而不失儒雅;平等而不失尊重。 开放而不失严谨;多元而不失统一。 合作而不失独立;活动而不失深思。 赏识而不失矫正;快乐而不失目标。,课堂气氛,宽松民主、自由和谐、 动静结合,欢快感动、 勇敢自信、朝气蓬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