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七下《地球上的矿产资源》.ppt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7207327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七下《地球上的矿产资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科学七下《地球上的矿产资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科学七下《地球上的矿产资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科学七下《地球上的矿产资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科学七下《地球上的矿产资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七下《地球上的矿产资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七下《地球上的矿产资源》.ppt(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地球的资源,本章要点,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各种用于生活、生产的物质统称为自然资源。 除了太阳能外,其它自然资源都取自于地球,了解地球资源的种类和特点、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研究资源的目的。 地球的资源主要有: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矿产的概念:泛指一切埋藏在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可供人类利用的矿物或岩石资源。 1、矿床与矿体 矿床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含某些物质成分的质、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并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综合地质体(地质和经济含义)。 矿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并具有一定形状、产状和大小的矿石堆集体。,一、矿产资源,2. 矿石与品位 矿石是矿体的主要

2、组成部分,是从中可提取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集合体。 品位是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 贵金属矿石的品位用“g/t”表示,砂矿用“g/m3”表示。,3. 母岩与围岩 母岩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 围岩矿体周围的岩石。,4、成矿作用 成矿作用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过程。 根据成矿作用的性质和能量来源,可分为: 内生成矿作用地球内能影响而形成矿床。常与岩浆活动有关。 外生成矿作用主要受太阳能的影响,在岩石圈上部、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中导致在地壳表层形成矿床的过程。包括风化矿床和沉积矿床 变质成矿作用在变质作用条件下形成矿床的过程。,热液矿床的形成模式,

3、5、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与前景 (1)金属矿产 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放射性金属/稀有、稀土金属 (2)非金属矿产 冶金辅料/化工原料/工业制造原料/压电光学原料/玻璃、陶瓷原料/建筑原料/宝玉石,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与前景,矿产的种类与分布: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矿产有1150种,按矿产的性质和工业用途,可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可燃有机矿产,金属矿产,按工业用途分为:黑色金属矿产,如铁、锰、铬、钒、钛等;有色金属矿产,如铜、铅、锌、铝、镁、镍、钴、钨、锡、钼、铋、锑、汞等;贵金属矿产:如金、银、铂、钯、锇、铱、钌等;放射性金属矿产:如铀、钍、镭等;稀有、稀土和分散金属矿产:如钽、铌、锂

4、、铍、锆、铯、铷等,非金属矿产,可以提供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或直接利用非金属及其集合体的矿产,称非金属矿产。多数非金属矿产是直接利用矿物或其集合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质。如金刚石多是利用它的硬度和光泽;云母是用其透明度和绝缘性;水晶是利用它光学和压电性等。 非金属矿产按工业用途分为:冶金辅助原料 、化学工业和化肥工业原料 、工业制造原料、压电及光学原料、陶瓷及玻璃工业原料、建筑材料及水泥原料、宝石及工艺美术材料等。,矿产资源的前景,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的矿产资源量称为储量。 矿产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不同的是,矿产资源不可再生,而且有限。 当前地表或近地表的富矿正日益减少,因此只好大

5、量利用贫矿、杂矿,开采深部矿和边远地区的矿床。 综合开采利用矿床的方法今后将更普及。 减少矿床开采损耗,降低开采成本,回收各种金属或其它材料,也是解决矿产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 未来人类所需的矿产资源相当一部分取自海洋。,矿产资源的前景,矿产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不同的是,矿产资源不可再生,而且有限 。 随着找矿工作的不断进行和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一些潜在资源和新资源也将转化为储量。,能源主要来自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可燃有机矿产,此外还有生物能、水能、地热能、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目前人类所利用的能源90%以上来自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1990年世界和环太平洋地区能源消耗约60

6、%以上的能源来自石油和天然气,二、能 源,煤 煤是一种固态的可燃有机岩,是由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地球化学变化而成的。 煤的形成过程: (1)聚煤条件:植物遗体在绝氧情况下堆积 (2)成煤作用:从植物遗体堆积到形成煤层的转化过程。通常分两个阶段: 泥炭化和腐泥化作用阶段; 煤化作用阶段,成岩作用阶段 变质作用阶段,煤的形成过程,地史时期的煤主要形成于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和侏罗纪,少量形成于老第三纪(古近纪)。 北纬3070之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聚煤带。 地球上的煤主要分布于两条巨大的聚煤带,一条横亘欧亚大陆,西起英国,向东经德国、波兰、原苏联,直到我国的华北地区;另一条呈东西

