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课件陈凯1知识课件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7207240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8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肺复苏课件陈凯1知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心肺复苏课件陈凯1知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心肺复苏课件陈凯1知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心肺复苏课件陈凯1知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心肺复苏课件陈凯1知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肺复苏课件陈凯1知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肺复苏课件陈凯1知识课件(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江苏省中医院心脏科 陈凯,内容,概念 发展史 病因 发生机制 心搏、呼吸停止的表现 心搏、呼吸停止的诊断 心肺复苏 小儿心肺复苏 脑复苏 CPR进展(2010复苏指南),概念,心肺复苏是指对未能预料或原因不明的心脏骤停、呼吸骤停患者使其恢复自主心跳与呼吸的抢救和治疗技术 是心脏骤停、呼吸骤停的急救现场措施,目的在于恢复心跳和自主呼吸,保证神志恢复 抢救无效称为猝死,心脏骤停、呼吸骤停患者复苏成功,并不意味着脑复苏的成功 脑复苏不成功,即使心肺复苏成功,也无法使患者回归社会 因此,将脑复苏提高到与心、肺复苏同等的地

2、位,甚至高于心肺复苏,即为心肺脑复苏,1966年全美复苏会议:CPR技术标准化 1985年第四届全美复苏会议:对CPR标准进行评价和修改,强调CPR的目的不仅仅是使患者恢复心跳和呼吸,而必须达到恢复智能和工作能力,后者更为重要,将CPR的全过程称为CPCR。,美国心脏病协会将CPR标准改为指南,不断修改完善,由美国心脏病协会将指南修订为心脏病紧急救治和CPR国际指南International Gaidelines 2000 for ECC and CPR 2000年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上,对规范和统一CPR的诊断和治疗标准,提高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复苏三大

3、要素,(口对口人工呼吸):1958 Peter (胸外心脏按压):1960 Kouwenhoven (电除颤法):1956 Zoll,心肺脑复苏过程三阶段九步骤,基本生命支持期 高级生命支持期 延续期生命支持期,基本生命支持期( basic life support, BLS):紧急供氧期,A (airway)开放气道 B (Breathing)呼吸支持 C (Circulation)循环支持 D (Difibrillation)除颤,高级生命支持期(advanced life support,ALS),恢复自主循环和稳定心肺系统 D(drug)给药 E(Electrocardiograph)

4、心电图 G(Gauge)监测,延续期生命支持期(prolong life support,PLS),延续期复苏的复苏后强化护理 H(Human mentation) 保持和恢复人的智能活动 I(Intensive care)强化监护,BLS,(airway)开放气道; (Breathing)呼吸支持; (Circulation)循环支持。 D(Difibrillation)除颤。,ALS,(drug)给药; (Electrocardiograph)心电图; (Gauge)监测;,PLS,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的概念,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导致心脏骤停

5、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 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 较少见的为无脉性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PEA),心脏性猝死(sladden cardiac death)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无论是否有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病因,导致心脏、呼吸骤停的原因众多 80%以上是由于心血管疾病所致 20%左右为其他原因,病因,心脏疾患 意外伤害 药物中毒 麻醉意外 反射性心脏骤停 严重电解质、酸碱失衡,心搏、呼吸停止的表现,先兆表现:发生前30min可出现乏力、心

6、悸、烦躁等 表现:心跳骤停黑朦15sec抽搐30sec呼吸停止60sec瞳孔散大12min瞳孔固定4min糖无氧代谢停止5min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完全停止6min神经元不可逆性损伤,心脏骤停的判断,主要依据 (1)突然意识丧失 (2)心音或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 (3)心电图:心室颤动 (5791% ) 、室性自主 心 律、心肌电-机械分离 次要依据 (1)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 (2)自主呼吸完全消失、停止,或在短时间内呈叹息 或点头状呼吸,以后迅速消失 (3)口唇、甲床和四肢末梢紫绀,时间就是生命,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 10秒意识丧失,突然倒地。 30秒全身

