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14页]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137217758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1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1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1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1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1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1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14页](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一 知识积累与语言运用 10分1.根据要求填写诗句。(按题记分,一共6分)(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一诗中想象别后重逢时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荀子的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运用比喻,由琴声想到珠玉声的诗句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4)“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是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的名句。2.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2分)道家意境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物我不分的意境。庄子说:“万物与我为一。”在道家那里,真

2、正有一种澄心观物的超越的态度, 物与我、人与自然也真正地融为一体了。 儒家凸显主体(我)的地位, 在儒家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单向的; 道家则是淡化主体(我)的地位,在道家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双向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另一种是无我意境。道家贵无,在他们看来,既无本体,也无主体;既无物,又无我。 在艺术中, 衍生出无我意境来了。陈来先生说,庄子、陶渊明体现了无我之境。蔡报文先生也说:“无我之境就是庄学之意境。”此类意境属老生常谈,故不举例。总之,陶渊明、李白等人的诗境是道家意境的杰出代表,山水诗、玄言诗、山水画中亦多有道家意境。(2)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D)(2分)A.阁下亲自莅临指导,

3、我倍感尊贵。B.小明,要多向老师同学不耻下问,这样学习才能提高。C.老李,家母古稀之庆,我特来恭贺!D.张兄,奉上拙著一本,敬请斧正。二 阅读与鉴赏 70分(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17分)给“直升机父母”的七条忠告南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近年社会关注不少。这些孩子父母远游,其教育“营养不良”。城市中产家庭的儿童,则存在教育“营养过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家教和保姆组成的庞大阵营,带着浓厚的焦虑和期待,如同大山一样压在孩子身上,童年就这样压碎了。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世界性。泰迪韦恩在纽约时报国际生活中称,现在有不少夫妻不愿意要孩子,其中原因之一是养育负担太大。有的家长特别害怕被拉入其他

4、妈妈的团体,害怕游乐场和日托中心的交际,以及那些没完没了的活动和课程如今这些活动和课程是中上层阶级养育子女的常规内容。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必须陷入这种疯狂呢?其实过了头的养育,才是今日教育焦虑的一大根源。儿童发展研究者曾提出“直升机父母”一说。前斯坦福大学新生管理处主任、哈佛大学法学博士朱莉莉斯考特-海姆斯博士,写了如何养育成人:打破过度养育陷阱,成功养大孩子一书,力陈“过度养育”的弊病。过度养育是指孩子力所能及或是可以学着做的事,父母都去代劳。例如,小孩打闹,大人帮助协调解决。去什么地方,家长都不放心,要亲自接送。“我们就像对待珍稀花草一样对待孩子,在照料上不厌精细,一见风吹草动,怀疑孩子可能

5、受到打击,便冲上去保护。”过度养育会损害孩子的能力、韧性、快乐和自我意识。如果说家长、孩子、家教是生产者的话,大学、用人单位、未来配偶,则是消费者。海姆斯多年接触刚脱离父母的大学新生。若这些新生成长中“养育过度”,其行为会立竿见影地显露出来。海姆斯自己接待新生的时候,有的新生话都不会说,而是父母在边上代劳。过度养育的后果,会往后延续多年。在日后就业上,被呵护过度的孩子,遇到用人单位,更会问题多多。2005年,一个名叫理查德的常青藤学校毕业生在华尔街某投资银行就职,年薪25万。他的工作时间很长,很辛苦,妈妈心痛,想方设法找到小伙子老板的电话,跟他抱怨。次日小伙子上班时候,在电梯口就进不去了,保安

6、把他的东西装在一个纸盒子上拿过来,让他走人,纸盒子上写着:“问你妈妈去。”这个老板或许不应该用这种恶劣的方式处理问题,但小伙子妈妈的做法颇让人厌烦。儿子都工作了,还大事小事来插手,恐怕哪个雇主都难以接受。在婚姻家庭问题上,圣经上告诫男女成人之后,要离开父母,和配偶结合,成为一体。失败婚姻则是一方甚至双方无法割断和原家庭的脐带,任由父母控制。2016年初北大一位教授,和银监会一位美女处长闹出离婚大战,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双方父母互向孩子配偶单位写控告信。两个功成名就的当事人,在婚姻家庭的纠纷中,却离不开父母的控制,外人看了纳闷,可在我们这个“可怜天下父母心”声音极高的国度,这种事实在寻常。看完此