7、向绵延于北美洲的中部,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煤田。,煤炭资源的分布、开发和利用,2. 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是一种成分复杂的碳氢化合物。,天然气储集在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烃类为主的可燃气体。其基本组成是甲烷,其次是乙烷、丙烷、丁烷等,还有少量的液态烃类及微量的非烃类组分。,石油与天然气的成因 是由大量有机质转化而来的。,石油与天然气形成的地质条件 大量的有机物质来源; 还原环境; 促使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因素 (主要有温度、压力和细菌作用等); “生、储、盖、圈、运、保”地质条件。,主要石油圈闭类型,3. 其它能源 其它能源包括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能、风

8、能、潮汐能和太阳能等。 (1)核能,铀235放射性衰变释放核能示意图,是指核燃料经过核反应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铀是目前利用最广的核资源。核能的利用主要是建立核电站。,(2)地热能 地热能能够为人类所利用的地球内部的热资源。 地热资源有三种基本类型:热水型、蒸汽型和热岩型。 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又是一种清洁能源。,圣弗朗西斯科的地热厂,(3)生物能、水能、风能、潮汐能和太阳能 生物质能用植物或动物的能量作用为能源。,风能利用风的能量发电。,太阳能,水能,三、土地资源 土地地表某一地段内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多种自然地理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1)土地具

9、有一定的生产能力; (2)土地面积是一定的,不可增加的; (3)土地资源在空间上具有固定不变性; (4)土地资源具有时间性或季节性。,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土地质量下降(或损失)的原因: 1、人类不合理地使用土地 2、水和风的地质作用 3、土地盐碱化 4、化学污染 5、过度农牧 6、城市化过程中的破坏。 如何利用和保护: 首先,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扬长避短; 其次,对土地进行合理改造,合理耕种; 再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土地退化。,四、水资源 水资源(广义)各种水体或各种形态的水; 水资源(狭义)陆地上可供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江河、湖沼和地下淡水资源。 最能反映水资源数量特征的是地表径流量以及

10、积极参与水循环的浅层地下径流量。 地球上水的总量约为13.86108km3,其中97.4为咸水,2.6为淡水,但其中70为固态水。淡水只有30为河流、湖泊和地下水淡水。,全世界各大洲水资源概况表,部分国家的江河年径流量和人均量,水资源的利用 (1)水量问题是当前世界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 (2)水质下降是当前世界普遍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水资源与矿产资源的不同特性: (1)补给的循环性 (2)变化的复杂性 (3)利用的广泛性 (4)利、害的两重性,五、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根据其属性可分为: 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人口资源。 1、植物资源 森林是生物资源最丰富或最主要的保存场所。 植物对固碳造氧、涵养

11、水源和保持水土、清洁大气等具有重要作用。,世界上动物种类数量简表,2、动物资源,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以及动物自身的演化规律,近2000年来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多种鸟类绝灭了。 目前世界上有1000多种脊椎动物处于灭绝的危险之中。,目前,世界上已确定的170万种生物中约130万种为动物,动物资源丰富的是热带和温带国家(生态环境结构复杂),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大。,3. 人口资源 人类既具有生产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同时,又大量地消耗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人口的快速增长对整个地球的各种资源和环境都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世界人口增长曲线,本章小结,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包括地球各圈层可以开发

12、利用的部分,主要可划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 岩石圈中的矿产资源及表层的土地资源都是有限的,在短期内不可再生,因而被称为不可再生资源。人们必须合理地开发、利用地球资源,以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思考题,(一)基本概念 地球资源 矿石 品位 成矿作用 土地资源 (二)简述下列每两个基本概念的主要区别 1.矿床与矿体; 2.外生矿床与内生矿床; 3.金属矿产与非金属矿产 (三)回答问题 1.矿产资源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2.煤是怎样形成的? 3.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是什么?其形成条件如何?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本章参考文献,1.美汉布林著,殷维翰等译地球动力系统北京:地质出版社P321327,1980 2.陶世龙等地球科学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P139149,1999 3.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综合篇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