7、抽搐。 60秒自主呼吸逐渐停止。 3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 6 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 8分钟“脑死亡”“植物状态”。 强调“黄金8分钟”,时间就是生命,复苏的成功率与开始CPR的时间密切相关: 心搏骤停后CPR开始的时间 CPR成功率 1分钟内 90 4分钟内 60 6分钟内 40 8分钟内 20 10分钟 0,意识判断要领,拍打双肩,凑近耳边大声呼唤:“喂!你怎么了?” 如认识对方,可直呼其名 如呼唤无反应,则掐人中穴 如均无反应,则确定为意识丧失,高声呼救,如确定意识丧失,应立即高声呼救:“来人呐!救命啊!” 让人拨打120急救电话 第一目击者必须在病人身旁,开始徒手心肺复苏的救助,抢救

8、的体位要求,呼救的同时,应迅速将病人摆放成仰卧位 翻身时整体转动,保护颈部 身体平直,无扭曲 摆放的地点:地面或硬板床,A Airway(开放气道),压头抬颌,解除舌根后坠对气道的压迫 首先清理口腔,将其头偏向一侧,用手指探入口腔,清除分泌物及异物,A Airway(开放气道),压头抬颌,使头部后仰,后仰程度为下颌、耳廓的连线与地面垂直 动作轻柔,防止颈部过度伸展,防止压迫气道,B Breathing(人工呼吸),判断呼吸要领: 压头抬颌后,随即低下头判断呼吸 眼看、耳听、面感 5秒钟内完成 始终保持气道开放位置,B Breathing(人工呼吸),若呼吸心跳存在,仅为昏迷,则摆为侧卧位,腿部

9、屈曲 头部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胸部受压,密切观察呼吸、心跳,B Breathing(人工呼吸),若自主呼吸消失:立即口对口人工呼吸频率每分钟1216次 始终保持气道开放 吹气时不能漏气,每次吹气量600800ml以患者胸部抬起为宜。不是“吹蜡烛”,吹气持续2秒 连吹2次,让伤者出气 牙关紧闭时采取口对鼻人工呼吸,确保口不漏气,B Breathing(人工呼吸),口对口呼吸缺点:易疲劳,易并发胃扩张、交叉感染(救护人员)。有条件可选用简易人工呼吸器、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口对鼻呼吸:当不能进行口对口呼吸时,应予口对鼻呼吸,是对溺水者最好的人工呼吸方法 气囊-面罩装置:用于院前抢救,与气管插管

10、有同样的效果。,判断心跳:触摸颈动脉搏动 颈动脉在喉节旁开23cm 单侧触摸、力度适中、 时间5秒。,C Circulation(人工循环),胸外心脏按压机制,胸外心脏按压机制为胸外按压时,血流产生的机制基于胸泵机制和心泵机制(直接对心脏的按压),定位: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处 按压深度:双肘绷直,双肩应在患者胸骨的正上方,借身体重力前倾,有节奏地垂直向下按压胸骨下段,要求胸骨下陷深度为45cm 放松与按压频率:按压后即刻放松,使胸骨自行弹回,放松时,手掌根不离开胸壁,以免改变按压位置或出现“拍打”胸壁现象。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按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可产生有效的脑和冠状动脉灌注压,按压

11、与吹气比例:152的按压与通气比。15次后,2次缓慢的人工呼吸,手重新定位,再给15次心脏按压,完成4个周期 再评估:检查循环征象10,如没有,再CPR。如果循环出现,检测呼吸。如果自主呼吸出现,给予呼吸、循环监护。,按压部位,胸骨下切迹,放置两指,双手掌根重叠按压,放置一手掌根,按压姿势,除颤(Difibrillation D),多数突发、非创伤心搏骤停由心室颤动(VF)所致,室颤后每延迟电除颤1min,死亡率增加7%10%除颤是最好的方法,除颤时机:只要具备除颤条件,必要时可盲目除颤。如果能在室颤发生3min内进行除颤,70%80%的患者恢复足够灌注心率。时机:发现室颤或心跳骤停2min内

