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赏析.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7205683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芙蓉镇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芙蓉镇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芙蓉镇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芙蓉镇赏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芙蓉镇赏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芙蓉镇赏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芙蓉镇赏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浓郁的乡镇风情与时代的变奏芙蓉镇赏析古华的芙蓉镇发表于当代1981年第1期。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作家的成名作。也是新时期第一部“与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史”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认为是新时期初期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之一,曾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古华是一位有着浓郁的乡土情怀作家,他热切地讴歌他的家乡、讴歌家乡的人们、讴歌家乡的山山水水和风俗民情。芙蓉镇就是他深入生活,刻苦磨练的结晶。在这部作品中,囊括他二三十年来对南方乡镇生活、社会风俗、风土人情的深入了解和深刻的思考,努力通过对平凡的乡镇生活,普通人物命运的变化,展现出时代风云的波澜。 作品分析: 主题 小说以解放

2、后特别是60 年代以来湖南山区芙蓉镇的面貌变化和人物聚散为背景,通过对小镇上若干人物命运变化的描写,反映了我国农村二三十年来的政治变幻和人世沉浮、变迁,真实地表现了“左”倾思潮影响下的赤裸裸的生活现实,慨叹社会普通人悲苦的命运和被扭曲的灵魂,赞美了在那人妖颠倒的年代里未曾泯灭的良知和人性美,无情地抨击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文革”中极“左”路线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由衷地歌颂了十届三中全会所开辟的新的生活航道。 人物形象 胡玉音人称“芙蓉姐”,是小说的主人公。她是一位勤劳、美丽、性格温柔、善良而又刚强的女性。本来她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的爱情有着执著的追求,却因为“左”的思想的禁锢和束缚,无法与自幼

3、青梅竹马的伙伴一起生活。她屈从命运的安排嫁给屠户桂桂。结婚后,与丈夫两人辛勤劳动,勤俭持家。她从提着竹篮卖糠菜粑粑发展到米粉摊。在那个劳动受到尊重的年代,她凭着“含着温柔的微笑”和“唱歌一样好听”的嗓音,接待四方来客,一墟一摊,攒下了钱,盖起了新房子。没有想到却在“四清”运动中,被打成了“新富农分子”,丈夫黎桂桂被迫自杀。文化大革命中,她进一步沦为“黑鬼”,受尽批斗,摧残,凌辱。她天天扫街,在扫街过程中与“右派分子”秦书田扫到了一起。在求生的欲望和爱情力量的支持、鼓舞下,她进行了不断的抗争,一直到“文革”后,才得到平反昭雪。从胡玉音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所具有的善良、勤劳、富有同情心

4、和忍让精神的美德,透过她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给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表现出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秦书田是小说着力描写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特征的“右派”形象。他既非大智大勇的战士,也非逆来顺受的顺民,而是一个性格独特的人物。从表面上看,他驯服、顺从,自轻自贱,混世乐天;实际上却正直、赤诚、自尊自强,对生活潜藏着爱,对他人怜爱、关心,对未来有坚定的信念。他出身书香门第,二十来岁就表现出不凡的才华,曾得奖出名,后来又以本地区民间艺术为创作基础,编写了反封建的歌舞剧喜歌堂,却无端被打成“右派”,遣送到农村监督劳动。对此,他表面上麻木不仁是个乐天派。平时总是笑眯眯的,嘴上哼着步步

5、高的乐曲,还主动编什么五类分子之歌,要教给“黑五类分子”们唱;挨批斗,他若无其事,还主动跳“黑鬼舞”。但实际上,他是以“乐天”来自慰、自娱,调节被打入“另册”的苦闷和悲哀。别看他整天嘻嘻哈哈,癫癫狂狂,暗地里他的心在滴血。他曾背地里哭泣,哭命运对他的残酷和不公。当看到命运同样坎坷的弱女子胡玉音时,他始终用一颗善良的心同情、怜悯、关怀对方。最后,两颗纯真的心终于在磨难中靠拢在一起,勇敢地结成了伴侣。正是与胡玉音的结合,使他意识到自己还是个“人”,还应该有权利、尊严和追求。他设计捉弄王秋赦,面对李国香一伙的淫威不肯地头,表现出对恶势力的憎恶和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骨气。当再一次受到诬陷被判刑时,他用眼