7、书,我总结过度养育有七宗罪:(1)只给东西不练能力。(2)(3)(4)只重视学习和升学。(5)(6)(7)不听专家意见。针对这七宗罪,不妨建议如下:第一,要放权授能而不是微观管理。在企事业单位,大家可能都知道经理人对于员工的管理,一种叫授能是给员工自主权,让他们自行决定工作方式,承担相应风险,此间除了完成工作之外,员工能力、积极性得到提升。另外一种管理,是微观管理,抓西瓜也抓芝麻,事必躬亲,员工得不到合理训练,能力不升反降,管理者本人也累。这种领导是无能的领导。家庭也是社会组织,运作上不无类似。大事小事事必躬亲的家长,是无能的家长。第二,适度“放养”,教会孩子如何和陌生人说话,而不是“不要和陌

8、生人说话”。问题是孩子成年后会接触一个又一个陌生人,不是所有陌生人都危险的。有危险的陌生人,不与其说话不一定就能解除危险,不如教会孩子如何应对。第三,学会延迟满足,让孩子吃苦吃亏。过分强调要给孩子瞬间满足,不能刺激他们的心灵。父母都把孩子当成了纸糊的泥捏的,受不起一点打击。为了鼓励、夸奖他们,让他们瞬间满足则不惜代价。得让孩子吃点苦,吃点亏,这样他们会成长得更皮实些。第四,不要参与恐怖的“升学军备竞赛”。父母为了孩子成功,每一步都跟着扶持:帮孩子选课,选容易得A的课程,帮孩子做作业、写文章等。在中国不要说上大学了,就是找幼儿园、小升初的过程,都是家长在血战。其实正规教育没有这么重要,本书说的原

9、生家庭中的家教对人的成长更为重要。第五,让孩子根据不同年龄的能力,学着做家务。由于过度强调孩子的学习,强调培养孩子的自信,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比如家务,都是家长代劳。孩子日后进入社会,毫无准备。不会做这些都还事小,关键是孩子没有父母陪伴的时候,要会安全、高效地做事。劳动给人带来快乐,完成任务且能帮助他人,也会带来荣誉、自豪和团队归属感。有家教的人家,无论中外,都会蓄意在这方面训练。第六,让小孩渐渐自己拿主意,自己解决问题。家长应该训练小孩在做事、办事上,逐渐独立自主。家长让小孩自己思考,不要过早给答案,学一点“苏格拉底式询问”和批判性思维方法。第七,多听专家的,而不是周围婆婆妈妈的。比如和有

10、类似想法的家长形成一个社区;和配偶达成共识。建议大家去关注一些相关专家,不要看微信上水平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的文章。一些作者为了寻求更多关注,有强烈的媚俗倾向。多去看看真正的专家学者怎么说,可以改变我们的很多错误观念。人类总要经历些风吹日晒,否则无法应对日后更大的风浪。现在“直升机父母”说法都过时了。父母中新的品种叫“无人机父母”。他们平时看不到,却通过短信、微信,隐形地在遥控。一旦孩子有丁点问题,他们立刻抵达现场,“危难之处显身手”。还有一个新说法,叫“割草机父母”,说这种父母,在前面给孩子清道,什么杂草和石子都不留下,让孩子的路平平坦坦。小孩的路,都是家长给铺好了,哪还需要他们去走出来?(选自