12、可立即除颤;心跳骤停未及时发现者,在基础生命支持ABC 2min后即行除颤 心搏骤停后1min内实施CPR,存活率为40%60%,实施AED存活率为90%。,除颤方法,胸外电除颤:指南2005明确规定,应在5年内可能发生心搏骤停概率高的地方合理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 胸内电除颤:将两电极板分别置于心脏前后壁,所用电能成人为2040J,小儿为520J。,胸 外 电 击 除 颤,高级生命支持期(ALS)DEG,紧接上述ABC步骤进行 气管插管或球囊面罩给氧(呼吸支持) 建立静脉通道,应用复苏药物D 心电图、药物除颤与起搏、经

13、胸壁、心内起搏 (循环支持)E 监护G 对症治疗:纠正缺氧、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低温、药物中毒等 病因治疗,起搏药物D 盐酸肾上腺素:心脏复苏首选药物,主要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和受体:兴奋窦房结;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收缩外周血管,升高主动脉舒张压和冠状动脉灌注压。剂量:首剂 1mg,无效3-5分钟后重复一次,再无效可加大剂量 血管加压素(垂体后叶素):通过收缩外周血管,增加主动脉内舒张压,增加心脏灌注,促进心脏复跳。20-40mg 静脉推注。,抗心律失常药物 胺碘酮、利多卡因、硫酸镁等 维持有效动脉灌注压药物 升压药、强心剂等 维持内环境稳定 维持水、电、酸碱平衡,给药途径:静脉注射、心内注射

14、和气管内给药 心内注射 优点:显效快,效果直接。成功率达30-40%,一般 在未建立静脉通道 或建立静脉通道有困难时使用 缺点:要中断心脏按压,可发生气胸,注入心肌形成坏死灶。近年来已不主张采用。,小儿心肺复苏操作,判断意识:应用疼痛刺激 人工呼吸:多采用口对口鼻吹气法。吹气量根据胸廓扩张程度判断 人工循环: 1.判断:多应用肱动脉搏动 2.按压部位:婴幼儿按压部位为双侧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交点的下方1横指处,应用两手指指腹垂直向下按压;儿童应用单手掌根部按压胸骨中下1/3交界处,深度与频率:婴幼儿使胸骨下陷深度为2cm左右,按压频率不低于100次/分;儿童使胸骨下陷23cm,按压频率为8010

15、0次/分 与吹气比:小儿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51。,儿 童 心 肺 复 苏,幼 儿 胸 外 心 脏 按 压,CPR成功的指标,昏迷变浅,出现各种反射 身体出现无意识的挣扎动作 自主呼吸逐渐恢复 触摸到规律的颈动脉搏动 面色、口唇转为红润 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应恢复,心肺脑复苏术终止指标,抢救有效,已建立有效自主呼吸及循环,血压可测得 心肺复苏持续实施超过30分钟,确定患者已死亡(出现角膜混浊,身体僵硬或背部见大片尸斑,证实生物学死亡),无复苏可能 抢救现场存在的危险,危及抢救者安全且迫在眉睫,脑复苏 (human mentation ,),通过CPR恢复了自主心搏和呼吸,称“部分复苏

16、”,在此基础上恢复中枢神经功能达脑复苏,称“完全复苏”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主要采取综合疗法 基本治疗手段:低温、脱水、冬眠、激素、高压氧等。,目的,为降低脑细胞代谢,保护脑细胞 加强氧和能量供给 促进脑循环再流通,减轻脑水肿 纠正引起继发性脑损害的病理因素 补充脑细胞代谢营养物质,一般治疗,改善提高脑内血流再灌注 1. 提高平均动脉压 2. 控制高血压 3. 降低血黏度 人工通气与高压氧治疗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营养支持,特殊脑复苏措施,头部降温 控制脑水肿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控制抽搐,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摘要改变,实施高级气道管理后,可继续进行胸外按压(速率为每分钟至少 100 次)且不必与呼吸同步。 可按照每分钟大约 8 至 10 次呼吸速率进行人工呼吸。 应避免过度通气。,单人先30次按压,不做2次通气 成人/儿童/婴儿新生儿单人按压/通气=3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