6、神告诉胡玉音:“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这既是对爱情和生活的执著,也是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小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的悲惨命运和复杂的精神世界,写出了他玩世不恭的表象和正直、赤诚的本质的统一,真实地展现了他复杂的性格。“运动根子”王秋赦是作品塑造的一个寓意深刻的反面人物形象。他是一个时代的“畸形儿”。他好逸恶劳,好吃懒做,有着“流氓无产者”的种种恶习。土改时,让他看守逃亡地主的浮财,他却与地主的姨太太勾搭成奸;土改分的东西“吃”晚了,他便埋怨政府不救济;当看到别人的生活过得好了,便恨不得一年花一次地主,一年分一次浮财。由于他到处骗吃骗喝,到处赖帐,人们就称他“王秋蛇”、“王秋奢”、“王秋赊”。就

7、是这样一个人物,在干部眼里偏偏只看到其“无产阶级”的一面,而忽略其“流氓无产者”的一面。加上他善于逢迎,能说会道,因此每当运动来临,他变成了重点依靠对象,自然成了“运动根子”。其实,他并非对运动感兴趣,只因有了运动他才有机会可以混吃、混喝,还可以混个一官半职,何乐而不为呢?为了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可以出卖朋友、残害群众,还可以出卖灵魂,为虎作伥。在文革中,他借跳“忠字舞”,搞“三忠于”、“四无限”,搞“红色世界”,一步步地爬了上来,不仅入了党,还当上了支书、镇长。文化大革命后,王秋赦因在文革中的表现,被免了职,最后他发疯了。王秋赦的这种结局,既是其性格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的使然。此外,忠厚多

8、义、始终保持“北方大兵”本色,敢于仗义执言的谷燕山;思想单纯、内心充满矛盾的黎满庚;为人奸诈、歹毒,又伪善矫情,在文革中几经浮沉的“弄潮儿”李国香,都形象生动、各具特色。 艺术特色 芙蓉镇“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史”,并采用了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富于浓郁乡土气息的生活画面与民俗的真切展示,表现出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色。首先,小说采用“编年史”的写法,透过小社会来写大社会。芙蓉镇以小镇为中心场地,以主人公胡玉音的命运变化、沉浮为主线,展现了时代风云的变幻。在作品中,作家精心描绘了四个最能代表我国农村发展的年代六十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3年);六十年代中期的“四清

9、运动”(1964年);六十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时期(1969年);七十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1979年)。作为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而对其余的年代则粗略带过;在突出胡玉音命运变化的同时,也采取用专章写人的方法,一一引出其他人的经历。如在介绍胡玉音命运变化的过程中,一一谈到她与黎满耕的初恋;她的前夫老实、本分的屠夫黎桂桂;以及被错划为“右派”,监督劳动在于她结合后又一次锒铛入狱的秦书田;还有好吃懒做、靠吃运动饭过日子,干尽坏事的的“运动根子”王秋赦,等等。作家就是通过对芙蓉镇这个小社会前后二十余年政治风云、人事沉浮、爱情纠葛以及经济文化的描写,进而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透过小社会写出了整

10、个的时代。其次,作品还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作家在展现时代风云同时,始终满怀深情地描写着家乡的山川风物,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那一溪一河萦绕、三面临水的狭长半岛形的芙蓉镇,湖塘里水芙蓉竞开,河岸上木芙蓉斗艳,青石板街骆家屋檐下悬挂着串串红辣椒、束束的金黄色的包谷种、个个白里泛青的葫芦瓜,街后临河土坪上竖立着青瓦顶、四面皆空的石柱长亭和釉彩斑驳的古老戏台,以及山里悠扬的民歌,互赠吃食的淳朴民风、乡情等都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而小说个性鲜明的对话,典型细腻的心理语言,充满感情、哲理的议论和插话,以及整块浮雕市的叙述语言等等,又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赏析:胡玉音安于命运嫁给了

11、屠夫桂桂,勤劳发家,夫妻恩爱。然而在政治运动中却被夺去丈夫,被打成新富农婆。残酷的现实给她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她备受折磨,只得小心翼翼地生活,以至于到了夜夜难合眼的地步。可以说胡玉音的遭遇正是极“左”路线下中国农村人民命运的缩影。人们看电影时,其专注程度及主观感情卷入的深度,是衡量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尺度。世界电影 试析芙蓉镇的“情”摘要: 古华的芙蓉镇是新时期文学大潮中绽放出的一朵奇葩。作品描写的只是湘南五岭山脉腹地一个普通小镇上的乡俗人情和几个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透视的却是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深刻地揭示了“左”的路线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严重危害,唱出了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作者自觉追求“寓政治风云