11、2016年12月10日 南方周末,有删改)3.第段画线的词语“直升机父母”在文中是指那些过度养育未成年或已经成年的孩子的父母。(2分)4.对第段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A.文中提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为了引出城市中产家庭的儿童教育存在“营养过剩”。B.“童年就这样压碎了”一句中“这样”指代的是家庭成员的阵营庞大,家长的焦虑和期待沉重。C.教育“营养过剩”问题不仅仅是在中国存在,而且有一定的世界性。D.根据泰迪韦恩的说法,现在有不少夫妻不愿意要孩子,根本原因是养育负担太大。5.根据文章段的内容,概括“过度养育”的危害。(2分)参考答案:这种过度养育会损害孩子的能力、韧性、快乐

12、和自我意识,也影响他们往后的就业和婚姻。6. 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2分)A.第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B.第至段着重阐述了过度养育的危害。C.第至段提出了针对上文的七条建议。D.第段继“直升机父母”又提出了“无人机父母”、“割草机父母”,他们名称不一样,性质也不一样。7.根据文章提到的七条忠告,填写表格(4分)参考答案:(大意相同即可)(2)圈养着不让其经风雨。(3)过分强调瞬间满足。(5)不组织孩子从事家务和劳动.(6)代替孩子思考。8.下面有一段小学生和妈妈的对话,结合文章的观点,对妈妈的态度加以评析。(不超过80字)(4分)妈妈:今天上学怎么样?孩子:还好,可

13、是我把书包忘到学校了。我怎么办?妈妈:你觉得该怎么办呢?孩子:妈妈,你能不能开车带我回学校去拿?妈妈:对不起,不行。我下午还有别的事。你觉得可以怎么解决呢?孩子:我可以打电话问同学,问作业是什么?妈妈:可以。孩子:可是我需要的东西可能在书包里。或许我可以发邮件给老师,告诉她我忘了,问她怎么说。妈妈:也可以。按你自己的想法,然后试着自己解决看。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采薇老师按:这里命题老师偷懒了。或者评卷组放水了。按照高考的标准,回答这样的题目,不可能“言之成理即可”。回答这样的题目,首先需要对语段中妈妈的态度作出分析和总结,这样可以得到1分;其次需要回到题目的文本中去,结合这些文本中提出的观

14、点作出评判,这样可以再得到1分;最后,需要在上述两点的基础上,给出你的观点,并拿出依据,这样可以得到2分。这叫依据采分点给分,考察的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南方周末刊载的原文中,这段对话之后,原作者说:“我就这两个问题在网上提问,看读者会选哪一个。很多读者都选第二种,后者鼓励小孩想办法解决问题,另外养成不依赖家长给自己收拾的好习惯。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做第一种,这样更简便。”如果在试卷中只作这样的回答,大概只能拿到1分。所以我们的同学一定要知道,考试有自己的规则,你也可以叫它“套路”。要按这个“套路”来。(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5分)九月初九木心中国的“人”和中国的“自然”,从诗

15、经起,历楚汉辞赋唐宋诗词,连绾表现着平等参透的关系,乐其乐亦宣泄于自然,忧其忧亦投诉于自然。在所谓“三百篇”中,几乎都要先称植物动物之名义,才能开诚咏言;说是有内在的联系,更多的是不相干地相干着。学士们只会用“比”、“兴”来囫囵解释,不问问何以中国人就这样不涉卉木虫鸟之类就启不了口作不成诗,楚辞又是通体苍翠馥郁,作者似乎是巢居穴处的,穿的也自然不是纺织品,汉赋好大喜功,把金、木、水、火边旁的字罗列殆尽,再加上禽兽鳞介的谱系,仿佛是在对“自然”说:“知尔甚深。”到唐代,花溅泪鸟惊心,“人”和“自然”相看两不厌,举杯邀明月,非到蜡炬成灰不可,已岂是“拟人”、“移情”、“咏物”这些说法所能敷衍。宋词是唐诗的“兴尽悲来”,对待“自然”的心态转入颓废,梳剔精致,吐属尖新,尽管吹气若兰,脉息终于微弱了,接下来大概有鉴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绝妙好辞已被用竭,懊恼之余,便将花木禽兽幻作妖化了仙,烟魅粉灵,直接与人通款曲共枕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