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文言虚词整理.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7206944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文言虚词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虚词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虚词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虚词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虚词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文言虚词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文言虚词整理.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下文言文虚词的用法一、 虚词“之”的用法和文中举例1、代词 A、人称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代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她)们”a或置酒而招之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c执策而临之曰 d走送之 e乃记之而去。 f名之者谁B、指示代词 相当于“这”“这种”a弗怠之b心乐之c乃记之而去。2、助词A、结构助词 译为“的”,有时可不译。a其言兹若人之俦乎b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c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d虽有千里之能e每假借于藏书之家f益慕圣贤之道g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h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i盖余之勤且艰若此j此则前人之述备矣k岳阳楼之大观也l览物之情m予尝求古仁人之

2、心或异二者之为,n山之僧智仙也 o山间之朝暮也。 p醉翁之意不在酒, q山间之四时也 r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s宴酣之乐 t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u曝 (p) 沙之鸟,呷(xi)浪之鳞v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w余之游将自此始B、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a当余之从师也b无鲜肥滋味之享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 满井之游 也。e如倩(qin)女之靧(hu)面而髻(j)鬟(hun)之始掠也f而城居者未之知也C、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意义。a久之,目似瞑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D、用于倒装句中a马之千里者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者有其君。c何陋之有3、作动词 可译为“到”“往”二、 虚词“以”的用法和文中举例1、介词 A是介绍动作行为的产生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其境过清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以中有足乐者e以其境过清B是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作“凭借”“按照”“依靠”a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b忘怀得失,以此至终。C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对象 可译作“把”“拿”“用”等。a以衾拥覆 b因以为号焉c不以千里称也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e全石以为底f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连词A是表目的 可译作“来”

4、a嘱予作文以记之b衔觞赋诗,以乐其志c家贫,无从致书以观d不敢出一言以复B是表结果,可译为“以至”“因而”C是相当于“而”a卷石底以出b计日以还 c俯身倾耳以请D还可以做动词 可译为“认为”三、 虚词“而”的用法和文中举例而:表转接1.而伯乐不常有;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足肤皲裂而不知4.而不知人之乐5.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表顺接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 执策而临之3. 久而乃和4. 潭西南而望5. 乃记之而去6. 然则何时而乐耶7. 先天下之忧而忧8.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9. 而年又最高10.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1.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12. 而乐亦无穷也 四、 虚词“于

5、”的用法和文中举例A 为1.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B 在1. 骈死于槽枥之间2.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3.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4.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5.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6. 行者休于树7. 萧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C从1. 每假借与藏书之家;2.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3.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五、 虚词“则”的用法和文中举例A就:1.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3.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4. 则有去国怀乡/则心旷神怡5.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6. 作则飞沙走砾7.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B那么:1.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何时而乐耶 C就是:1.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六、虚词“乎”的用法和文中举例A语气助词,可不译1.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2.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3.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B介词1. 在乎山水之间也7、 虚词“其”的用法和文中举例(一)“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例句:8、呜呼!其真无马邪? 9、其真不知马也。(二)代词。A、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中作定语。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例句:1、先生不知何

7、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2、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4、衔觞赋诗,以乐其志。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1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1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6、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17、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20、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2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

8、也。2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B、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例句:蹲其身,使与台齐。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童趣C、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句:1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1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8、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19、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D、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狼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8、 虚词“为”的用法和文中

9、举例 “为”有三种用法:名词、动词和介词。作为名词性的用法不多。例句: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为:心理活动,(上述两种心情)。 岳阳楼记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读w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A、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 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B、表示被动,译作“被”。例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C、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D、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