12、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的艺术风格固然是其在新时期文坛引人瞩目的主要原因。然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容忽视的是作者饱含深情,着力表现的丰富、复杂、充满矛盾和痛苦的感情世界。离开了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人物形象将不再有血有肉,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恐怕也要大打折扣。笔者通过对芙蓉镇的研究,从乡情、亲情、真情、伪情、人情、鬼情等方面来分析芙蓉镇的“情”这个论题,针对这个论题提出自己的拙见。关键词:乡情;亲情;真情;人情 芙蓉镇这部作品描写的是湘南五岭山脉腹地一个普通小镇上的乡俗人情和几个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透视的却是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深刻地揭示了“左”的路线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严重危害,

13、唱出了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古华运用饱蘸南国山乡生活色彩的艺术笔触,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湘南山区芙蓉镇的风俗民情图画及当代农村二、三十年来的历史变迁。着力表现人物的丰富、复杂、充满矛盾和痛苦的感情世界。笔者想:如果能就作者创作芙蓉镇时的情感体验和写其人、抒真情方面的特点作一些分析,或许能对人们理解、欣赏芙蓉镇这部作品有所补益。一、 乡情亲情 茅盾先生在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认为:乡土文学“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指出了乡土文学不但是作家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的自然流露,写出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还应当关注人生并且揭示出人们“对于命运的挣扎”。新时期的乡土小说

14、在继承并深化了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由田园牧歌走向探讨人生的风貌。因而,深深植根于湘南山乡小镇这块生活土壤上的古华,在写出富有作家灵性与情感的家乡景物神韵之外,更多了几分作者对自己所体验的社会生活的思考和探索,他所描绘的风俗画常常折射出时代的光芒,所演奏的乡村牧歌往往反映出社会的变迁。 作为一个在当代文坛有所成的作家,古华走的是一条不平坦的路。他从小浸泡在生活的最底层,经受过筋骨之累,经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大地的寒暑沧桑。乡下小知识分子以读书自乐自慰的“精神自我会餐”,使他不知不觉跟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山区小镇古老的青石板街,歪歪斜斜的吊脚楼,镇上居民们的升迁沉浮,鸡鸣犬吠,

15、以及色彩浓郁的民间风俗歌舞都对他产生了一种古朴的吸引力,一种历史的亲切感。乡情和亲情交织在一起,长久地郁结于心中,构成了深切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情感冲动。终于,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使作者茅塞顿开,有了重新认识、剖析自己所熟悉的湘南山镇生活的勇气和胆魄,“上升到了一处山坡上,朝下俯视清楚了湘南乡镇上二、三十年来的风云聚会,山川流走,民情变异”。 “唱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是古华为芙蓉镇作的自序,它如实地反映了作者创作的动机。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它的涓涓细流在作者的心灵深处汇成大河,终将酿成不可阻遏的情感大潮。从“放牛的山间小道”、“窄窄的田塍上”和“铺着青石麻石的小街小巷”走来的古华,以乡

16、下人的纯朴、勤奋,“每日含泪而作,嬉笑怒骂,激动不已”,将那一份浓浓的乡情和他所认识的南方山区村镇生活,社会风俗,乡土民情,囊括、浓缩在芙蓉镇里,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当代农村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唱出了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一个小小的芙蓉镇,几个小人物的命运,让你激动,使你同情,催你落泪,令你叹息,更发你深思! 乡土文学作品要表现作者熟知的社会生活,要抒发对家乡的亲切感和眷恋之情,离不开富有地方色彩的风土人情、世态习俗。在芙蓉镇中,为了展示小说的抒情色彩和牧歌情调,作者描绘了众多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风俗图画。 在小说开篇的“一览风物”里,作者挥洒他那蘸满生活色彩和山乡特异情调的如椽大笔,为我们再现了当地的自然风貌和社会风情。这里的景奇:河岸上木芙蓉绿荫拂岸,湖塘里水芙蓉亭亭玉立,街道上店铺林立,“一家煮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