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考点总结[10页]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137218263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考点总结[10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考点总结[10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考点总结[10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考点总结[10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考点总结[10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考点总结[10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考点总结[10页](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概述1、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关于教育的最古老的观点、生物起源:沛西能、利脱而诺(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心理起源:孟禄(遗传性) 、劳动起源2、原始教育的特征:、教育水平低 、教育没有阶级性 、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3、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痒,序,校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欧洲奴隶社会:斯巴达教育:重视培养骄勇的军人,武士(军事体操) 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5、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僧侣(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

2、文,音乐) 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6、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古代学校的出现 (人类最早的学校: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 我国学校: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 )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7、终生教育思想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欧洲。法国人保罗.朗格郎 提出8、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 、相对独立性 、时代性9、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倡导仁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师祖,清朝康熙皇帝称他为“万世师表”10、柏拉图理想国11、昆体良雄辩术原理: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方法的书1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适应资本

3、主义发展的第一本教育学,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1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教育科学之父)14、实验教育学: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反对赫尔巴特的概念思辨的教育学15、文化教育学: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作为科学教育学的实验教育学和理性主义的赫尔巴特式教育学的对立面而存在与发展16、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教育即生活17、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凯洛夫教育学:第一本指导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理论著作 杨贤江教育史ABC:中国

4、第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史 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赞科夫“一般发展理论”2、内发论:孟子:人的本性是行善的 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创始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3、外铄论:荀子:性恶论 洛克:“白板说” 华生4、智力发展理论:三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习得成分的紧密联系 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5、道德

5、发展理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的明辨是非的能力6、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低层到高层,但可以逾越)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制约着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 、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制约着教育结果的变化和内容的选择 、制约着教育形式与手段的更新2、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3、人力资本论:舒尔茨4、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选择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5、教育对政治经

6、济制度的作用:、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科学技术能有力的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 、科学技术要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对科学知识再生产 、推动科学体制化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了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章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体要求,是教育培养人的总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2、培养目标:

7、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与教育目的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3、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科目所规定的,要求学生经过一段的时间学习之后应达到的标准4、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工作阶段时,希望受教育者应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结果5、教育方针: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的方向6、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观可分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7、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哲学观念会影响教育目的的设定:柏拉图:理性的培养是教育目的论的核心 洛克:教育的

8、目的应该是培养人对外在环境的兴趣 、教育目的的确定还受到思想家或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教育目的的制定还会受到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8、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 、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历程 、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9、我国教育目的的建立理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的产生的基本条件: 、社会生产水平提高 、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逐渐分离 、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国家机器产生2、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活动产生于:夏代

9、称作:校3、学校活动的运行机制:动力系统、工作系统、监控系统4、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 、约束功能 、凝聚功能 、激励功能5、西方现代学制的发展阶段:初始阶段、形成阶段、深化发展阶段6、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清末开始。(废科举,兴学堂) 1902年 壬寅学制,但未实行 1903年 癸卯学制(我国实行的第一个学制)1912年 壬子癸丑学制(反映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改学堂为学校)1922年 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六三学制)7、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951年的学制改革:废止旧学制,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1958年的学制改革:确定“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

10、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1985年的学制改革:实行九年义务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校长负责制8、五四学制:1981年,北师大附属小学实行,小学五年,初中四年,重点和难点在初中9、六三学制:1922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1、1681年、法国天主教神甫拉萨尔:创立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成为世界独立师范教育的开始2、1966年、联合国把教师视为专门职业3、1986年、我国把各级各类教师列入“专业技术人员”第七章 课程1、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2、形式教育论:使学生的官能和能力得到发展,强

11、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 实质教育论:认为只有感觉经验才是实在的东西,强调经验的积累和联系,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非能力3、最早的学科课程: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4、经验课程(生活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以儿童的主题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特点:、乡土性 、综合性 、主体性 、经验性 杜威的“进步主义” 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5、核心课程:既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也不主张以儿童为中心,而是主张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各年级学习的中心课程(打破学科界限,活动的内容是由教育者按照社会生活的需要来决定的)6、隐性课程:贾克森7、课程计划(原称教学计划):是

12、指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指导性文件 内容:、教学科目 、学科开设顺序 、各门学科的教学课时数 、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8、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说明、本文) 教学大纲是国家队一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9、课程改革:、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思想和以“新三艺”为中心的课程改革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 、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思想10、问答题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 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状况、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的探索学习,合作学习、 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